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职业教育

2021-04-13 00:43付彤岳金凤刘娇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职业教育中国共产党

付彤 岳金凤 刘娇

摘 要 职业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位置。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争取工农劳苦大众受教育权利、提高其革命斗争能力从而实现翻身解放的重要途径,在浴血奋斗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新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3-0008-0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1]。文化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和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形态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位置,发展符合革命斗争需要的职业教育始终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任务。

一、背景:上下求索中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

19世纪60-90年代,面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所带来的国家和民族生存危机,在洋务派的领导和推动下,清政府展开了一场波及广泛的以“求强”“求富”为宗旨的洋务运动,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国家技术实现强国之目的,在军事和经济发展上强调制造枪炮舰船、编制新式军队、兴办工矿交通企业等。为适应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地开办了一批专门培养语言、军事、技术人才的学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的北京同文馆和以传授造船制器技术为功能的福州船政学堂,前者被认为是我国近代学校形式职业教育之肇始,后者被认为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技术性的专门学校[2]。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更加艰难的时局,实业救国的思潮成为主流,在洋务学堂的基础上实业教育迅速发展。1904年,清政府颁布一系列学制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奏定实业学堂通则》第一句就是,“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奏定学堂章程》对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的教育制度做出了统一的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民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国新制将实业学堂改为实业学校,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实业学校教育。期间,在欧美等国兴起的发展职业教育潮流对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和推进,以职业教育制度取代实业教育制度。因为职业教育具有更加广泛的内容,注重对人的发展的追求,适应了社会分工细化的变革趋势,“故职业教育者,在学说上为后起之名词,在社会上为切要之问题,而在教育上实为最良之制度”[3]。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职业教育正式进入国家规定的学校系统。

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映射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与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不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肩负着“求强”“求富”的使命走上历史舞台的,真正促使其发生发展的推动力量是“救亡图存”“富国裕民”的举国诉求。“职业教育救国”是当时许多人的理想,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但是在一个主权尽失、腐朽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职业教育根本不可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职业教育救国”的探索之路最终只能碰壁。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清末民初,通过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员进入了当时的工矿企业当中,成为中国早期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可以说,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积蓄了力量、创造了条件[4]。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为工农和妇女争取教育权力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之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的出路问题再一次提到中国人民面前。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5]。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确定了建党原则。在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提出党应向工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唤醒劳工觉悟,并通过在工矿成立“劳工补习学校”“劳动组织讲习所”等进行教育和宣传。在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青年团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其倡导的争取劳动群众受教育权利、启发工农斗争觉悟等主张为接下来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先导。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会议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纲领,即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在《大会宣言》中也随之提出,明确主张“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保护女工和儿童”等[6]。显然,教育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要求,其核心任务是为工农和妇女争取教育权力,并在反帝反封建旗帜下“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会议作出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决议,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1月,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发表的宣言也是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其中关于教育的主张有:“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厉行教育普及,以全力开展儿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学制系统,增高教育经费,并保障独立”等。这些内容同样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思想。

事实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领导者都对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毛泽东等人就在当时领导创办了一批专门为工农服务的工农学校和革命干部学校,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办学经验,探索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陈独秀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改造社会的人,而不是“造成个人的伟大”,因此要变神圣的、幻想的不切社会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为世俗的直观的为改造社会服务的教学内容,变“单独脑部”训练的教育为手脑并用的“全身教育”;毛泽东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培养目标,认为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具有改造社会抱负、又有强健体魄的新人才。恽代英则主张“学问与职业一贯”,要教授“适合社会之用”的知识,培养学生“耐劳苦之体力”及“执业之能力”[7]。他们的主张和实践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党领导和举办革命根据地的职业教育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三、苏维埃根据地的职业教育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高举革命旗帜,领导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到1930年,党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陕甘等省及省际边境地区创建了大大小小10多个根据地。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对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任务做了具体和明确的概括:前者“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后者“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8]。

事实上,苏区建立后,根据国民党军队不断围剿的严峻形势,以及根据地处在穷乡僻壤、经济极端困乏、文化非常落后的情况,按照上述方针和任务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开始建设自己的教育系统,红色教育应运而生。其中,职业教育呈现了鲜明的特点——

