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中融入职业体验因子的实践探索

2021-04-22 17:49姜垚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摘 要】劳动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教育中融入职业体验因子,是提升学生职业兴趣、树立学生职业理想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可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职业体验因子,紧扣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知行合一,突出劳动教育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实践演绎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5-0063-04

【作者简介】姜垚,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一级教师,曾获2020年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一等奖,2020年无锡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特等奖。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时代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意见》指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要初步养成职业意识,丰富职业体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注重职业体验,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自我意识觉醒,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有了初步的认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职业观。

一、融会贯通:劳动教育融入职业体验的价值呈现

劳动教育主要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探寻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帮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

1.横向触摸: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的天然耦合。

从劳动的技能质量水平来看,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职业本质上是由复杂劳动体现出来,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立足职业可以摆脱文化知识教育视野下劳动的封闭、无序及缺乏价值提升的行为,真正关注学生需求,真正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质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并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正是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所产生的“重叠共识”。

开展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也是时代的呼唤。当今社会互联网科技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教师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僅仅停留于课本知识的教授,更要引导学生走近科技,实践创新,所以,教育者有必要将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有效整合,引导学生用智慧创造未来。

2.纵向生成: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的递进融合。

“职业规划”是指对一定阶段甚至是整个人生进行的持续的、完整的计划。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对未来不断认知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就包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也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人的社会化需要劳动教育的引导和激励,劳动教育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并且在其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既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又倡导“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职业规划理念,增加职业体验,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构建与形成。当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时,就能激起他们的自信,增加他们对劳动的认同感,并且使之内化为个体成长中的优势,长此以往,良性循环,劳动实践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做了铺垫;相反,与学生兴趣爱好等不吻合的劳动体验也会对他们的职业规划产生反向的作用。

当然,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不完全依赖于劳动教育,但是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职业规划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教育”为主线,从“劳动”到“职业”,是一个由起点不断发力对人生道路做出选择尝试的递进融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化”过程,是实现学生人生出彩的光荣路径。

二、知行合一:劳动教育融入职业体验的方法建构

教师要想真正做到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职业体验的因子,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就要贴近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发展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关注学生的具身经历与仿真感悟,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真正做到认知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1.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没有个性选择的劳动教育是乏味的,劳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和生活实际,以兴趣和责任为触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触及心灵的职业体验。

基于以上理念,班主任在班级可分设不同的职能部门,如笔者的班级就设立了卫生部、财务部、餐饮部、组织协调部四个常设部门,由于疫情管控需要,又增设了疫情防控部。五个职能部门之下再设绿植养护、图书管理、卫生打扫、硬件维护等14个分管岗位,每个部门设立组长、小组长,负责不同岗位的学生再次细化劳动要求,明确劳动职能。同时,劳动岗位实行聘任制,由学生填写入职申请,对于竞争激烈的岗位,班级可进行竞聘演讲,全班举手表决。班级劳动职能部门的设立以学生为主体,岗位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有利于班级日常管理的秩序化、规范化;而岗位的落实到人、分配到位,又有利于学生深入体验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等职业要求。

在劳动教育中尊重学生个性选择除了设立班级劳动职能部门和相关岗位以外,还有很多创新途径,如假日志愿者联盟、共享劳动卡、劳动自选菜单等。以“劳动自选菜单”为例,学生在学期初讨论并自主选择劳动菜单,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泡菜制作、米酒酿造、3D打印、服装设计等小组劳动项目,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充分展现职业体验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2.突出学生的全息体验。

“全息”一词源自物理学,是指一种能够从任意角度反映物体存在全部信息的技术,用在这里意在强调劳动教育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又注重学生的脑力劳动,“身体力行”的同时不忘“冥思遐想”,让学生真正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基于此,班级劳动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科学性。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相关劳动技能的掌握。如在泡菜制作中,如果上升到职业体验的高度,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洗菜、切菜、装坛等基本步骤和技能,还包括从原料选择、盐水比例,到发酵菌种、抑制杂菌生长,再到温度掌控等学科知识。

二是展现时代性。上文阐述了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以此观之,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也应体现时代性,大数据、5G、智慧机械等都可成为学生体验的项目。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劳动教育要贴近时代的要求,为未来国民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挖掘创造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贯穿于劳动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跳出问题框架,鼓励积极探索。以学校“无人机”活动小组为例,学生使用的Litebee Brix无人机,是一款乐高积木DIY套件,学生运用基础配件自己动手创意制作飞行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到对无人机等应用技术的乐趣;另外,为了使飞行器速度达到最快并且更加平稳,小组成员通过材料更替、机身重量调整等方法,在不断尝试中探索、进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协调员、无人机飞控师、无人驾驶汽车工程师等新兴技术岗位出现,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息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其后续的发展规划提供能力基础。

三、行稳致远:劳动教育融入职业体验的提升要领

为了确保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的有效融合,并形成长效教育机制,防止教育实践中出现流于形式、避重就轻等问题,教师必须从培育主体的发展性出发,注重教育的过程性,提高教育效能,拓宽劳动实践广度,推进劳动实践深度。

1.拓宽劳动实践广度。

劳动教育开展要联合学校、家长、社区、企业等多方教育力量,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教师要积极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向企业,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中心、实践教育基地等劳动教育平台,拓宽劳动教育实践的广度,让他们感受不同职业的魅力;家长应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社区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垃圾分类宣传日”“我是小小修理工”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笔者就联系地铁公司,组织学生参加地铁站志愿者服务,体验行车值班员、站务员工作,开展监控客流情况、帮助乘客补票、处理乘客询问等工作,并组织参观车站技术设备,了解地铁工作基本流程,真正做到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需要家校社三位一体,协作开展教育,但这些活动并不是“拍脑袋瓜”式即兴生成的,需要教师树立“一盘棋”的整体意识,注重劳动教育活动主题的完整性、延续性,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关注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劳动教育的良性运转。

2.开掘劳动实践深度。

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提高认识,开掘劳动教育实踐的深度。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笔者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第二中医院举办的“小小医生,大大梦想”体验活动,让学生们穿上白大褂,拿起听诊器,走进医护人员工作环境,接受医院任务,努力成为医院的一分子。在完成劳动实践后,我们要求每一个人完成一篇实践报告,学生们实践报告的字里行间透露了对医护工作者的尊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盼。当学生在职业体验中有了代入感,当他们理解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与伟大,他们就会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并且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思考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定位理想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需“脚踏实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学生的成长需要有远大的志向,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劳动实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勤勉”传统,克勤无怠。劳动不是单纯的体验,更不是游戏,劳动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优秀生活习惯,并将这一习惯延续下去,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职业体验因子是学生成长的需求。教育者唯有不断探索教育的创新实践途径,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从实际出发,纵深推进,方能行稳致远,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徐长发.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 教育研究,2002(12):75-79.

[3]袁梦琦,孙芳芳,王颖.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推广路径[J].江苏教育,2019(76):21-26,31.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