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管理情况调查和发展对策

2021-05-25 06:44相志洪罗长寿魏佳鹏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全科北京市农户

陆 阳,相志洪,罗长寿,魏佳鹏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97;2.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3.北京市房山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北京 102488)

1 研究背景

北京市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是促进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和保障,是完善市、区、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信息服务,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一环。为应对农村科技信息需求的新形势,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北京市从2007 年开始尝试探索以农业科技协调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这也是北京市村级全科农技员的雏形。2010 年北京市启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北京市从宏观进行管理,各区对主体进行管理,期间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

通过对涉及全科农技员这一群体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针对全科农技员的研究较少,且均为2010 年全科农技员队伍建立之初的调查研究,近年来对这一群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未见研究。岗位设立之初,全科农技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沟通困难、信任困难、技术能力不足以及与服务对象联系不便等问题,特别是在异村服务过程中,新产品和新技术得不到农户的接纳和推广[2-3]。也有研究人员以区为单位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情况并进行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此外,通过对近年来研究农技服务人员和推广人员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调查研究多从农技人员本身或其服务对象等单一视角进行,以多元化视角深入调查不同主体对于农技人员岗位看法和意见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前,随着北京市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以及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北京农业已基本实现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4]。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政策方向、区域职能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全科农技员的服务内容、服务技能、服务水平以及考核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亟需对新形势下全科农技员队伍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为保证调查结果客观全面,应采用多元视角进行调查分析。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农技员、农户、管理者等不同主体进行多角度深入调查,结合城市和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研究北京市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全科农技员岗位建设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促进农技员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现实参考和决策依据。

2 研究数据与调查样本

2.1 数据来源

根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本研究分析了北京市10 个涉农区的2 424 名村级全科农技员基本情况,分别涉及大兴、房山、密云、顺义、通州、平谷、门头沟、延庆、昌平和怀柔区,同时分别对市、区、镇、村共计63 名相关管理人员开展了座谈并收集资料。2019 年9 月至2020 年1 月,本研究课题组选取房山区为典型地区,针对6 个乡镇133 个行政村开展了实地考察和多角度问卷调研,共发出66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42 份,其中全科农技员本人调查问卷133 份,村委会工作人员调查问卷125 份,农技员对应指导的农户调查问卷384 份。

2.2 调查问卷与样本区域情况

为全面反映服务效果,进行效果分析评价,问卷分为全科农技员调查问卷、村委会调查问卷和农户调查问卷。其中,村委会问卷收集了考勤、补贴发放、培训学习、工作材料等信息;全科农技员问卷收集了基本信息、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以及职业期望等方面的内容;农户问卷主要从农技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房山区为北京市全科农技员设立的第一批试点区之一,其在选聘全科农技员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举办了考试和岗前培训;同时,房山区兼具了山区、平原区和拆迁改造村镇等区域特点,对于研究不同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全科农技员履职情况具有一定帮助。因此,本研究选取房山区为典型区域开展调查。

3 北京市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及管理现状分析

3.1 人员基本情况

从2010 年开始选聘全科农技员,到2013 年实现了10个郊区县的全覆盖,随着北京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北京市全科农技员人数发生动态性变化,全科农技员人数最多时达到2 800 人,2020 年1 月全市全科农技员总人数为2 424 名,分布在143 个乡镇。分析北京市全科农技员的队伍构成可以发现(见表1、表2):

(1)性别比例构成较为合理。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全科农技员男女比例为1.3 ∶1,相较2007年王德海等[1]开展农业科技协调员调查所得男性占77%、女性占23%的结果,和2012 年时允昌等[3]进行的北京市三区两县部分全科农技员调查所得男性占69.6%、女性占30.4%的结果,目前北京市全科农技员队伍中的男女比例有较大调整改善。

(2)年龄构成分布不均。其中,50 岁以上占比为48.39%,而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只占1.03%,老龄化严重,年轻后备力量不足。

