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经验下幼儿借形想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1-07-13 12:00王建华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美术活动

王建华

摘  要:借形想象来自幼儿对“形”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对形展开想象、艺术处理,而将其改变为创新的事物或造型的一个过程。不管形、借,还是表达,均需要依循“基于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这一重要的理念,使幼儿能够在欢快的美术活动环境下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核心经验;借形想象;美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6-0004-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ldren's Imagination Activity Based on Core Experience

WANG Jianhua  (Ninghua County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Sanmi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Imagination by form comes from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 of "form",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tion and artistic processing of form,and a process of changing it into innovative things or shapes. Regardless of form,borrowing,or expression,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based on children,respect children,and develop children" so that children can continuously cultivate their creativit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cheerful art activities.

【Keywords】Core experience;Borrowed form imagination;Art activities

幼儿美术活动,简单来说,即为3~6岁学龄前幼儿所参与的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其体现了幼儿对身边实际生活的理解与体验。一般来说,可以划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绘画,二是手工,三是欣赏。让幼儿参与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最后使幼儿得以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1.“借形想象”的意义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道:“应该向孩子学习美术。”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绘画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美术教育主要包括了四种价值,一是创新价值,二是情感价值,三是知识价值,四是技术价值,其中实现创新价值的难度最高。如果要达到该价值,那么就必须为幼儿腾出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再不断地塑造幼儿的思维个性与创造力。“借形想象”在塑造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可以起到巨大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借形想象”就是指将类似或有关的事物当作重要基础来进行创意化想象,接着把创造和想象融汇起来,采用添画的手段使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挥舞自己想象的羽翼,准许幼儿在教师所提供的素材上自由地增添或修改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是极其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在创造环节之中,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可以让他们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思维,并无所顾忌地进行创意表现,这样一来,更有助于培养与加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在绘画过程中运用借形想象这一方式,可以使色彩与构图具有更丰富、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幼儿可利用各种元素自主搭配。而教师在儿童美术教学当中有效地采取“借形想象”方式,显然可以让幼儿在今后的美术竞争中保持更大的优势。

2.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幼儿美术教育表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趋势,其一,教师将美术教育直接看作技艺教育,觉得让幼儿学会绘制出一幅好看的画作,设计出一个好玩的玩具便达到了教育目标了,将技能方法的培育当成核心任务,突出对大自然的仿照与再现,这样一来,幼儿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忽略了幼儿总体素质的全面培育。其二,教师不愿意传授幼儿有关美术方面的技能方法,害怕被扣上“灌输式”这顶令人讨厌的帽子,而选择了让幼儿独自进行思维想象、创造,但这样一来,幼儿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却又不能采用手边易获取的工具来进行呈现,特别是在年纪小的幼儿群体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他们往往不懂得怎样动手创作,只能无奈而又难过地说道:“老师,我不会!”

在我国,不少教师都喜欢开展主题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因此,他们所选用的活动内容及素材均和主题息息相关,殊不知这样做忽视了幼儿美术学习的规律。事实上,幼儿美术活动是美术课程开展的一个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收获信息范围最广、开展综合创造度最高、得到创造乐趣最多的艺术活动之一。幼儿总喜欢基于其本身的生活经历,结合自我的心理情感,展开美术创作,幼儿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得到的視觉形象积累于大脑中,而后变成了想象创造的重要基石。他们在对事物的表现上,从一开始是无意识、随意的,而后慢慢地变成了有意识、有秩序的,所以,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务必了解这一学习规律,切忌急躁。

如今,在美术课程中,几乎很少会采用美术欣赏活动这一教学形式,而且在主题活动当中,教师基本上都没有表达出美术欣赏的意义。实际上,良好的熏陶对于幼儿的美术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使幼儿更加广泛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优秀美术作品、西方经典等,在不断的欣赏活动之中,逐渐增强他们的艺术素养;另外,教师也需要适当地引导幼儿收集、掌握有关的艺术资料,掌握关注那些几千年继承下来的艺术瑰宝,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

