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2021-06-08 15:57韩丽华
黑河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韩丽华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出发,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秩序,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阶段,容易产生过多情绪而控制能力不足的中学生来说,疫情肆虐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会让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解决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扰,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课标语文教学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渗透。

一、良好的线上教学氛围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线上教学没有了往日的物理场景、学生和老师,不再是面对面、眼神对眼神的交流。情景和环境的变化,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变化,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

教学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一篇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在进入学习前有一个好的心情。如《喜羊羊》《小星星》等活泼欢快的歌曲,学生听后会产生愉悦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下学习前的各种情绪,让学生在学习开始就有了专注力。教学课间,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小故事或小笑话。故事可以多样化,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寓言、小品和生活中的小段子都可以。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既寓教于乐,又缓解学生疲惫的神经,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当面讲会感到紧张和羞怯,而这种隔空反而会让他们放胆去说。

二、挖掘教材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中,这是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目标。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明确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目标多元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如爱国主题教育的《最后一课》《黄河颂》;生命主题教育的《谈生命》《再塑生命》;亲情主题教育的《背影》《金色花》《荷叶·母亲》;意志教育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真正的英雄》;乐观教育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成长教育的《孤独之旅》等。此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丰富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让世界充满爱》《有朋自远方来》《微笑着面对生活》等,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指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可以目标明确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渗透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挖掘文学作品中具有崇高道德情操和优秀心理品质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作品中的人物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感受和体验,从而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发展。如学习《金色花》一文时,教学中可以设计:“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你也想为家人变成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小主人公懂得感恩、回报母爱的优秀品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学习《我的信念》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学习她追求科学的执着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挖掘文章所蕴含的真善美的思想内涵,熏陶感染学生。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与当前抗击疫情相结合,课件中插入一些抗击疫情逆行者的感人瞬间的图片,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诗人舒婷对苦难祖国深挚的爱与希望,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民族自信心和坚强不屈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改变学生居家的烦燥抑郁情绪。

三、在学习方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如何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1.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可以尽情表达喜怒哀乐,尽情倾吐心声,品味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可以大胆探索质疑,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开展游戏竞赛、讨论座谈、角色表演等,在学法上通过协作学习、开放式学习等方式的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感悟语文课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因素。疫情线上授课,我们仍然坚持小组合作学习,课下成立小组微信群进行讨论交流,课上进行小组PK。这样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了线上教学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问题。通过合作式学习,也改变了许多学生自私、我行我素等不良的性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利用书籍特有的魅力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名著,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而克服网络游戏之瘾。教师提前布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如“《骆驼祥子》中祥子三次买车的结局是怎样的?”“《儒林外史》中最吝啬的人是谁?”“《西游记》中与三有关情节有哪些?”等。教师还可故意说错故事情节,让学生去质疑,学生在质疑教师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结合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剖析

教师要做好日记和周记的作业指导,搭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鼓励学生写日记和随笔,来诉说心中的烦恼,宣泄心中压抑的情绪。通过日记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惑的问题,让学生偏斜的心理趋于平衡,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在正确的评价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的评价语言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回答问题时学生没有答对,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如果你下次回答问题时再认真仔细地审题,你就一定能答对。”教师一句评价,在学生心中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给予正确积极的评价,能够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向前,提高自信心。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心理健康教育

相比之下,在中学的各门功课中,语文教学更具有情感性,教师更要以情感去教育人、感化人,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学生的朋友,要做到知学生之所知,懂学生之所懂,充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教师不是学生的父母,但长时间的接触中,要留意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解决父母不能解决的问题,建立更亲密的师生情谊。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更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科学的认识。重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总之,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学生的心理也会不断变化,会出现各种新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工作者要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以应对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把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好。

参考文献:

[1]刘进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好家长.2017,(11).

[2]臧秉武.论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13,(09).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