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育人”的小学生明辨能力培养研究

2021-06-07 04:54陈柳霞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培养策略

陈柳霞

摘 要:明辨也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良好的科学品质,也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精神,更是人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品质。没有明辨,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本文从“实践育人”角度,从转变观念、家校互动、课堂模式、实践行动四个方面研究了培养小学生明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明辨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046-002

一、明辨的内涵与意义

明辨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也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个人判断的思维技能。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但是,明辨并不是代表否定性的,而是通过明辨思维的培养来训练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创新性。所以对于明辨思维的内涵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和理解。

质疑、明辨、求真是科学精神所需要的品格要求,是创新和进步的前提要求,也是新时代我国的发展和各种国内外新思潮冲突下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追求的精神品质,知行合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的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可以说“批判思维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批判,不可能有创造”。

二、中国学生明辨能力的现状

从资料显示,201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一份报告中,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堂上提问或参与讨论,只有10%的学生课堂经常提问。在一篇《由孔融让梨故事在中美学生中的不同遭遇看批判性思维》的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严重欠缺,几乎没有对故事本身提出异议的。

从下发的小学生问卷中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课堂上很少有对老师所说提出质疑的;(2)即便有些学生有疑问也很少会主动提出或羞于表达;(3)绝大部分的教师不喜欢或者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或异议,理由多为影响课堂秩序;(4)部分学生在家经常跟父母争辩,但是在校往往变身“乖宝宝”。(5)有些学生喜欢跟老师、跟父母辩论,但是往往以“抬杠”或者“乱插嘴”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被人接受。

从对大学生和小学生的报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1)我国学生明辨性思维的严重欠缺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有关,在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我们还是缺少这样一种向权威、向老师提出异议的行为,尽管在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但是这方面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的;(2)进入新时期,很多学生也表现出自主意识,有自己行为思想的考量,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往往把一些好的质疑、明辨的品质外化为无理取闹的行径,在校为表现为课上抬杠、乱插嘴,缺乏一种有效的能力的培养。

因此,通过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角度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明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明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去辨别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学生的明辨能力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去培养,实践也是促使多方去转变观念、探索方式、养成明辨思维意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做去推动转变和进程。因而我们要以“实践育人”的方式去培养小学生的明辨能力。

1.动员师生,转变传统教育和理念

要具备质疑明辨的科学精神,首先应该破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以“育人”为重点,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明辨、勇于创造的科学意识,为培养学生的明辨能力提供实际的学术氛围。

(1)树立“引路人”意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方法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学生,我们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个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激发者上。学生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建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个建构过程中就会存在疑问,需要老师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对学生可能的疑问答疑解惑,或者对学生提出的异议存包容态度,切实做好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角色。

(2)创设“讨论自由”氛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不断地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有人对已有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产生质疑或批判,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对这样一些不同的声音进行掩盖、进行否认,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再提出异议,那么思维就不能迸发出不同,创新力就会受到抑制。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当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应当允许学生与自己的观念存在不同,应当允许班级里存在不同的声音和想法。学生们有了问题以后,就想要找出一個比较令其满意的解答,在求解的过程中学生们相互讨论,相互辨别,相互协作,通常会得到了有效的答案,进而产生了新的想法。

(3)提高自身明辨思维力。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要培养学生的明辨能力,还需要教师本身有明辨的意识,通过自己的明辨行为意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是“言行身教”起到的作用。所以教育者本身具备明辨性思维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2.家校互动,搭建能力成长平台

学生的成长需要整合德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教师、家长、社区都应该沟通交流,为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行径,搭建有利于明辨能力发展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可以结合社区开办学龄前儿童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社区和学校也可以聘请专家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讲座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和资源指导如何培养孩子批判性的意识,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合理地提出质疑。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的努力,培养孩子的明辨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需协调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从家庭教育开始,从娃娃抓起,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学校和社会给予支持,允许和包容孩子发出不同的声音,正确引导和启发孩子提出不同的想法。只有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是包容质疑之声的、鼓励标新立异的,那么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敢于批判的,而有批判就有可能会创新。

3.学有余地,探索课堂新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输入的重要途径,新型的生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课堂上标新立异,不同见解,甚至欢迎学生对老师提出的知识进行质疑、讨论、验证,有想法就会有碰撞,有碰撞便会有辨别,进而会有更深的理解甚至创新。

如英语课堂教学较常规的教学方式是看视频回答问题,听录音找答案、朗读回答问题等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方式。如江苏译林版4AUnit5 Our new home一课,原来看视频圈出在找什么东西,然后读课文找这些东西的位置,可以这样改动来引導学生学会提问:看视频圈出找什么,读课文找出如何来提问这几样东西,再读课文划出相应的位置。这样一修正就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问问题,明辨大多都是从问题开始。

如语文课在分析情感或人物角色时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往往得出的结论是蛇忘恩负义,我们不要做忘恩负义的人,应该做知恩图报的人,但是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来说说看农夫这个人,除了善良之外还有什么呢?可能是愚蠢,明知道那是有伤害的蛇还非要去救最终害了自己,没有底线的善良同样也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出帮助人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时常给学生这样一种锻炼的机会以后就可能会迸发更多的新的思想。

如数学课除了老师教授的方法,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举一反三的例子或者比老师更为简便的方法等,这样学生便更愿意做新的尝试。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不断地修正教法,使课堂不是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明辨思维、学会学习的场所,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4.勇于实践,树立明辨好品质

鼓励学生善于质疑问难,通过实践体验,明辨事物,记录生活、学习的某些疑问,制作疑问单,进行体验或者实践的验证,从而辨别其真伪、是非与好坏,进行甄别和选择,甚至产生新的点子。

有学生在疑问单上写“为什么必须是No, Im not.”这道题的原题是三年级的一张试卷上的选词填空,Are you Su Hai? No, ______(Im\I am) not.老师以答案Im 为标准答案。那么这名同学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一下子也把老师难住了,平时我们习惯了说No,Im not.但是为什么是Im或者说I am可不可以呢还真解释不清楚。然后这名同学和老师一起向多位老师请教,在网上搜索,有说是一个答案有说两者都行,一时多位老师也争辩不休。然后查阅了更多资料,发现两者都可以,目前的回答比较机械,适用于初学阶段,用于句型的一般教授,但是实际上两者都可以,所以这道题目出得不严谨,需要修改。

像这样鼓励学生今后以明辨性思维去实践去辨别发现,便能提高明辨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追求精神。

四、结语

明辨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进入新时代,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很难造就具有明辨性思维力的学生,需要认真分析国内实际,接轨国际,通过多方努力,从娃娃抓起,注重观念转变,依托教育合力,通过教育实践,努力启蒙小学生的明辨能力,为培养中国接班人的明辨性思维力奠定好基础和环境。但是,我们需要深知,任何一种转变都不是那么容易推进,需要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改进、持续地努力,在未来的时代中逐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源.浅谈中学生是非观养成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4)

[2]陆威.关于培养学生是非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6)

[3]苗敬泽.国内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海外英语,2015,(2)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培养策略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