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江医家万密斋辨治月经病用药规律研究

2021-06-21 06:26刘雨欣翁家俊冯龙黄青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气全书川芎

★ 刘雨欣 翁家俊 冯龙 黄青(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 330004)

月经病是以月经的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各种明显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又称月经失调[1]。临床上由于个体体质差异月经病在不同人身上症状多不同,故因根据中医治疗月经病的临床实践以及个体体质特点通过中药和中医治疗进行调理养护[2]。万全,号密斋,旴江医学著名医家,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善用脏腑学说理论,结合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用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3],兹笔者通过对万全辩治月经病的方药整理分析,归纳其用药特色以及辩治学术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部资料来源于《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4]中的治疗方药,处方剂型包括汤、散、丸剂等。

1.2 数据处理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选择《万密斋医学全书》中调经篇的方剂;②纳入方剂必须有明确的药物组成。③方名相同而组成不同者按不同方剂累计。如治疗“经水将行,腰胀腹痛,气滞血实”与治疗“经水后腹痛,虚中有滞”的桃仁四物汤。排除标准:不符纳入标准者。

1.2.2 数据规范化录入中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为标准,并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6]及《中药大辞典》[7]进行药名规范,同种药物不以地域、炮制方法、别称区分,均记录为同种药物,如归身、归尾统一为“当归”;炙草、甘草、生甘草统一为“甘草”。但性味功效差异较大者,仍按不同药物记录,如“生地黄”与“熟地黄”;仅计基本方药,不计临证加减药物;合用方剂算作一方,如“如形痩素无他疾者,责其血热也。用四物加芩连汤。四物内用赤芍,芩连俱炒各一钱,甘草生五分,水煎,食前服。兼服三补丸和之”;为令数据更具典型性,去除性味的修饰词,如微寒、微甘等统一为寒、甘。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本研究数据由双人分布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交由第三方进行审核校对,最终建立《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方药数据库,并对数据里的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55 %、最小置信度70 %,提升度>1,从而得到万密斋调经的常用药对和药组。聚类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对统计频数较高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变量之间的相似性测度选用欧式平方距离,从而得出《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的临证组方用药规律。

2 结果

2.1 高频常用药物统计 《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章共计收录方剂38首,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清洗,符合条件的方剂共36首,涵盖61味药,用药频次共计418次。其中高频药物(频次≥10次)共15味,累计使用频次278次。在这15味高频药物中,使用最多的是当归34次(94.45 %),其次是川芎33次(91.67 %)、使用甘草32次(88.89 %),其余药物使用次数少于30次。详见表1。

表1 《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章高频调经药统计(频次≥10次)

2.2 中药功效频次统计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将中药功效分类共21类,按照各类药物使用频数(某类药物在月经疾病方剂中出现的次数总和)和频率(某类药物出现频数占所有药物出现频数总和的百分比)高低排序。研究结果显示,《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用药分类总频次为83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五项依次是补虚药16次(19.28 %)、清热药12次(14.46 %)、活血化瘀药8次(9.64 %)、理气药7次(8.43 %)、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5次(6.02 %)。累计使用频率达57.83 %,详见表2。

表2 《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用药分类(%)

2.3 药物脏腑归经统计 药物归经是以藏象、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划分,每味中药可归属多条经脉,统计61味中药归经使用总频次为1 266次,使用频率位于前三的经络依次为,脾经占20.14 %(255次),肝经占17.14 %(217次),心经占14.53 %(184次),其余中药归经使用频率皆小于14 %,详见图1。

图1 《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的中药脏腑十二经归经统计

2.4 中药药性统计 中药按药味可分为辛、甘、苦、咸、酸、涩、淡7种,每一种中药可对应多种药味,统计61味药药味总频次673次,其中甘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4.62 %(233次),其次是苦药占29.57 %(199次),辛药占26 %(175次),酸药占4.31 %(29次),淡药占3.86 %(26次),涩药占1.34 %(9次),咸药占0.3 %(2次)。详见图2。

图2 中药药味归类统计

图3 中药药性归类统计

2.5 高频药物关联分析 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对18味高频药物进行Apriori算法,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S)55 %,最小规则置信度(C)70 %,最大前项数3,提升度(L)大于1.0,结果共纳入7条两项、11条三项、2条四项关联药物。通过不断提升支持度对所得药对或药组进行网络组合简化,可更为清晰直观展示药物之间的关联强弱,当设置支持度≥60 %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当归-川芎-生地黄-甘草”,详见表3、4及图4。

表3 高频药物二项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表4 高频药物三项关联、四规则分析结果

图4 药物之间关联网络展示

2.6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对《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药物使用频数≥10次的15味药物进行系统聚类。结果显示,选取15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组多味药物聚合组,分别是C1:“四物汤”加减活血补血组合,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甘草;C2:补血滋阴药熟地黄+“四君子汤”加减益气健脾组(人参-白术-茯苓)+理气活血药(陈皮-香附-牡丹皮);C3:清热凉血药(黄芩-黄连-赤芍)。

图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3.1 苦寒降泄,疏肝行气 据图1数据显示,《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中使用肝经药物的频次较高,为217次(17.14 %)。肝主藏血,调畅气机,肝气调畅,血海充盛,则月事按时而下,如若肝血不足,阴虚阳亢;或肝气郁滞,长期郁而化热,灼伤肝阴,精亏血虚,均可导致月经失调,故清热泻火是治疗该类月经病的主要方式。在《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中清热药使用频率较高,占14.46 %(12次),其中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24次(66.67 %)。生地黄具有清营凉血之功,清血热,养阴生津。研究结果表明[8],将生地黄作用于阴虚血热的大鼠,其清热凉血功效显著,并得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生地的药量增大,大鼠阴虚血热症状减轻越明显,生地黄能够减轻血热出血大鼠的热象,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表达,故当血热,经色深,经量多的月经病症状出现时,使用生地黄可起到清热凉血之效[9]。

