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清气化痰汤合穴位贴敷治疗痰热壅肺型肺胀病的临床观察

2021-06-21 06:26邵伟平谷红苹王建康余姚市中医医院三七市分院浙江余姚5400余姚市中医医院浙江余姚5400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5000
江西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清气例数穴位

★ 邵伟平 谷红苹 王建康(.余姚市中医医院三七市分院 浙江 余姚 5400;.余姚市中医医院 浙江 余姚 5400;.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多数表现为痰热壅肺证,西医以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等常规治疗为主,笔者在多年临床观察中体会到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清气化痰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本病,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西医诊断为AECOPD,中医辨证为痰热壅肺型肺胀病的98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68.19±6.29)岁,病程(15.88±5.57)年,慢阻肺评估测试(CAT):(18.52±4.40)分;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68.84±6.38)岁,病程(15.90±4.88)年,CAT:(18.78±5.44)分。以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2016《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中AECOPD的诊断标准[1]。(2)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11版)中痰热壅肺证的诊断标准[2],包括:①喘息气急、胸满闷;②咳嗽痰多色黄或白黏,咯痰不爽;③发热或口渴喜冷饮;④大便干结;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具备①②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3)年龄45~85岁。(4)自愿作为研究对象。

1.3 排除标准 (1)有严重的呼吸衰竭需要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支持的患者;(2)合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炎及肺癌等其他肺部疾病;(3)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4)有风湿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5)临床研究药物过敏者;(6)合并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等西医常规对症治疗。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穴位贴敷。(1)加味清气化痰汤:全瓜蒌15 g、浙贝母9 g、姜半夏9 g、焦山栀9 g、黄芩9 g、桑白皮12 g、苦杏仁9 g、白头翁12 g、鱼腥草18 g、麦冬12 g、陈皮9 g。加减:痰鸣喘息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9 g包煎、射干9 g、桔梗6 g;咯痰腥臭者,加金荞麦20 g、芦根30 g;胸闷明显者,加延胡索9 g、赤芍12 g、枳壳12 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8 g后下、枳实8 g、厚朴10 g等。后期阴虚者,加玄参10 g、麦冬10 g;热去痰瘀留浊者,加地龙10 g、茯苓15 g、枳壳15 g;肺脾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炒白术15 g等。统一用本院机器代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每次120 mL。(2)穴位贴敷:取生大黄、紫苏子、白芥子、薄荷取等量,将其混合研磨成细末,过筛100目后干燥贮存备份。取适量药粉、生姜水调制为黏稠膏状物,制成1 cm×1 cm×0.5 cm形状固定在专制胶布上。取生姜水反复擦拭后,贴于双侧肺俞穴、丰隆穴及大椎穴。敷贴时间:每日1次,每次2 h。疗程:14 d。

1.5 疗效判定

1.5.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1)治愈: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两肺哮鸣音或干湿音基本消失;(2)好转:喘息及其他症状较前减少,两肺哮鸣音或干湿音较前明显减少;(3)无效:喘息及其他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两肺哮鸣音或干湿音有增无减。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2 肺功能检测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肺功能比较 治疗前FEV1/FVC、FEV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FEV1/FVC、FEV1%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FEV1/FVC、FEV1% 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 FEV1/FVC、FEV1% 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FEV1/FVC和FEV1%比较()

表2 FEV1/FVC和FEV1%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FEV1/FVC FEV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54.92±7.97 64.29±4.38▲* 54.49±7.02 63.64±5.59▲*对照组 48 54.51±7.41 60.34±6.56▲ 54.75±7.24 57.95±7.15▲

3 讨论

痰热壅肺型肺胀病是一种常见的肺系疾病,特别在AECOPD中痰热壅肺证为最常见证候。针对痰热壅肺的病机,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以亦随气而行。”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了治痰先治火的治则,正如书中云:“然痰之为病,亦惟为病之标耳,尤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明·陈文治《诸证提纲》有云:“原夫喘之为病,非风寒则痰火,虽火极至甚,必不可纯用苦寒药”,提出此病不可一味苦寒清泻。

本研究中药口服汤剂来自《医方考》的经典名方:“清气化痰丸,痰火通用之方也,本方由栝蒌仁、黄芩、茯苓、枳实、杏仁、陈皮、胆南星、制半夏诸药组成,姜汁为丸”[4],并合用贝母、桑白皮、焦山栀、鱼腥草、白头翁之品。方中瓜蒌甘寒微苦,清肺润燥、开结涤痰;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相须为用,是为润肺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姜半夏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焦山栀、桑白皮相配,一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共为臣药。治痰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鱼腥草、白头翁强化清热化痰之功,麦冬生津润燥以防伤阴,可助君药之力。中药穴位贴敷中生大黄、薄荷清热泻火;白芥子、紫苏子化痰通络;肺俞穴有宣肺、平喘、理气之功效;大椎穴振奋人体阳气;丰隆穴为化痰湿要穴,故使中药通过经络吸收,充分发挥中药、穴疗双重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西药结合加味清气化痰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痰热壅肺型喘证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P<0.05);同时其改善肺功能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中药口服汤剂联合穴位贴敷其效果显著,其机理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气道黏液高分泌、抗生素协同作用等相关,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清气例数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清气满乾坤》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清气满乾坤》
夏季穴位养心
清气满乾坤
更正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