一是建立以培养红军干部和技术人员为主的职业学校系统。苏区早期的红军干部和技术人员教育是以训练班形式进行的,如:1927年12月,毛泽东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的“工农革命军教导队”,1928年在井冈山茨坪创办的“红四军军官教导队”,1929年在兴国潋江书院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等。1931年苏区政权逐步稳定以后,在一些训练班和随营学校基础上,建立了一批专门培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校,如: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红军卫生学校、红军军医学校、红色通讯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鄂豫皖苏区财经学校等。这些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为长期革命战争需要培养红军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灵活学制和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政府工作和生产劳动。

二是开展面向劳苦大众的职业和成人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苏区确定的三大任务之一。苏区建立后坚持针对工人、農民开展全民性的教育和培训,如:通过设立识字牌、问字所,组织识字组、识字班等,开展全民识字扫盲运动;通过在乡村广泛组织农村夜校、自编《革命三字经》《生产三字经》《红军三字经》等教材,传播革命思想,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通过成立城市工人补习学校、补习班、读报班,出版报纸、墙报,组织流动社团等,对工人开展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

三是开展面向妇女和儿童的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苏区政府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妇女也要具备职业知识和技能,参加生产劳动。为此,开办了一批女子职业学校,比较知名的如茶陵女子职业学校、永新县赤色女子职业学校、浏阳县女子半日职业学校等。1934年,湘赣省苏维埃文化部颁布《女子学校暂行简章》,提出要“造就女子职业专门人才,发展苏维埃经济,使每个女子都能有一种职业,达到女子经济与职业独立”,这一主张代表了苏区发展女子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为培养未来事业的接班人,苏区还把“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让工农大众子女都能享受国家的免费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任务和理想。苏区的小学学校在名称上,有劳动小学、列宁小学、红色小学等,在课程上除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还开设劳作实习、社会活动等课程。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职业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在政策主张上,主要包括“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民办公助”等[19]。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既符合抗日战争实际需要,也适合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特点的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教育,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按照抗日救国的教育政策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鄂豫、山东、江苏、安徽等边区或根据地实行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制度改革,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培养军事和群众工作的干部仍然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任务。1939年7月,陕甘宁边区在延安城南三十里铺建立了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专门培养农业技术干部。学校设置有农艺、园艺、畜牧三个部和一个试验场,在抗战期间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后来学校与1941年创办的边区职业学校合并,成为培养工农商业行政、技术人员的综合性职业学校。1941年,山东省战工会在鲁中创办山东财政经济学校,设财政、银行、税收、经济建设4个教学班,每期学习4个月,主要培养财经类的技术干部。1942年,学校与抗大一分校合并建立新校。抗战期间,医药卫生方面的人员极为缺乏,各根据地均开办了医药卫生职业学校。如: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卫生学校、陕甘宁边区医药学校、延安药科学校、白求恩护士学校;晋察冀根据地的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卫生学校;晋绥根据地的晋绥卫生学校;山东根据地的军区卫生学校等。抗战期间,各根据地举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妇女职业学校。如:1937年,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八路军抗日军人家属学校,设有补习科和职业科,前者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员,毕业后升入抗日军政大学等学习,后者在学习文化和政治课之外,着重学习织袜、缝衣等技术。1945年,陕甘宁边区为培养妇幼卫生干部,创办了边区妇女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政治、文化、一般疾病治疗和生产课程,设有门诊部作为学员实习场所。

在“冬学”中进行生产技术教育是抗日根据地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冬学是根据地利用冬闲对农民群众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主要依托根据地政府在各乡村开办的临时学校进行教学,学员是15~45岁、识字不满1000字的男女村民。冬学最初的目的是扫盲,但随着教育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开始向生产技术教育拓展。在教育内容上,除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外,还教授包括育苗、施肥、耕作等农业生产知识,保健和疾病治疗方面的知识,以及埋地雷、投掷手榴弹等军事方面的知识。据统计,1937年,陕甘宁边区有冬学600处,学员1万人,到了1945年,冬学发展到了5000多处,学员30万人[10]。

