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7-16 02:34叶巧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鼻塞间歇指令

叶巧云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危急重症,这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近些年,伴随经鼻无创呼吸支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死亡率明显下降[1]。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作为经鼻通气治疗的常规模式,其对呼吸状况有改善作用,多数患儿均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部分患儿效果不佳,需要气管插管治疗[2]。近些年,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基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而发展,在人机同步性上取得显著成果,可以使患儿呼吸做功降低,避免气管插管等不良事件发生,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相关报道比较少[3]。本研究从2018 年5 月~2020 年8 月择取50 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其实施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5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50 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 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13∶12,胎龄最大37 周,最小33 周,平均胎龄(35.22±0.79)周;体质量最高2577 g,最低1856 g,平均体质量(2259.85±124.55)g;发病原因:8 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 例羊水吸入性肺炎、6 例感染性肺炎、4 例胎粪吸入综合征。研究组中男女比例14∶11;胎龄最大36 周,最小33 周,平均胎龄(35.11±0.76)周;体质量最高2562 g,最低1848 g,平均体质量(2255.79±123.82)g;发病原因:9 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 例羊水吸入性肺炎、5 例感染性肺炎、4 例胎粪吸入综合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伴随喘息、反复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症状,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晓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呼吸支持禁忌证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实施双鼻塞方式,选择适合鼻塞,对呼吸机参数进行初步调节,呼气末正压控制在4~6 cm H2O(1 cm H2O=0.098 kPa),吸入氧浓度控制在35%~40%,氧流量控制在8~10 L/min。

1.2.2 研究组 实施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选用具备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功能的呼吸机,根据患儿情况选择鼻塞,采取双鼻塞密闭环路方式,呼吸机模式调整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对呼吸机参数进行初步调节,呼气末正压控制在4~6 cm H2O,吸气峰压控制在15~20 cm H2O,吸入氧浓度控制在21%~40%,通气频率控制在30~40 次/min,吸气时间控制在0.4~0.6 s,氧流量控制在8~10 L/min。以患儿实际情况为准,并结合血气分析指标,对呼吸机参数予以适当调节,使氧分压维持在60~8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40~50 mm Hg。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呼吸支持时间、血气分析指标(治疗1、6 h 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吸入氧浓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气管插管上机、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呼吸支持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儿呼吸支持时间为(3.55±1.80)d,短于对照组的(5.66±2.8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1 h,两组患儿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吸入氧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研究组患儿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吸入氧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6 h 比较,aP<0.05

2.3 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基奥 研究组患儿气管插管上机率、低氧血症发生率、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率分别为24.00%、8.00%、16.00%,均低于对照组的60.00%、44.00%、4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指的是新生儿不能有效进行气体交换,降低了血氧饱和度,引发生理及代谢功能紊乱综合征[4]。新生儿呼吸衰竭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相对严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新生儿健康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5]。针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临床治疗以呼吸支持为主,主要涉及到两种模式,一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二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通常需要经气管插管,是有创性机械通气方式,此种通气方式可能会对患儿造成一定损伤,如气压伤、容量伤等,另外机械通气还容易产生不良事件,如气道防卫屏障消失、插管并发症等,这也将会对机械通气效果产生影响[6]。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虽然在相对无创条件下进行通气治疗,但一些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儿通常会因严重二氧化碳潴留或频繁呼吸暂停而需要重新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7]。所以有学者尝试通过其他无创通气模式进行治疗,如经鼻双通道正压通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等[8]。据相关研究指出,通过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对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治疗取得显著效果,可以使患儿呼吸功能得到改善,避免再次插管,可以在早产儿呼吸暂停治疗中应用,这也为其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9]。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的研究组患儿呼吸支持时间为(3.55±1.80)d,短于对照组的(5.66±2.8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研究组患儿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吸入氧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作为辅助通气方式,其可在患儿吸气结束后,提前设定时间间隔,实现同步正压通气,使患儿自主吸气同步于机械通气,增加其每分钟换气量,同时也增加功能残气量,使气道压力提高,避免机械损伤。相比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上机6 h 对高碳酸血症以及低氧血症有明显改善作用,能够降低所需吸入氧浓度,对患儿肺部通气功能、换气功能有积极作用[10]。同时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气管插管上机率、低氧血症发生率、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率分别为24.00%、8.00%、16.00%,均低于对照组的60.00%、44.00%、4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上机率,降低低氧血症与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率。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可使功能残气量增加,同时使潮气量提高,增加每分通气量,使平均气道压力提高,对肺泡扩张有支持作用。利用非侵入性方式提供间歇正压通气,通气频率稳定,并提供持续气道正压,避免肺泡萎陷,使小气道得到充分扩张,呼吸功降低,另外通过同步装置可实现自主呼吸同步通气,使呼吸支持得到有效维持,减少机械通气而产生的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可缩短呼吸支持时间,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鼻塞间歇指令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鼻塞不通食辛夷花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ARINC661显控指令快速验证方法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中断与跳转操作对指令串的影响
一种基于滑窗的余度指令判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