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需求与课程设置匹配途径的探索

2021-07-08 16:57王俊张丽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课程设置高职院校

王俊 张丽娟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钩现象,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人才需求与课程设置的高度匹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成功实现的根本保障。本文分析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课程设置依据原则,强调了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并重点介绍了人才需求与课程设置匹配的主要途径。通过结合我院实际,为各专业开展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设置;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185-002

课程设置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需对课程目的、任务、范围、内容、进度、教学方式以及课程间逻辑关联等进行总体规划。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高职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生机。

一、当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巡查听课、系部座谈、学生访谈、企业走访等方式对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现行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

1.对人才需求认识不够,课程设置必备的行业分析过于简单。由于我院不少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理解仍属于纸上谈兵。同时随着行业变革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岗位技能和素质要求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在脱离原岗位后,也很难准确把握人才需求。

2.“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不明确。对于我院来说,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全能发展,而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能够面向多个岗位实习就业。“专业发展”指的是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对应到某些特定岗位,从事较高水平的岗位工作。两种类型学生对应的课程设置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别。

3.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鉴于我院学情的复杂性,包括普高、中职、技工学校等,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目标都大相径庭。若采用统一课程设置标准,在实施教学时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依赖互联网开展课程设置,缺乏校企合作

目前,部分专业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是参考借鉴互联网上其它高校的公开模板,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取自普遍的说法;其次在课程设置时,按照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删除无法承担的课程,增加一些能够相对比较轻松上手的课程。

推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缺失或不足:

1.企业参与流于形式。企业在参加课程设置的讨论时,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并未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2.企业人员不了解职业教育。

3.学校教学情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存在较大差距。

(三)课程内容调整不及时,存在“凑学分”现象

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技术变革日新月异,课程内容一定需要及时更新调整才能适应岗位技能变化。

1.新课程开发力度不大,依然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痕迹。一些教师未能紧跟技术发展,仍然采用旧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标准来教授学生。这样课程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信心。

2.课程内容没能很好区分“必须、够用”界限。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按照我院学生学情,很多课程无法按照以前既定完整教学体系全部讲授,因此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此时,对于课程内容的选定依据就有了两个要求“必须”和“够用”。这两个要求一定要建立在本门课程对应的岗位需求的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坚决杜绝“够用”就是“讲到哪算哪”现象。

3.同专业间、相关专业间课程衔接性较差。目前,我院一些专业的课程关联性较差,专业融合度不高。

(四)教育资源紧张,缺少课程研究

1.多而广的专业,使人才培养不能形成拳头优势。立足于学院可持续发展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新的专业,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专业门类。但是,多而广的专业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专业关联性大大降低,使得专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打造拳头优势。同时,分散的课程设置也使得学院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

2.教师教研科研时间不足,对课程的开发重视不够。由于课程设置的分散,每学年开设的课程数量巨大,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有部分教师教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得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存在投入精力不够、缺乏研究能力等相关问题。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原则

(一)高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1.遵循专业标准。2019年7月31日教育部发布首批347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2.符合产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变革,高职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产业需求方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

3.重视人格培养。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必要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职业心理、终身学习的意识、自立生存的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课程设置中必须贯彻实施课程思政,依托对真实学情的透彻分析,在知识、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以致力于人格完善为目标,不断加大提升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认知,推动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设置中地位。

(二)高职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目标具体化。课程总体目标应根据国家专业标准、行业标准,将产业需求以行为化的表述,融入到分目标和子目标中去。

2.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稳定的课程设置,是课程准备充分的主客观条件。随意调整课程体系,变动课程内容,既不符合客观教学规律,更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紧跟行业发展,课程设置的变化又是绝对的。随着产业结构、行业分工、岗位技能的变革,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变革,系统性进行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应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之中。

3.结构系统性。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课程的体系完整,综合考虑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因素,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关系,整体考虑课程的学时分配,形成科学合理的课时结构。

4.参与对象全员化。课程设置参与人员应该包括专业负责人、课程团队负责人、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技术员、毕业生等。

三、人才需求的调研方式

1.合作企业访谈法。通过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与合作企业专家就专业发展空间和趋势、人才现状和培养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进行深入调研和咨询。

2.问卷调查法。编制问卷,采取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抽取行业相关企业,了解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具体岗位及所需的知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

3.毕业生反馈法。在调研过程中,回访在企业中工作的本校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工作所需的素质技能等;同时进行企业的满意度调查,调研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

4.现场观察法。通过“一师一企”、“访问工程师”等项目,根据对相关岗位进行现场观察和跟踪,为专业建设工作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5.互联网调查法。通过网上招聘平台,查阅企业招聘要求,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能力要求。

四、人才需求与课程设置匹配的途径

(一)充分把握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紧跟人才需求的变化,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紧密跟踪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为高职课程设置提供方向性依据。我院现有专业应以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为基础,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将真实的人才需求融入到课程设置中。

专业群作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针对“职业岗位相关、行业业务相连”专业群构建逻辑,开展“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以“1+X”证书为引领,改革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是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和相互融通,结合专业建设基础、本地区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培训的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学历教育相关专业课程考试统筹安排,同步考试与评价,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

(三)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强化双师队伍建设

各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形成自己鲜明的专业培养特色。

校企合作办应立足学院,以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保障,疏通校企合作的渠道,引导各系按照人才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深度校企合作,对于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更加有利,教师是所有教学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教师的能力素质会在执行力上有着直接体现。

(四)构建全方位参与高职课程设置决策团队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课程设置决策团队应包括:用人代表(行业企业)、培养人代表(教师等)、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门)和学生代表(高年级、毕业生)。用人代表:准确把握人才需求;培养人代表:精准了解学情,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管理者代表:能够根据学校办学实际,为课程设置提供建议;学生代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主动适应课程、吸纳课程。

(五)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全面对接的要素

1.课程设置与岗位基础素质全面对接。岗位素质是学生从事岗位工作的基础,其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政治素质等。基础岗位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能够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此类课程属于稳定教学任务。

2.课程設置与岗位工作环节全面对接。岗位工作环节直接对接于课程总体目标,确定工作岗位要求,实际上就明确了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此类课程应为相对稳定教学任务。

3.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要求全面对接。岗位能力对接于课程中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专业培养最基础的目标。随着岗位要求的变动,对应的课程内容也必须实时做出调整。此类课程应为需要动态调整的教学任务。

(六)加强教学计划修订环节工作

1.教学计划满足“三符合”。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学生学情和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2.研究总结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认真研究每学年、每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并对原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执行过程中,还应分析每门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合理性。

3.决策团队全程参与教学计划执行与修订。在教学计划制定完成后,课程设置决策团队需要全过程跟踪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对于反馈的信息,提供修订的权威意见。

人才需求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原则、人才需求的调研方式、人才需求与课程设置匹配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专业特点各有不同,所以在开展课程设置时,需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实践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产学联盟构建‘航空专业集群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SJG436,主持人:王俊,张丽娟)

参考文献:

[1]雷呈勇.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8(07):75-76

[2]李兵.服务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大学生职业适应——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保险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0(04):62-65

[3]李春迎.改善高职高专类院校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26-127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2(01):34-36

[5]孙永义,唐雪雷,李云倩.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J]2011(01):47-48

[6]赵善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02):32-39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课程设置高职院校
数读
AI需求集中于一线城市,七成从业者月薪过万
文秘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