在普通教育中紧密结合生产劳动教育、技术教育。根据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宗旨,根据地的普通教育实行教育與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中小学教育中包含大量的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特征。在陕甘宁边区,小学师生都要参加征粮、识字组、群众娱乐、放哨、查路条等社会活动,也要参加打柴、种地、背碳等生产劳动。在陕甘宁中学的课程中,除政治、文化等课程,还开设技术课程,教授生产、医药卫生、劳动组织等知识,学习种植、纺线、烧炭、建房等经验和技术。1944年,苏中根据地召开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要逐步转变为师范或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私立中学可以办初级或中级职业学校。

五、解放区的职业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的教育转而为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服务,并随着解放军进入全面反攻取得节节胜利,而开始向制度化方向发展,为建设新中国的教育做准备。在职业教育方面,由于各解放区的情况不同,主要有初级职业学校、在职干部短期训练学校、高级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等几种形式,无论规模和正规化程度都有很大发展。

陕甘宁边区从1948年起,增设了西北军政大学及财经、艺术、行政等专科学校,有学生3000多人;增设了职业学校、中学(含师范),培养干部和学生8000多人,设有干部学校10余处,有学生3000多人。华北解放区设有华北联合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铁道学院、内蒙古学院、建设学院、行政干校,工、农、商专科学校以及中学、师范学校等60余所,学生总数达到1.2万人。晋冀鲁豫边区除创办了北方大学,还设有农林、水利、工业、商业等专科学校,据1948年下半年统计,职业学校在校生有2000余人。华中解放区设有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中公学、财经专门学校、工商干部学校、华东供给学校、华中邮政干校、苏南公学、维文职业学校等。从全国看,东北解放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从1946年开始,从改造旧职业学校入手,创建新型职业学校。主要方式是,将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合并成立联合中学,分设文理科和农工商各种职业科。其后,以发展生产支援战争为中心发展各种职业学校。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后,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据对黑龙江省的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全省举办职业学校40多所,其中医药卫生学校20所、干部学校3所、其他技术学校17所,年计划招生6700多人,学制最长的二年,最短的几个月[11]。

在解放区的职业学校中,一些学校办学特色突出,具有代表性。西北医药专科学校由陕甘宁边区卫生署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于1946年春共同组建,开设医科、药科和预科,学制2~3年,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专科医务、药剂干部和专业人员;在课程内容上,既重视专业技术教育,也重视政治思想和时事政治教育;在培养方法上,采用从基础到临床的“一条龙”教学,提倡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张家口农科职业学校由边区政府于1945年将几所宣化职业中学合并建立,主要培养农林、畜牧技术人才,学校开辟有农场作为园艺和农作物实习基地,实行学用一致的教学。大行区公立工业职业学校主要为解放区工矿事业培养经营管理与技术指导干部,学制3年,专业课程包括工厂管理、簿记、职工运动、机械、测量、采矿、成本会计、冶铁、绘图等,在课程安排上,采取文化课由多而少、业务课由少而多的原则[12]。

六、结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职业教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开辟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红色道路,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需要深入总结、继承和发扬。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职业教育才能实现根本的发展。在清末民初,中国职业教育是背负着“救亡图存”的国家和民族的使命走上历史舞台的,但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职业教育是无法救国裕民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才会给中国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发展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方针和策略,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中国职业教育才能够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创立伊始,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并在斗争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教育,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是反帝反封建的教育,是争取民族尊严和独立的教育,是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教育,它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教育,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伟大和光明的方向。

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宗旨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任务是为工农和妇女争取教育权力,在反帝反封建旗帜下“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都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争取工农劳苦大众受教育权利、提高其斗争能力、从而实现翻身解放的重要途径。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宗旨和根基。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立足实际,必须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革命和战争中,职业教育立足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有效地适应了战争环境、农村特点和群众需要,同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工农与知识分子相结合,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创了经验,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6)[2021-11-17].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2][1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207.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4]吴国荣.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86.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3.

[6][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13.494.

[7]王炳南,闫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424.

[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

[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174.

[12]米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07.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职业教育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试述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贡献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