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地面交通工具词的造词理据分析

2021-06-08 08:02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据语素词典

杨 豪

(南昌大学 中文系,江西 南昌 330031)

从理据学角度看,词语同时具有理性意义(词义)和背后支持它的理据意义。目前的通行词典都是以解释词语的理性意义为主要目的而编写的,不考虑或不正面考虑词语的理据[1]。王艾录、司富珍在其著作《汉语的语词理据》一书中指出:“语言理据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理据指整个语言系统自组织运动的动因,其范围可以包括语言的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各个层面。狭义理据指语言某一层面的理据,其种类很多。语词理据指语词发生、变异和发展的动因。”[2]它主要是研究词和事物命名特征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收录的交通工具词作为语料,对汉语里地面交通工具词的造词理据进行探析。

一、地面交通工具词分类

《现代汉语词典》[3](第7版)对“交通工具”的解释是“运输用的车辆、船只、飞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交通工具”的定义,对交通工具可以从海、陆、空三个领域进行分类。文章所选的领域是陆域,所做的研究是地面交通工具词,所做的分析是关于地面交通工具词的造词理据分析。我们运用计量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进行了穷尽式搜索,总共搜集到80个地面交通工具词,并将其分为13大类,分别是:特定主体类、动力类、功能类、形态类、行车速度类、行车时段类、行车站数类、特殊行驶载体类、运输客体类、线路固定类、交通工具组成部分类、交通工具所属类、行使载体+动力类等。而选择地面交通工具词的标准有四个:第一,交通工具必须行驶于陆地;第二,交通工具相同但名称各异的,我们选择常用说法(“常用说法”即指词典中有此释义的,如:“人力车”指由人推或拉的车,即黄包车。所以文章使用“人力车”,而不用“黄包车”。);第三,除了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还包括现在已经不用但仍在词典里存在的,比如:花轿、人力车等;第四,不包括音译词和概括词,比如摩托、的士、车子等。具体类别分布见表1。

表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地面交通工具词分类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功能类、动力类、特定主体类、形态类、交通工具组成部分类地面交通词占70%,是地面交通词的主体部分,其中功能类地面交通词最多,占地面交通词18.75%;动力类次之,占13.75%;特定主体类、形态类、交通工具组成部分类次之,各占12.50%。在80个地面交通工具中,皆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无一单音节词。

二、地面交通工具词理据分析

语言理据学的基本观点是,语言符号具有理据性。但是从内部形式的方面来看,单纯符号只有理据没有内部形式,合成符号既有理据又有内部形式。“内部形式化倾向”就是在语词符号发展中呈现出的由无内部形式走向内部形式的一种走向。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下文简称《现汉》)。所收录的地面交通词的释义为基础,对所分十三类进行分析。

(一)功能类

功能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餐车①列车上专为旅客供应饭食的车厢。②用来售卖或供应饭食的小车。

掘土机挖土用的机械,由起重装置和土斗构成,常用来进行大量土方挖掘工程,也用于露天矿开采。

功能类地面交通词在所搜集的交通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这可以看出人们在给交通工具命名时考虑更多的是其功能。比如:专门用来比赛的车称之为“赛车”;结婚时用来迎娶新娘的车子称之为“喜车”;作战用的车子是“战车”;指示方位的车子是“指南车”,等等。从功能类地面交通词的名称我们可以知道此类交通工具的功用是什么,主要用途在哪些方面。

(二)动力类

动力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电车用电做动力的公共交通工具,电能从架空的电源线供给,分为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两种。

电瓶车用自身携带的电瓶做动力来源的车。

动力能源可以分为传统能源、新能源,还有人力。动力类地面交通工具词的命名方式是根据动力源为交通工具命名。比如:“电车”“电瓶车”是用电作为动力;“人力车”“自行车”“手推车”是以人的体力、劳力为动力进行命名;“磁浮列车”是用电磁力为动力源进行命名,等等。以交通工具的自身驱动力进行命名,方便直观。

(三)特定主体类

特定主体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兵车①古代作战用的车辆。②指运载军队的列车、汽车等。

囚车解送犯人用的车。

由词的名称和释义可知,以上地面交通词在命名时重在考虑交通工具的行使主体,而且这些主体都是特定的,出现的场合也是特定的。这里的特定是指与普通相对。比如:“囚车”是为违背法律的犯人所专用;“残疾车”的使用主体是身体有缺陷的人,等等。

(四)形态类

形态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面包车指车厢外形略呈长方体的中小型载客汽车,因外形像面包而得名。

房车①一种汽车,车厢大而长,像房子。其中配有家具,并有厨卫设备等,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多用于长途旅行。②<方>指豪华的轿车。

形态类地面交通工具词着眼于交通工具的形状。比如:“面包车”因为其车厢形状酷似面包而得名;“小车”“大车”也因为人们对事物形态大小的直观感受而得名;“斗车”,是因为其车身像斗,所以叫“斗车”;“敞篷车”,因为没有篷子,车身是敞开的,所以叫“敞篷车”,等等。

(五)交通工具组成部分类

交通工具组成部分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叉车搬运、装卸货物的机械,车前装有钢叉,可以升降。也叫铲车。

架子车一种人力推动推拉的两轮车。用木料等做车架,上面铺木板、竹板或薄铁板。

交通工具组成部分类交通词的命名着眼于交通工具自身。比如“独轮车”“三轮车”根据交通工具轮子的数量进行命名;“叉车”“装甲车”“花车”“彩车”“大篷车”是根据交通工具自身或外在于交通工具的装饰物命名。

(六)行车速度类

行车速度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慢车中途停站较多,全程行车时间比较长的火车或汽车(多用于客车)。