3.核心经验下幼儿借形想象活动基本原则

(1)审美性原则

第一,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一是环境对于幼儿美术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幼儿提供极具审美性、情感性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确保幼儿具备广阔的、充足的生活空间;另外,教师也应当重视教室环境的布置,在颜色搭配上,要淡雅一些,在形象内容上,要生动活泼一些,总之,必须与幼儿的审美趣味相契合;在室内布置上,教师也可选择一些与幼儿年纪特点相符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并悬挂于室内墙壁上,以起到培养幼儿审美的作用,或者是挑选如贝壳、植物、鹅卵石等东西,放置于教室中。二是教室还需要依照美术活动打造与之对应的审美氛围。比如说,在主题为“剪树叶”的一节剪纸美术活动当中,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去观察树叶,触摸树叶的外形、纹路,观察树叶的色彩,等等。凭借审美情境的体验感受,激发幼儿们的情感兴奋点,从而让他们对美的事物生成灵敏的感受,察觉美的特点,最后唤起他们的审美欣赏欲望与参与美术创造的欲望。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旋律和缓的音乐,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助力他们更好、更快地完成美术创作。

第二,引导幼儿感知对象的审美特征。

感知觉的灵敏有利于幼儿美感的培养与发展。审美感知,简单来说,即对事物各种特点要素构筑的健全形象的总体掌握,是与平时感知相差别的,可以揭露事物表现性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感知。就艺术教育这一角度来讲,教师在引领幼儿进行感知欣赏的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感知事物的形象特征、色彩特征、声音特征以及运动改变特征,等等。比如,在对迎春花这一对象进行欣赏感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领幼儿对花朵的外形、数量、色彩以及花茎肌理变化等部分进行认真的观察。另外,也需要重视距离给幼儿带来的感受,通过对事物的声音、外形以及色彩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美感,进而将情感因素有效且充分地呈现出来。在引导环节之中,教师必须重视启示式语言的运用,比如,对“为什么”“该怎样办”等话语的运用,以此为幼儿扩散思维、发挥想象提供有力的帮助。

(2)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简言之,即指在美术教育中需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将培育幼儿的创造思想、创造能力以及创造个性作为核心目标。而对于学龄前的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先在脑海中构筑审美心理意象,然后借助艺术要素、工具以及素材对该意象进行打乱重组,设计创作出对自身而言有着一定创意性、创新性的艺术作品的本领。幼儿的创造力主要涵盖了两种类型,其一是实在的可视形象的创造。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幼儿创作缺乏逻辑思维的构思,缺乏比例规则的空间布局等。其二是审美心理意象的创造。其是指建立于儿童本身的审美能力与审美需求之上,在特定的、明确的审美认知活动中的一类创造。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必须重视落实好创造性这一重要原则。

(3)实践性原则

第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的方法进行美术活动。

幼儿的感官仍处于发育阶段,未达到完全成熟状态,因此,他们在开展審美感知的过程中往往是依赖多个感官的配合来完成的。6岁幼儿能够联觉地将声、色关联在一起的机制,抑或是其可以创作出一些诗句或构建出让人快乐的、精细的结构的机制,其实并非是通过训导的方式而获取的。不过该能力的存在也是值得肯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幼儿依靠肢体动作、言语以及面部表情等来进行自我对审美事物的感知的表现,抑或是在绘画的过程中诵读诗句、哼唱曲子或不自主地说话。这种种均表明了幼儿具备一定的通感能力。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审美知觉汇聚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显露出了明显的多通道性这一特点。而且该特点并不是属于单一性,而是多方面性的,不仅有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的组合,同时也有各种感觉的相互交融。故而,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表现出这一多通道性,让幼儿可以多通道地加入教育活动当中,“看看、想想、说说、画画以及玩玩”,这显然属于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让幼儿怀揣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注意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单纯的思想内容说教两个极端倾向。