(3)人员从事农业工作年限长,具有农业技术经验。其中,从事全科农技员岗位工作至少达5 年的占78.22%,大部分人员在选聘为农技员之前就一直在村里进行农业相关劳动和工作。

(4)整体学历水平有所提高。其中,高中、中专、技校以及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占88.37%,无小学水平人员。

(5)存在跨村任职、兼任他职的情况。通过对133 名全科农技员调查发现,其中82.7%为本村集体组织成员,72.2%的户籍类型为农民;综合村委会、全科农技员和农户问卷显示,非本村户籍农民的全科农技员占15%左右,且15%的全科农技员常住地在村外,4.8%的全科农技员在村两委兼职。即存在跨区域担任本村全科农技员的情况,部分全科农技员已经农转非,有村两委人员担任全科农技员的现象。

表1 北京市全科农技员性别和年龄调查统计

表2 北京市全科农技员工作年限和学历调查统计

3.2 服务情况

3.2.1 服务材料建立

按照要求,每名全科农技员在开展服务相关工作过程中需要建立服务台账和工作日志,简称“一账一志”。调查显示(见图1),共有110 名全科农技员建立了服务对象工作台账,占调查人数的82.7%,未建立工作台账的占到12%;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发现,有68.49%的农户知道本村全科农技员建立了工作台账;共有118 名全科农技员建立并填写了工作日志,占调查人数的88.7%,未建立工作日志的占到11%。存在部分全科农技员未完成“一账一志”工作要求的情况。

图1 北京市全科农技员“一账一志”建立调查统计

3.2.2 服务内容和业务专长

在全科农技员服务内容方面(见图2),共有315 名农户认为全科农技员提供了技术指导服务,占比为82.03%;232 名农户认为全科农技员提供了政策宣传服务,占比为60.42%;40 人认为全科农技员帮助其进行产品销售,占比为10.42%。全科农技员的主要职责为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信息服务,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与村委会工作相结合,参与了政策宣传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本研究调查中,全科农技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宣传两项服务所占比重较大。

图2 从农户角度对北京市全科农技员服务内容的调查统计

在全科农技员业务专长方面,本研究分别从种植、禽牧养殖、植物病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治、水产、农机和其他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见图3),综合全科农技员、农户、村委会工作人员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科农技员在种植、畜禽养殖和植物病害防治方面比较擅长。其中,农户从体验方面进行选择,认为全科农技员擅长种植指导的占比为89.32%,擅长植物病害防治指导的占比为32.81%,擅长畜禽养殖的占比为24.48%。在技术服务擅长领域方面,全科农技员主要以种植相关技术为主,这也符合北京市农业产业整体现状。

图3 从农户角度对北京市全科农技员业务专长的调查统计

3.2.3 服务方式和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4),农技员服务方式最常见的是现场指导,占81.2%;其次为电话交流,占比为60.9%;通过微信互动服务的占比为21%;在服务过程中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72.18%的农技员能够联系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农户反映全科农技员为农户服务频率为每天均有提供服务的占11.2%,每周服务一次的占38.28%,不定期开展服务的占39.84%。

图4 北京市全科农技员提供服务方式调查统计

3.2.4 服务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服务农户数量在5 户以下的全科农技员占18%,服务5~20 户的占41.33%,服务20 户以上的占33.08%;北京市全科农技员服务的农户户数还可以进一步扩大。通过对农技员的调查可知,对自身服务打分在60~80 分的占比为10.53%,>80~99 分的占比为62.41%,满分为100 分的占比为24.81%。通过对村委会管理人员的调查可知,占81.6%认为全科农技员的服务非常合格,16.8%认为基本合格。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可知,认为向农技员咨询的生产技术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占81.4%。本研究分别从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服务满意度和农业技术能力3 个方面让农户对全科农技员进行打分,农户对农技员提供的服务整体满意度较高,超过90%的农户给出的3 项分数均在80 分以上(见表3)。