在本调经篇治疗月经病时,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颇高为9.64 %(8次)。其中川芎使用频次最高为33次(91.67 %),川芎乃“血中之气药”,即善行气又可活血,活血行气之力强,其“下调经水,中开郁结”,经配伍可用于多种性质的血瘀。研究表明[10],川芎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川芎嗪在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血小板功能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故临床上可用治多种妇科经血证。且肝为木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气血不和,疏泄失常,从而引起月经不调,多见“经过期后行”“经期腹痛”“经闭不行”等症状。若肝气疏泄太过,行气过盛,则多见“不及期而经先行”“经水过多”“崩漏”等症状,故在治疗月经病时,多使用香附、陈皮等理气药以调气行血,《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中理气药使用频率为8.43 %(7次)。

3.2 甘温补虚,健脾养血 妇人以血为本,若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则多见经水不调,造成“经行或前或后”;若或是素体较虚,气血不足,精血渐耗,而最终易导致经闭或经量过少,正如《素问·五音五味》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即妇人由于其体质特点,机体相对来说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根据“虚则补之”的根本原则,故多使用温补之品来滋养气血,补益调和。在《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为19.28 %(16次),其中当归使用频次最高为34次(94.45 %)。《景岳全书·本草正》曰:“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动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当归性味甘辛,能补血行血,可治疗月经紊乱的多种月经失调病症,尤宜于血虚有寒者。药理研究显示[11],当归内含有当归多糖,它可促进造血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激活微循环中的免疫细胞进而发挥良好的补血功效,因此凡血虚、血滞、血瘀导致气血不和、冲任失调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证,皆可应用。

月经不但与肝经密切相关,与心、脾经也有紧密的联系。《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妇人情欲不解,忧虑在心,心气虚耗,不能生血,而致血不能养脾,脾失所养,则生化绝源,生化乏源,月经不调。在《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中脾经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为20.14 %(255次)。《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者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谷物后将精气运送全身,滋养冲任,月经才能按时而下。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气血亏虚,生化乏源,滋养不足,则见经血色淡,经量减少。另外,数据统计中表明,心经药物的使用频率仅次于肝经与脾经,为14.53 %(184次),心气下通,经气流畅,脾胃运化,精血相生,月经方能如期而至。

3.3 组方灵活,用药精当 关联规则分析用于在大型数据库中挖掘出隐藏的数据联系,由此可获得联系较为密切的中药间的联系[12]。表3、表4结果显示,“川芎-当归”“川芎-甘草-当归”中药组合支持度最高。当归甘温质润,长于补血,兼能活血,乃补血、活血祛瘀之圣药,善补血和营、滋阴柔肝、补阴血以养肝体;川芎辛温通散,偏于活血泄热,乃活血行气的“血中气药”,长于活血散风,疏肝解郁;甘草味甘性平,善补心脾气,滋阴养血,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补益脾气之良药,在《万密斋医学全书》调经篇中甘草的使用频次仅次于当归为32次(88.89 %),诸药合用,取四物汤组方的补血活血结构思路。此外,2项关联规则表中益气健脾组合“白术-人参”、健脾安神组合“茯苓-人参”、补血滋阴组合“当归-生地黄”等应用较为广泛;3项关联规则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组合“白术-人参-甘草”、益气活血组合“白术-人参-当归”、柔肝止痛组合“白芍-生地黄-甘草”等为之常用;而4项关联规则中的补气活血组合“白术-人参-甘草-当归”和健脾养血组合“茯苓-人参-甘草-当归”使用较多。

聚类分析可用于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对特定的数据簇中进行进一步结合分析[13],能较客观地反映中药用药规律。图5显示,C1为取四物汤补血活血调经的经典组合,将熟地替换成生地,以增强清热之效,并加入甘草以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该配伍组合适宜于经闭不行兼有痛症的月经病。C2为补血滋阴药熟地黄、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人参-白术-茯苓)与理气活血药(陈皮-香附-牡丹皮)组合,熟地黄乃补血要药,善补肝肾阴虚,具有益精填髓之效;牡丹皮长于活血祛瘀,陈皮理气健脾,香附在《本草纲目》中被李时珍称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总帅”[14],为调经止痛,理气和中之要药,三者相配伍行使其理气活血之功;人参、白术与茯苓结合共奏补益脏气,补气健脾之力;该配伍组合适宜于肝气郁滞,气虚血亏的月经病。C3为清热凉血药组合。黄芩、黄连苦寒,善清泻湿热,长于燥湿泻火,清实热。《药品化义》云赤芍为“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15],赤芍以其降泄,通行血滞,调理妇人经血,散瘀通乳之功与黄芩、黄连相伍,行使清热泻火,凉血止痛之效;该配伍组合适宜于血热血瘀的月经病。由此可知,万密斋治疗月经紊乱的治则治法和组方思路多以行气止痛、滋阴补血、益气健脾、理气和中、清热凉血等为主。

4 结语

通过对《万密斋医学全书》中关于万密斋诊治月经病证的方药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我们认为:万氏辨治月经病多选用入脾、肝、心经药物,如当归、川芎、甘草等活血调经之品,以补益脾胃,行气止痛,同时灵活配伍生地黄、牡丹皮等清热药,以清泄火热,平气降燥;治则治法和组方思路多以行气止痛、滋阴补血、益气健脾、理气和中、清热凉血等为主,“当归-甘草-生地黄-川芎”四物汤结构为万密斋治疗月经病证核心组合;辩证分析,灵活配伍,其辨治月经病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待课题组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理气全书川芎
理气舒筋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图片资料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