幼儿美术活动是需要运用双手、眼睛以及大脑的一种过程,其需要幼儿依靠自己的各种感官来认识与感受审美事物,依靠大脑来进行想象、认识以及处理审美意象,依靠语言来描述出自我内心中的审美体会,依靠双手来进行艺术工具与材料的使用,从而将自我的内心情感、脑中想象等生动形象地绘制出来。在这个环节中,既涉及心理操作,又涉及实际操作。而单纯的技能方法练习,或者说单纯的思想训导,仅能促进以上其中一点的发展,所以这些都不属于成功的美术教育。学龄前幼儿的美术教育必须兼顾双手、双眼、大脑三者的练习,这样才能让幼儿实现全方位健康的发展。

4.核心经验下幼儿借形想象活动的设计

(1)幼儿“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之“形”。

第一,借“丰富的自然材料”之“形”。 材料作为幼儿开展借形想象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作为调动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动力,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在我院所开展的美术活动过程中,“形”着重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中挑选而来的,比如说,大自然中的树叶、树干、花朵、蔬菜等,这部分事物本身都有着各自与众不同的、丰富多样的外形,并且这些材料还有着绿色环保、易获取的特征,幼儿采用以上这部分形来进行想象处理,就可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譬如说,小班的“萝卜拓印”。我们收集了一些材料,有树枝、颜料以及对半切割的萝卜。首先让幼儿在树枝上沾染涂料,接着对着卡纸甩动,然后在萝卜上也沾染上涂料,利用最大力气印到卡纸上,让幼儿闭上双眼,这样卡纸上便会形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形象,最后让幼儿讲一讲这是何种动物,幼儿讲什么便是什么。对小班幼儿而言,在该环节中,他们的身心都是非常欢乐的,参与热情也会非常高,而且在参与过程中,也得以促进幼儿思维的不断扩散。

第二,借“生动的生活材料”之“形”。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具有各式各样的物品,比如食品、餐具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借以想象创作的重要材料。幼儿的绘画其实是对身边生活的呈现,以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出发,将幼儿饭桌上一些常吃的食物,如牛奶、鲈鱼等引入幼儿美术活动教育中,当看到这部分熟悉的东西时,他们的兴趣就可能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而创意想象力也会因此而迸发出来。幼儿们利用这部分物品展开拓印,在白纸上创作出很多生动好玩的图案,接着对纸上的各种图案进行认真观察,借形想象各自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而后再基于原图案展开修改创作,比如说绘制四肢或五官等,看到熟悉的事物之后,他们便会逐渐地放下拘谨,积极地参与到创作中去。譬如说,大班“食物变形记”。在开展美术活动之前,先准备好各种材料,其中主要材料有面包、手抓饼以及大饼等,当然,也需要准备一些其他食物,如小番茄、巧克力酱等,在活动开始之前,告知他们能够在一些主要材料中选择出其中一个来当作自己创作的主要材料,倘若感觉不太满意,也能咬掉一块,将其变形之后再当作自己创作物体的核心部分。对于这种有趣的活动,幼儿们本身就会感到特别愉悦,而且还能吃到一小部分,这样一来,他们的创作热情就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在动手实践时,幼儿们均饱满热情、极其专注地对自己的食物进行变形加工处理,并且还会时不时地吃粒小豆豆等来鼓舞自己。这样,很多极具创意性的美术作品就陆续涌现出来,他们在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讲解时,表情与言语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自信,而且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三,借“幼儿身体”之形。幼儿的身体其实也可以被当作他们进行借形想象的一个重要材料。比如,幼儿的手掌、脚掌,它们的形状非常有趣,且就在身边,随时可用,幼儿们将手掌摆放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或是水粉印画等,这样,一个个有趣且形象的图案就可以呈现出来,幼儿们就能够自由地展开绘画创作了。幼儿的脚掌其实也有着较高的变化性,幼儿通过对脚掌形状进行思维扩散,让其转变为树木、人物等各种造型,这无疑非常有趣。

