高校对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布局与职责研究

2021-04-06 18:43李湘萍段永鸿胡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高校

李湘萍 段永鸿 胡娟

摘 要:科技成果获奖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体现着高校的科技实力、学科水平,有力推动着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层面科技成果奖励以提升质量、严控获奖数量为改革方向,科技获奖含金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获得奖励认可的难度日益加大。高校围绕“双一流”建设,通过组建优势学科这一途径对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工作进行布局,并且从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职责定位及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成功率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技奖励;高校

高校的科技成果奖励获得已被列为学校科技工作的首要工作之一。然而,科研人员对于申报的兴致不高,申报成功率低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从高校对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布局和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职责角度出发,探索提高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成功率的相关策略。

科技成果奖励助力高校科技发展

一方面,科技奖励是学科评估、高校排行榜、“双一流”建设评选等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的重点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科技奖励本身有力地推动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1.科技奖励激励科技人员潜心科学研究,形成掌握核心技术的热情

科技奖励的获得对于科研人员是一种极大的精神肯定,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回报。因其相对严格的评审流程及公平公正的评审机制,科技奖励是青年人才职称评审、学术影响力提升的有力支撑;是高层次人才参与各类学术人才称号评审的核心依据。科技奖励引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2.科技奖励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传播

我国现有科技奖励评选一般将科技成果分为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科技进步类(简称三大奖)。在后两类的评选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评审的重要指标。在奖励评价指标中,一般要求科技进步类奖产生重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技术发明类奖产生较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自然科学类奖虽然没有明确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评审指标,但如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应验证了其理论研究意义和科学价值,显著提高成果的综合成绩。科技奖励激励着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引导高校加强产学研融合,加快了成果转化,促进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建设。

3.科技奖励有助于凝聚大团队,对社会作出大贡献

一项获国家科研奖励的成果往往凝聚了团队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潜心多年的心血,需要团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目标明确,科研内容课题有吸引力,团队带头人有号召力,团队精神高扬,团队成员通力合作。获奖成果往往有多家单位参与,不仅有高校科研院所,而且生产企业也是重要科研力量,参与涉及部门广,参与人员众多,在科学研究与申报过程中,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得团队凝聚力增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了基础研究人才和产业化应用人才的结合,形成跨学科、跨单位、跨行业的联合团队。

4.科技奖励有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及科技发展

高校学科建设工作集中在调整学科结构和提高学科水平两方面[1]。科研奖励与这两项任务相得益彰。获奖成果反映了政府或行业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2]。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必定与国家、属地、行业科技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根据自身优势对学科发展战略进行的布局,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校在优势学科领域重点建设。学校中获奖成果较多的学科,即是其具有优势和特色、与地方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项适应的学科,可成为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同时,高校重点建设的学科集中了经费、平台、人员等资源,也促进科研奖励的获得。

目前的困难

1.获奖难度不断加大

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家在科研经费投入迅猛增长。研发经费绝大部分年份以10%以上的两位数速度增长,科研项目数量激增。随着我国与世界科学界的交流加深,科研人员层次逐年提高,科学研究方向更多地瞄准世界高精尖和国家急需、企业紧缺,行业内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层出不穷,科研成果丰富。同时,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不断调整,三大奖总数由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高等级奖项更是严控数量;并且省级以下不得设立由财政出资的科学技术奖,减少了政府奖励渠道。

2.科研人员参与申报积极性不足

高校内部广大科研人员忽视报奖,没有意识到科技奖励的重要性,这有其自身的困境。首先,科研人员认为申报耗时耗力,难度大,成功率低。与科研项目竞标相比,科技奖励收益明显偏低。国家科技奖一等奖奖金为20万元,而一般的企业委托项目20万元的经费实为小课题,难度也不会特别大。其次,科技奖励不是考核、晋职的必要条件,个别学者认为奖励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对个人整体发展影响不大。另外,有些科研人员不愿去申报奖励,对我国科技奖励政策认识有偏颇,认为奖励是某些人和单位沽名钓誉,还常常否定授奖部门和授奖程序。最后,科研人员不知道如何申报奖励,高校科研人员没有不申报项目的,但做了三十年的科研从没有申报过任何科技成果奖励的教授却不在少数,对科学研究产生的成果缺乏管理与维护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的布局与职责