特别快车指停站少、行车时间比直达车短的旅客列车。简称特快。

行车速度类地面交通工具词是以速度的快慢进行命名,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快车”“慢车”因为速度快或速度慢而得名的交通工具;“特别快车”则是因为速度比一般的“快车”速度快而用了程度副词“特别”而修饰,其着眼点仍在速度。

(七)行车时段类

行车时段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末班车按班次行驶的最后一班车。也说末车。

早车早晨开出或到达的火车

行车时段类地面交通工具词是根据其交通工具发车、收车的时间来命名。比如:“早车”指的就是早晨开出或到达的火车;“首班车”指的是每天按班次发出的第一趟车,等等。这些以发车、收车的时间命名的交通词容易理解,但是其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可能源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于时间段的划分一般都是早、中 、晚,没有具体的时间点。所以,在给交通工具命名时,就有了“首班车”与“末班车”“早车”与“夜车”这样意义相对但又为数不多的交通工具词。

(八)交通工具所属类

交通工具所属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公车属于公家的车(通常指汽车)。

私车属于私人的车(多指汽车)。

交通工具所属类交通词是依据其所属权来命名。比如:“公车”“私车”是根据其车辆的所有权来命名;“出租车”是因为出租给他人使用,所属权不属于开车的人,所以叫做“出租车”。

(九)线路固定类

线路固定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摆渡车指在机场候车厅和停车机坪上的飞机之间往来接送乘客的汽车,也泛指在几个站点之间往来接送换乘乘客的汽车。

班车有固定的路线并按排定的时间开行的车辆,多指机关、团体等专用的。

公共汽车公共,属于有固定的路线的停车站、供乘客乘坐的汽车。

从“摆渡车”“班车”“公共汽车”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都用固定的路线,并且在一定的距段内往返,因此得名。

(十)行车站数类

行车站数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直通车不在中途停靠的列车或汽车(多用于客运)。

直达快车指停站少(一般不停小站)、行车时间少于普通列车的旅客列车。

行车站数类交通工具词是根据车辆停靠的站点站数进行命名。“直通车”和“直达快车”都是中途不停站或停站少,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直接到达目的地,因此称之为“直通车”“直达快车”。

(十一)运输客体类

运输客体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客车铁路、公路上载运旅客用的车辆。铁路上的客车还包括餐车、油车和行李车。

罐车主要用来装运液体物品的专用货车,车体通常有一个圆筒形的罐子。

运输客体类交通工具词是根据其运载的对象来命名。比如:“客车”因其运载的对象是乘客而得名;“罐车”因其运载的是带有液体物品圆形罐子而得名。

(十二)行驶载体类

行驶载体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地铁地下列车

冰床冰上滑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形状像雪橇,可坐六七个人,用竿子撑,也可用人力或畜力推拉。

按照行驶载体分类,除了行驶于公路的车辆,“地铁”“冰床”的行驶载体比较特殊,所以单列出来。

(十三)行驶载体+动力类

行驶载体+动力类地面交通词在《现汉》中例词释义如:

有轨电车电车的一种,可以挂接车厢,在轨道上行驶。

无轨电车电车的一种,像汽车那样不在轨道上行驶。

“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的命名方式比较特殊,采用了两种因素进行命名,即行驶载体+动力,属于以上两种命名方式的结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观念的改变,大家在对交通工具命名时,首先看重的是交通工具的功能,即它们的具体功用,然后再关注它们的动力源、行驶主体,再到交通工具自身,最后是很少关注的与交通工具自身无关的行驶时段、停靠站数等因素。

曹炜等[4]将《现汉》中出现的双音节及多音节家具类词(除词根+词缀类、音译词、及“桌椅板凳”外)的内部构成规律做出如下总结,其内部构成特点为:特征语素+类属语素。特征语素包括功能语素、形状语素、数量语素等六类,类属语素包括桌、椅、柜等共13个,其中特征类语素必在前,类属语素必在后,无一例外。在对地面交通工具词所分的13大类中,除了“地铁”“普快”这两个地面交通工具词是简称外,其他78个交通词的内部构成是有规律的,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动力类交通工具词中的“人力车”为例,可以分为“人力”和“车”两个部分,其中“人力”表明了车子的动力源,可以称之为动力语素,“车”指的就是带有轮子的陆上交通工具,我们可以称之为“交通语素”。同理,“电车”中的“电”是其动力语素,“车”是交通语素。再特定主体类的地面交通工具词的“囚车”为例,“囚”说明了交通工具的主体,我们称之为“主体语素”,“车”是“交通语素”。除了“动力语素”“主体语素”,我们还可以归纳出“客体语素”(如客车中的“客”)、“功能语素”(如指南车中“指南”)、“形态语素”(如面包车中“面包”)、“速度语素”(如慢车中的“慢”)、“时段语素”(夜车中的“夜”)、“站数语素”(如直达车的“直达”)、“载体因素”(如冰床中的“冰”)、“线路语素”(如摆渡车的“摆渡”)、“组成部分语素”(如叉车中 “叉”)、“所属语素”(如公车中“公”)等等。因此,“功能语素”“动力语素”“主体语素”等可归为“特征语素”,“车”“轿”可归为“类属语素”,地面交通工具词构词结构归为“特征语素+类属语素”,与上述曹炜等对家具词的分析基本一致,说明这种构词结构符合一般的命名方式与造词心理。

三、结语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地面交通工具词的命名理据分析以及与其他常用类词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新事物的新词名称命名具有共同的理据基础与心理特征,一般都是特征语素在前,类属语素在后,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与构词规则。

猜你喜欢
理据语素词典
劝学
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漫画词典
英语词汇理椐与词汇量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