表3 北京市农户对全科农技员服务效果打分调查统计

3.3 队伍管理情况

3.3.1 人员选聘

目前北京市全科农技员的选拔考核过程为:经村、镇、区逐级审核推荐,通过各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岗前技能测试后进行公开公示,最后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可签约聘用。调查显示,全科农技员中有79%为村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推荐,其余情况包括村民推荐、村两委领导推荐和镇里主管部门推荐;99%的全科农技员参加了岗前测试。大部分农技员由村委会集体讨论或村民推荐,主要推荐群众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且有一定农业技术的人,少部分为村内领导指定。

3.3.2 公开公示

在全科农技员选聘的公开公示方面,82.71%的农技员表示经过了选聘公示程序;95.2%的村委会管理人员确认进行了聘任结果公示;69.79%的农户是通过村委会公示知道本村全科农技员的,19.79%的农户是通过农技员的服务了解到的。表明存在部分村未进行全科农技员选聘公示或公示渠道单一、覆盖不够广泛的情况,应鼓励通过张贴通知、微信转发、广播通知等多种方法进行。

3.3.3 补贴管理

通过调研和座谈了解到,北京市全科农技员的绩效补贴由区财政补贴和市财政补贴两部分组成,有条件的地区还为村级全科农技员投保了人身意外伤害险,部分有能力的村委会根据情况给予了本村全科农技员一些补贴。辖区内农技员补贴资金的发放与管理由各乡镇具体负责,基本补贴以考勤为依据按月下发,绩效补贴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按绩效考核结果分档次按季度或半年一次发放,发放标准及时间由各乡镇自行研究决定。调查结果显示,94%的全科农技员补贴直接转入其本人银行卡,77.6%的村委会管理人员了解全科农技员的补贴情况。

4 北京市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起伏,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为农技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着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且缺乏专业培训和知识老化等问题。对于北京市郊区来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空间越来越小,但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北京市科技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村级全科农技员具有接地气的特点,是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和关键一环,那么如何拓展全科农技员服务内容、如何提升全科农技员队伍素质、如何创新全科农技员服务方式等,成为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全科农技员的选聘和退出机制制定、动态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加强、绩效考核制度和工作职能定位优化等,则成为全科农技员队伍管理的关键问题。

4.1 全科农技员的职能调整没有跟上外部环境变化

调研发现,受房屋搬迁、平原造林、生态工程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很多村土地使用性质、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农用地整体变更使用性质,或由集体经营流转造林,村里再无生产农户,农业服务空间变小。按原来标准,存在这种情况的村已不具备设置农技员条件,但有的村仍存在“三农”服务需求,只是需求规模和内容均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全科农技员该如何提供服务,其存在状态比较尴尬,急需出台新的规范对此类情况加以调整。例如,不具备全科农技员设置条件的村,其选聘的全科农技员如何退出,需要出台相应的标准;又如,一些煤改电地区缺少热泵维护指导人员,农技员是否可以兼起这部分工作,这就面临了农技员在实际工作中职能转型的问题。

4.2 全科农技员无法做到全科,个人素质亟待提升

一方面,北京市的一些地区农用地零散、规模小且经营品种杂乱,一家一户很多经营规模在10 亩以下(1 公顷=15 亩),未形成“一村一品”。调查显示,承包经营面积在3 亩以下的农户占50.5%,3~30 亩的占25.52%,30 亩以上的在6%左右;生产经营的品种涉及粮经作物、露地蔬菜、设施大棚、果蔬花卉、畜牧水产等,全科农技员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其为所有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北京市有的地区农用地已经全部流转给基地或合作社,农业经营形成一定规模,但技术需求更加复杂和创新,这就对全科农技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功能的不断扩展延伸、农业差异性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农技推广服务的共性比重逐渐减少、特异性需求比重逐步加大,全科农技员个体服务的局限性逐渐显露,服务方式亟待创新、服务内容亟待扩展、个人素质亟待提升。

