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新生态模式的构建

2021-06-10 02:59徐勇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态模式创新创业双创

徐勇

【摘 要】本文阐述计算机公共课新生态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针对“双创”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育教学目标和“双创”教育意识不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后等问题,提出基于“双创”背景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新生态模式构建策略:制订完善的计算机公共课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注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创新,加强计算机公共课程专业师资的培训与建设,完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机制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校 计算机公共课 生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168-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作为国家提出的创新创业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专业素质人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秉持“双创”的教育目标及发展理念,构建立体化的计算机课程教育生态模式,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育模式等,深入开展多样化的计算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提升教育质量。

一、计算机公共课新生态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育生态,是根据“生态学”提出的教学思想理念。计算机课程教育的生态建构,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发展需求,通过多种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对其展开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演练的教育,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秉持民主平等、开放探究、自主合作的教育理念,转变原有的“讲授式”课程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信息手段,设置计算机教学情境、课内外教学内容、互动交流方式、教学检测与评价等环节,完成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技术原理、演示实践的教学。

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育生态的构建,是对原有以计算机理论知识讲解作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新生态模式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实践教育,将社会人才需求、计算机实践应用,放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突出位置,教师结合课外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转变“应试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设计、学习交流、课堂实践演练之中。新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环境下,学生主体、课堂理论知识、实践内容等,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教师的计算机知识讲授,转变为课堂启发学习、引导学习与指导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探究精神,以适应社会企业计算机实践的人才需求。

在“双创”教育导向指导下,计算机公共课程教育生态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明确的计算机教育大纲与规划,包括计算机教学情境、教学内容、课堂互动交流、课下作业等的组织设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课上与课下教育相结合,将带领学生构建完善的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参与计算机公共课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科学有效地规划自身的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并在课下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实践人才。

二、“双创”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目标、“双创”教育意识不明确

近年来,普通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受“双创”思想理念的影响,也开始从教学培养目标、课堂教育内容、教学实践方面,进行全面性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革新,但多数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仍處于起步阶段。不同地区高校普遍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育大纲,高校教师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重视,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创新创业意识不明确,缺乏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创新创业发展理念。高校教师认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互不相干的两个教学方向,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参与计算机应用实践,也是未来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与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比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较晚,在教育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因而造成计算机公共课生态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的落后。其一,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大多都是刚刚毕业就进入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实习,之后长期从事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工作,教师将完成计算机课堂教学任务作为目的,因而整个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学术性较强、实践意义不足。其二,多数教师围绕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大纲,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很少增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知识,使得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单一与陈旧,计算机公共课与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别不明显,难以激起学生课堂学习、计算机实践应用的积极性。而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设置方面,教师缺乏多元化教学情境的设计,忽视对学生的课堂指导与互动交流,缺乏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这成为影响计算机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因素,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学习产生怠惰情绪,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效果较差。

(三)计算机公共课程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双创”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需要一系列计算机硬件设施、实训基地等的支持,但当下部分高校由于办学成本高、财政资金不足等,在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校企实训基地等建设方面较为落后,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理论多于实践。例如,部分教师在计算机公共课教育过程中,虽然也会适当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引导学生树立的创新思想意识、创业观念,但很难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在缺乏与校外企业联合情况下,高校内部在计算机实验室开展的应用实践等级较低,不能与校外“互联网+”多元化企业实训形成有效结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教育生态体系,这直接导致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的操作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综合型、实践应用型的人才需求。

三、基于“双创”背景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新生态模式构建策略

(一)制订完善的计算机公共课教育目标、教学规划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新生态教学组织与建构,应围绕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状况、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等,设置科学规范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不断拓展计算机课堂教育范畴、开拓学生思维,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建设。首先,教师以学科竞赛、就业实践为终极教育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心理认知状况,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设置层级化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公共课新生态的教学情境、教育内容与方式、师生互动交流等的规划设计,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计算机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之中。其次,充分利用在线网络教育平台,以及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信息技术,加强小规模在线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讲解,对学生展开一对一的疑难问题解答、学习辅导,形成线上线下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融合,尽可能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创新意识、信息素养。

(二)注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创新

针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大纲,重构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更加多样化、新颖化教学资源,完善每节课或每单元计算机课程内容。高校可以搭建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建构计算机公共课的知识框架体系,以课程框架引导计算机新生态教学模式的设计。例如,成都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已经建成网络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教学“任务目标”为驱动,创设启发性的课程问题情境、课堂教学流程,在网络第二课堂中开展计算机基础理论培训、项目竞赛,使学生参与到整个计算机课堂的实践学习中,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在现有课程讲授基础上,增加MOOC、翻转课堂、实训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校外企业进行联合,建立校内计算机课程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例如,成都师范学院与华迪公司“三创谷”进行合作,建立计算机创新创业孵化站点,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和后勤保障服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展开一系列计算机应用实践,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注重相应“导向性”目标任务的实践与完成,以保证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计算机公共课程专业师资的培训与建设

计算机公共课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实践技能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对计算机公共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讲授,将会对学生的听课专注度、理论与实践学习产生巨大影响。这一情况下,本科高校围绕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目标,一是制订创新创业教师管理、“导师制”管理办法,引入大批优秀的校外计算机课程教育人才,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等担任“导师团”,开展一系列计算机公开课、课下实践讲座活动,传授更加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二是注重校内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的塑造与养成,积极与企业计算机实践项目形成有效结合,对教师展开创新意识、实践应用能力等教育,使创新创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完成既定的计算机课堂“双创”教育目标。

(四)完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机制与评价體系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摒弃传统以“考试成绩”为纲评价模式,增加多种能够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评价因素,如计算机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计算机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以实现计算机课堂整个教学管理与评价流程的新生态重塑。例如,通过引入网络信息监测平台,在计算机在线网站中,进行每章节或每单元课程内容学习的评价,包括学生计算机理论掌握、在线作业完成、小组讨论等情况的精准评估。而在学生计算机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方面,可以构建专业理论实践、工程实践、综合业务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多个模块,对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进行全程嵌入评价,不断激发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动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学生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保证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准确性。

综上所述,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计算机公共课教育,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以达成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在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塑造过程中,应制订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加强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化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学习的(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69页)“双创”认知与理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双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创客教育的生态模式构建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

[2]郭倩,李建霞.基于多元主体的高校数据素养教育生态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5).

[3]徐志怀.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的机理及运行方式[J].教育评论,2016(6).

[4]于汪洋,庄典.目的导向型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

[5]刘欣,付华军.生态位视域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生态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9(7).

【作者简介】徐 勇(1979— ),男,江西赣州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和大数据方向。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生态模式创新创业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乐视“生态模式”争议
高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双新双创
简论中国古典戏法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