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各年段学生劳动教育培养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2021-07-07 20:27朱亚莲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培养策略

朱亚莲

[摘要]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的“自理活动”“主题活动”“创新活动”等对各年段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提升劳动素养,培养劳动品质。

[关键词] 小学各年段;劳动教育;培养策略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马卡连柯曾有过这样的阐述:“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可见劳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积极推动作用,劳动对于个体精神发展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淡化,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劳动素养缺乏的现象。2020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文件——“学校和有关单位要研究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从而把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评价指标。

在大力提倡劳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各年段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做一些思考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素养乃至劳动品质。

一、在自理活动中形成学生的劳动习惯

“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赋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低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劳动意识基本没有。基于这一现状,低年级教师可从培养学生参加自理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整理书包意识比较薄弱,但学会整理书包对他们有序开展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低年级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教给学生整理书包的步骤与方法,帮助他们学会整理书包,提高自理能力,进而培养劳动习惯。比如,教师可教给学生整理书包的步骤:(1)按照第二天课程整理课本放进书包;(2)按照学科要求削尖铅笔,准备好橡皮、尺和垫板等学习用品;(3)把明天要上交的课后练习口语卷放入学科资料袋……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教师还可采用“我来理,你来评”的评价方法,联合家庭,通过家校合作对低年级学生的书包整理开展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学会整理书包,提高自理能力,培养劳动习惯。

再如,教师可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午间吃饭的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吃饭前,在收拾好课桌、清洁手部以后,要求拿出餐垫垫在课桌上,拿出汤碗和筷子摆放在餐垫上,再依次排队领取餐盒,揭开餐盒盖子放在一边,把餐盒放在餐垫上,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排队盛汤,回到座位安静地吃饭。这样看似简单的吃饭流程一环扣一环,对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讲清吃饭的流程后,要求学生按照流程有序做好每一步。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开展“光盘行动”,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吃饭的每一个环节,争做光盘小卫士,以提高自理能力,培养劳动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形成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通过开展自理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劳动习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育策略。

二、在主题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能胜任劳动的主观条件”。劳动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是书本教育理论所难达到的。教师可开辟这一新源泉,利用书本之外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劳动能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节庆传统的国度,每一个节日里都蕴含着丰富的饮食习俗等传统文化。比如,“学做灯笼,团圆过节”的元宵节活动,开展“植一棵树,添一抹绿”植树节活动,“为老师制作一张心意贺卡”的教师节活动等。中年级教师在利用节庆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又如,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不少学校推出了“了解端午、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主题活动。教师可设计“学包粽子”“学做香囊”“划划龙舟”等系列活动,利用学校拓展课带领学生开展学包粽子、学做香囊活动。在学包粽子、学做香囊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感受屈原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可贵的高洁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在学包粽子、学做香囊的过程中收获劳动创造快乐的体验感,提高劳动能力。

在参加学包粽子的活动后,有学生这样描述其中的过程和感受:“首先,我学着将几张粽叶参差不齐地叠在一起并卷成圆锥形,就像一个漏斗。这一步我很快做好了,心里还挺开心呢。接着,我用勺舀了一些调好味的糯米,倒入‘漏斗中,并轻轻拍打漏斗,让糯米充满‘漏斗底部。我再学着老师的做法,把多余的粽叶片从两边折往中间,封住糯米。然后把上面的叶片盖下来压紧糯米,并捏住其余部分往右边绕半圈,用拇指和食指捏好,不让米撒出来。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绕绳子,我不是绕太多圈绳子不够绑,就是绑得太用力,把草绳弄断了。我有些泄气,可当我抬头看到屏幕上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让河里的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做了很多粽子投入河中的场景时,觉得他们真是爱戴屈原。带着这样的想法,我静下心来,终于用绳子扎紧了粽子。看到自己学会包粽子了,一种劳动后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再如,很多学校的植物角或校园一隅都种植着很多果树,随着季节的不同,开花,长叶,结果,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不少教师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劳动教育大纲,在校园里开展了“我助果树快成长”的主题活动,设计了“我为果树修枝”“我为果树除虫”“我为果树浇水”“我为果树穿衣”等系列活动,不仅引导学生了解在果树几个生长期养护果树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由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此一来,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传统节庆的由来及意义,更学会了动手操作,体验到劳动中的快乐感受,提高劳动能力,从而较好地实践“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理念。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策略。

三、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劳动素养,是指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中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列夫·托尔斯泰曾这样界定劳动的积极作用。

在中年级培养劳动能力的基础上,高年级教师还可开展各级各类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学生在参与劳动中获得的道德修养。比如,在带领学生参加市级“上海市未成年人垃圾分类‘六小事迹(作品)”的征集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家庭实施垃圾分类的過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改进的思考。

其中一个学生发现,自从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以来,他们家每天都对干、湿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在投放厨余湿垃圾时发现,湿垃圾桶内总是有不少水分淤积在垃圾桶内,每次将湿垃圾袋拿出去投放都会流出污水,弄脏家里的地板;同时,湿垃圾桶也易产生异味,滋生蚊虫。这激发了他的思考:能否设计一个工具将厨余湿垃圾的水分过滤掉,解决以上的问题?通过观察家里的水池地漏,他发现利用穿孔板可以有效地将厨余湿垃圾中的水分和固态垃圾分离出来,因此他在过滤器上设置了一个过滤板。并且在过滤器上设置了一个压缩推杆,通过推杆把力作用到厨余湿垃圾上,以便挤压后进一步滤出其中的水分。同时还在滤水器的底部设计了四个排水口,让滤出的水分通过这四个排水口直接排到水池里,避免了滤水器中水流淤积又被厨余湿垃圾吸收的情况。如此,在不断思考的基础上,该生动手制作了一个“厨余湿垃圾滤水器”。这样一来,就较好地过滤了厨余湿垃圾中的水分,解决了垃圾分类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类似这样的创新活动还有很多,如“金点子创意与设计活动”“生活中的不便与改进”等。我们发现,在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不便现象,鼓励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器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此,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可见,利用创新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是一个双赢的教育策略。

“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将成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指明灯。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劳动教育,对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能力、思维创造和动手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劳动品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正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培养策略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