科技奖励的获得除受成果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效益等因素影响外,还与申报策略的选取、申报材料的整理、答辩的效果等密切相关,需要组织与策划[3]。要做好科技奖励工作,高校须对科技成果尽早布局,科技成果管理人员提高履职能力,重点要在以下几点下功夫:

1.加强科研战略规划,夯实科研成果奖励支撑

科技成果奖励的管理要注重尊重科学规律,精心组织,及早规划。科研成果获奖离不开科研平台、大项目、大团队的支撑。高校在科研经费、国家级大项目获批、基金申请等方面取得进展,才能为科技成果奖励的获取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需要围绕“双一流”建设,通过组建优势学科这一途径,加强科研的顶层设计和组织策划,充分发挥政策、機制、信息、方向和实力等科研工作要素,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支持符合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的基地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引导形成跨学科、跨校、跨领域的学术共同体;超前部署前期研究并给予重点支持,组织学校力量争取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鼓励学术交流,支持举办高水平论坛和国际国内会议,创办高端品牌论坛;通过支持基础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视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加强与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沟通对接;改革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规律的经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在若干重要的学科方向取得突破或产生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提高学校争取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实力。

2.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第一,积极建立与奖励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渠道。高校成果奖励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树立为科研服务的思想,主动构建上级奖励部门与科研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校教师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与奖励主管部门沟通,理解和尊重是关键,做到主动沟通,严以律己,站在对方的角度,以诚待人。奖励工作不仅纪律性强、责任重大、工作量集中而繁重,而且奖励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工作面广,视野开阔,见闻广博,高校应积极与奖励主管部门进行良好沟通。高校可主动成为奖励主管部门的工作助手:对于奖励主管部门要求完成的辅助性工作要积极高效完成;对申报与评审中出现的随机性工作可以提出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申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奖励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高度重视社会力量设奖,拓宽申报途径。社会力量设奖是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为主体的社会力量设立:专业特色鲜明,主要面向特定行业或特定学科;目标定位准确,不受地域属地和行政归属的限制;行业内影响力大,可接收全行业相近学科科研成果同时参评;评审专家权威,能够组织行业内某学科最高级别的专家评审;获奖成果在行业内知名度能迅速提升。社会力量设奖其认可度在科学界日益提高,在社会上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力量设奖为高校科技奖的申报提供了相对广阔的途径,是申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力量设奖比属地和行政归属两条路径要广泛得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在高校内,优势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相对集中。不论是省级科技奖,还是教育部科技奖均有许多成果并驱争先,涉及学科领域都相当广泛,为便于评审的组织与开展,奖励主管部门设立的评审学科组包含面相对较宽,高校中同行业研究成果往往划分在同一评审组,会形成校内成果互相竞争的局面。由行业组织或学会设立的社会力量对学科的划分更加精细,分散了校内同行业成果竞争压力。社会力量设奖是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渠道。那些管理运行规范、评审权威公正、社会知名度高的社会力量设奖组织会对其推荐的成果十分重视,有实力、能力指导科研人员和成果完成单位进行统筹规划,加强成果凝练。高校应广泛开辟与本校相关学科领域社会力量奖励渠道,重视和认可社会力量科技奖励获奖成果。

3.充分调动各环节人员的参与积极性

第一,高校科技奖励工作能否充分调动各个环节人员的能动性是做好奖励工作的首要条件。关键是争取学校领导重视,在当前高校的科技管理模式下,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决定了申报工作开展的顺利程度。只有学校领导把科技奖励当作增强学校科技综合实力的重点工作来抓,二级学院领导才会在实施细则中把科技奖励的获得在相应的考评和任用中切实体现。

第二,全面激励和引导科研人员参与申报的积极性是高校做好奖励工作的充分条件。高校应在政策制定时充分尊重和认可科技奖励的获得。在高校内部的奖励政策上应给予获得科技奖励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奖金;在职称晋升、硕博导评定时,科技奖励的获得应是重要参考指标;在学院工作考核时,获得各级奖励应作为体现学院的科技实力的核心指标。高校应充分考量不同部门、不同等级科技奖励获得的难易程度,指标所占分值、比例以及奖励、奖金的份额充分体现高校的引导方向。

