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效果探讨

2021-07-16 02:34胡玉娥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附件出血量内膜

胡玉娥

子宫内膜癌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仅次于卵巢癌、子宫癌,位居第三。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早期无明显症状,多为阴道排出异常液体,患者在此时到院接受治疗,5 年生存率高达70%[1]。因此,及时发现病症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常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虽可实现彻底根除目的,但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会增加术后恢复难度。有学者[2]研究提出,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作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之一,可减少手术对患者卵巢功能产生的损伤,但缺乏相关理论支持。本文于2014 年2 月~2017 年2 月选取本院78 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2 月~2017 年2 月本院78 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按照计算机编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3~74 岁,平均年龄(53.67±13.44)岁;体重50~78 kg,平均体重(64.08±14.11)kg。观察组患者年龄35~73 岁,平均年龄(53.27±14.08)岁;体重51~76 kg,平均体重(64.11±13.20)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由超声、CT、磁共振确诊,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符合相关分期标准;符合手术指标,无禁忌症;病历资料与临床档案齐全;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3]: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中途退出实验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完成常规检查,在非经期进行手术治疗。术前1 d 对患者开展手术治疗相关医学知识科普,指导患者掌握围术期配合事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使用布巾钳将腹壁向上提起,在脐轮上缘取一弧形切口(约1 cm),置气腹针,于左侧腹壁取2 个操作口,右腹壁取1 个操作口,利用腹腔套管、腹腔镜探查具体情况,高频电刀(PK 刀)电凝切断双侧圆韧带,电凝钳切断右侧骨盆漏斗韧带、右侧输卵管系膜,利用同样方法处理对侧组织处。向前打开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直至与宫颈外口下方相距1 cm,双极处理双侧子宫动静脉,单极处理双侧骶韧带,分离右侧宫旁疏松组织贴近子宫,电凝后切断,采用相同方法处理对侧组织,保持宫颈处于充分游离状态,切开阴道壁取出子宫,缝合阴道残端,关闭盆腔腹膜,使用生理盐水对盆腔冲洗后常规关腹。对照组实施常规子宫切除术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中点至脐间取一18~20 cm 大小切口,行全盆腹腔探查,留取200 ml 盆腹腔冲洗液送至细胞学检查,手术范围与观察组相同,在患者阴道内部放置1 根T 型引流管,术后常规关腹。术后3~5 d 均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48 h 拔除导尿管,术后48~72 h 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治疗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②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不全肠梗阻、下肢静脉血栓、尿潴留、感染等。③随访情况,采用电话、QQ、微信、邮件等方式与患者取得联系,为期随访3 年,统计患者生存情况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生存及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生存率、复发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存及复发情况对比[n(%)]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绝经后女性及围绝经期女性占比较高,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逐渐表现出阴道排液、疼痛、不规则出血、腹部包块、同侧下肢水肿等[4]。近年来,随着女性生活压力的增大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子宫内膜癌患病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严重损害女性身体健康,对患者生活与工作也造成极大不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内膜癌多数为腺癌,对于放射治疗缺乏敏感性,故临床提倡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病理学组织采用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为辅的方式,但具体治疗时选择哪种手术方式仍缺乏统一的标准[5]。既往常规手术的切口大,术中出血量多,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术后感染风险加重,预后未达预期。腹腔镜手术凭借其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体能恢复快等优势在治疗子宫内膜癌中被广泛应用,有助于患者预后[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在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中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对于术后患者后续治疗及病情恢复不会产生明显恶劣影响,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常规子宫切除术切除范围较大,组织损伤较大。而腹腔镜手术中电凝钳在切割时也具有止血功能,且术野清晰,能够更加彻底的止血,且术中无需排垫肠管,有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尽早恢复,降低了术后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7]。但需注意,腹腔镜手术改变了传统手术方式,操作者无法在术中直接用手感觉病变组织、用纱布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极大地降低了肿瘤全切范围,肿瘤切除不彻底、复发可能性大等系列弊端可能存在;同时腹腔镜可能导致穿刺部位种植转移,术后复发风险加大[8,9]。为进一步明确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的远期治疗效果,本文对所有患者开展为期3 年的随访工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存率、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与常规手术远期疗效相当,未表现出明显负面影响,患者卵巢功能得到保证,具有融入正常生活与工作的条件,身心健康得以恢复,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情况。在吴冰[10]的研究中,于2007 年10 月~2010 年12 月期间选取108 例I 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4 例,其中54 例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54 例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5.5±7.6)min,平均出血量为(152.3±28.9)m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22.7±8.9)min、(694.5±41.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2、78.53,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P<0.05);观察组术后1 年生存率为96.3%、3 年生存率为92.6%,与对照组的94.4%、9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7、6.54,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相符,再次证实了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在Ⅰ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附件出血量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大型外浮顶储罐安全附件常见问题
附件三:拟制定的标准汇总表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关于TSG 07——2019附件M与TSG Z0004——2007内容的对照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