(2)幼儿“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之实施

第一,情境教学法。如果想创作出一件件精彩的、生动的、有趣的美术作品,那么只依赖于幼儿已有的表象记忆来进行思维扩散创作显然是不够的,教师也应当主动地打造情境,以大力促进幼儿的想象,提升他们的思维扩散能力。情境教学作为小班开展“借形想象”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依循了幼儿爱玩的心理特点。将情境法有效充分地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热情的提升,而且还能让他们更有效地增强自己的想象力。譬如说,小班“我们去捕鱼喽”。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逐渐地引出活动:小猫咪咪非常爱偷懒,它编织的渔网非常小,仅有桌子那般大。每次出海,都没有捉到一条鱼,于是只能难过地回家。猫妈妈看见小猫非常不开心,于是对它说:“咪咪,你不要难过,不要气馁,你要是能坚持不懈,努力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听完猫妈妈的话,咪咪下定决心要编织出一张巨大的渔网,那小朋友们你们愿意给咪咪提供帮助吗?让我们一起为它编织一张漂亮的、好看的渔网好吗?这时候,教师与幼儿一起将浸染在涂料中的渔网拿出来,整张拉直,将画纸平铺于渔网上,接着用尽力气不断印压,一边压一边说:“我们去捕鱼喽。”待到全部印压完成之后,教师再非常神秘地向幼儿说:“我们将画纸拿出去,会是如何呢?”在幼兒们拿出画纸以后,看见画纸上印上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渔网时,他们非常惊讶、惊喜,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编织了一张“渔网”。接着教师再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让幼儿自行挑取不同外形的树叶,再染上涂料然后粘在渔网上,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在渔网上进行各种添加,可以添加眼睛,让渔网中看上去像有很多只小鱼儿。在这场美术活动中,运用真实的渔网来展开拓印,以获得渔网的图案,接着运用树叶来展开拓印,并添加一只只眼睛,让它们看上去像一条条小鱼儿,在这一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幼儿们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情境创作所具有的乐趣,也能够收获到一定的成就感。不仅如此,这种种材料的利用,其实也明显降低了幼儿美术绘画的难度。

第二,实地参观法。 幼儿的想象是基于自身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唯有对有关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知、感受,才可以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实地参观可以让幼儿对有关事物有全面感知,为他们开展借形想象开阔想象力。比如,在开展有关秋天的这场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梧桐树,对其叶片的形状及脉络结构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借助拟人化的语气,继续引导幼儿去观察小虫在叶片下蠕动、躲猫猫的画面。在如此观察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幼儿展开沟通互动,将自己在观察中的收获分享出来,在同其他小朋友的分享沟通中收获一定的经验、感悟,当具备了经验基础之后,他们的思维就可以被激发起来,在创作中也会更加地顺畅、自如。幼儿运用梧桐叶片描绘出其外观轮廓,通过线描绘制出叶片脉络、小虫子,如此一来,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梧桐树叶线描画作品就诞生了。

第三,方式多元法。传统主题下的美术创作活动往往不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通常情况下是以主题为主展开一种事物的创作,往往是采用蜡笔画或者彩笔画这样的形式,这种教学手段其实难以有效地唤起幼儿的创作欲望,更不用说调动他们的想象思维了。在结合美术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进多样化的创作形式,比如说拓印画、水墨画、版画等,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中进行选取。譬如,中班“牛”主题的美术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先让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画牛方式进行欣赏、观察,如有水墨画、蜡笔画、版画、毕加索的牛等,让幼儿在这当中进行自由选取,而后再展开突破式、创意式的创作绘画,让他们在创作中拥有广阔的自由权利,这样一来,就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创作愿望。而且,让所有幼儿都拥有自由选择权,也体现出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别及兴趣这一重要原则。

总的来说,“借形想象”美术活动着重体现在广泛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将现实生活当中的材料当作最基本的形,而后让幼儿基于该“形”展开自由的无拘束的创作,以创作出一幅幅有创意性的、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这种绘画形式既超脱了原先的美术教学形式,又提升了幼儿的美术创作欲望,强化了他们的思维扩散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杜林.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J].甘肃教育,2018(12).

[2]李泳铭.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适当引入信息技术[J].文教资料,2019(23).

猜你喜欢
美术活动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在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快乐分享,为美术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符号
农村幼儿园趣味性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研究
微媒体背景下美术活动策略研究
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