4.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的“内功”修炼

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对申报工作应有做科学研究一样的钻研和创新精神,各方面能力可切实反映到高校的获奖成绩上。

第一,对外须对奖励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充分认识。从各种公开信息主动分析和认真理解奖励主管部门的战略意图与政策导向、目标;了解各项奖励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申报及评审流程、评审指标;熟练掌握各种申报书的格式要求及写作技巧;熟悉各种申报系统要求及注意事项。与时俱进掌握各项申报、评审全流程的细节变动,在学校内部适时作出方针调整。

第二,对内须全面了解学校科技成果状况,重点组织有竞争力的成果。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科科技成果状况;通过日常科技成果统计与高校内部科研管理系统了解教授们的科研方向、研究进展。对有望出获奖成果的团队要加强跟踪与服务,主动与科研人员对接,宣传奖励政策,提醒科研团队加强成果积累和有意识的培育。

5.探索科技奖励内在规律,做到科学谋划

第一,“申报途径”的选择。针对各种不同省部级(社会力量)奖项的特点,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要根据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特点推荐合适的申报渠道参考。例如:同为省部级奖,教育部科技奖不要求专家答辩,全程都是背对背,依靠提交的申报书完成评审;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需要上会演讲答辩,申报书作为评审参考依据,评审会专家当场根据答辩效果给予评审结论。

第二,“奖励类别”的把握。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对选择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专利类、科技进步奖等具体奖励类别能有充分的认识。

第三,“申报时机”的把握。申报时机的选择对奖励获取与否及获奖等级都至关重要,对相近研究项目学科发展动态应有了解,要尽可能避免狭路相逢,又适时地抢占先机。对于不同行业,申报时机技巧迥然不同。例如:能源行业等传统学科,申报时机应选择在成果转化效益有充分竞争力时提出;而像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这类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的学科,经过3年~5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可能进入一个新时代,因此研发过程要与成果应用、申报紧密结合,尽早同时进行,以满足国家科技奖需要应用3年以上的要求。

6.全过程保驾护航,注重发挥团队的能动性

科技成果管理人员坚持深入项目团队,参与科技奖励整个生命周期管理,提高服务效益。从奖励策划、申报材料撰写、成果鉴定会、答辩演练等环节为成果完成人提供一条龙服务,全程保驾护航,力争获得高等级的成果奖励。

第一,申报材料是奖励评审的重要依据。成果管理人员对各种奖项的申请书写作技术应展开研究,从获奖成果的申请书中认真体会和总结,获取心得,积极展开培训;对重点培养项目积极聘请专家,组织召开写作方案研讨会、材料布置工作会议等;对申报书各项细节,如项目简介,研究背景和总体思路,主要技术创新点及其意义,经济、社会效益及推广应用情况需逐项落实,既要符合填写要求,更要突出特色。

第二,科技成果鉴定会议为申报奠定基石。这是凝练与总结重大成果的良好方式,是对同行知名专家展示成果的极佳机会,成果管理人员要狠抓鉴定会议质量,细之又细做好各项准备,确保鉴定会举办成效。从前期鉴定申请书撰写,会议专家的遴选,会议PPT的制作,会议材料的准备到后期对会议专家意见的提炼与提升,做到各项程序有条不紊、每个步骤扎实推进、每个环节都有收获。

第三,答辩演练环节环环相扣“真交锋”。奖励评审时进入答辩环节既是机会难得,又如同进入决赛。答辩人的重视和紧张是不言而喻,既要對答辩的PPT制作精益求精,又要认真准备问题的题干和标准答案。科技成果管理人员适时组织相关领域有答辩和评审经验的专家召开预答辩会议,对答辩人进行模拟答辩的强化训练。

参考文献:

[1]孙冶.浅谈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19.

[2]何先美.从细节入手,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水平—以上海交通大学申报国家最高奖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9):32-35.

[3]孟宪飞,梅元红,吴荫芳.高校如何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2):131-134.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高校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