4.3 绩效考核标准亟需完善,岗位发展方向不明确

目前,北京市存在全科农技员无固定办公场所,村、镇无法提供良好办公条件的情况,其出勤考核和服务情况考核一般是由村里进行统计、镇里进行考核,缺乏可量化的方法和标准;同时,全科农技员在绩效考核补贴方面的依然采用10 年前的标准,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要求,需要设置新的考核指标和管理制度。此外,全科农技员的选聘采用的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这种聘用关系是否应该改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岗位是否应该纳入公益类岗位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岗位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的不明确、补贴待遇不高,造成吸引年轻后备力量加入全科农技员这一群体带来困难,不利于全科农技员队伍的管理和发展。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可得,目前北京市全科农技员队伍的性别构成较为合理,整体学历水平有所提高,大部分全科农技员具有一定的农业从业经验,在农村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和推广、产品宣传和销售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能够通过现场和远程等方式对农户开展服务,且农户对其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同时在管理方面各区县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对全科农技员进行选聘和管理;但北京市全科农技员在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员老龄化严重、年轻后备力量不足,工作职能未能根据外部情况变化进行调整,服务内容需要扩展、个人素质需要提升,相关考核标准需要完善、岗位发展需要明确等。针对调查研究所掌握的现状和发现的问题,为促进北京市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5.1 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职能调整,扩充服务内容

全科农技员的职能和服务内容应与当地发展方向和产业情况相结合,要以一产为基础、三产为突破口。一是在农业技术服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与农村工作相结合的工作职能;二是结合市场和产业影响因素,增加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服务内容;三是扩充农技服务范围,与城市中的农业元素相结合,增强如“阳台农业”、宠物、花卉、观赏性水产等方面的技能。

5.2 完善服务方式,开展系统性培训

一是运用多渠道服务方式和探索异村服务方式。鼓励全科农技员多到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同时要注重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服务,如电话、微信和相关APP 等,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快速响应农户需求;一般本村的全科农技员具有群众基础好、农户信任度高的优势,但每个农技员擅长领域和知识水平不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整合周边村镇全科农技员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跨村服务。二是加强全科农技员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从而满足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契合国家农业发展方向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在加强学员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加重视如何教会大家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由于农业技术最终需要落到田间地头,这就要求在培训课程安排上实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配套的原则,加强实践操作培训并到优秀的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帮助全科农技员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学员动手操作能力,达到所学即所用的目的。

5.3 完善管理手段,加强技术支持

首先要严格执行上级标准和规定,将政策落实得更加全面,同时积极发挥镇级管理人员的中间作用并加强村委会的工作支持,创造良好的全科农技员工作条件。二是完善选拔和退出管理机制,尤其是完善已经进行城镇化改造,无农业服务和农村服务需求村的全科农技员退出机制。三是加强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利用信息化产品提高管理效率,有效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无法实现动态监管的问题,从而为绩效考评提供参考依据。2017 年,北京市以大兴、密云、房山为试点,在全科农技员中推广了具有网约农技服务功能,以及具有服务内容、服务轨迹实时记录管理功能的信息化管理产品“哋哋农技”APP[5]。调查发现,房山区对该软件实行了全科农技员的全覆盖,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对全科农技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农户方面不会配合安装使用的现象,需要农技员现场指导和培训。

5.4 优化工作环境和提高相关待遇,明确岗位发展方向

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对于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管理及其服务成效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应在政策上支持、重视,使得全科农技员这个职业得到尊重、有获得感。区镇村联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积极性,为全科农技员提供基本的办公场所和设备。完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补贴待遇,同时在全科农技员扩大服务范围之后,村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此外,应明确全科农技员这一岗位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该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体系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年轻人的加入热情。

猜你喜欢
全科北京市农户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