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48例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21-07-16 02:34刘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口病病原体流行病学

刘君

手足口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传染病,高发于低龄儿童,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1]。该病患儿口腔、手部、足部会出现疱疹、斑丘疹,病情较轻经过治疗预后良好,少部分病情危重的患儿容易发展为脑干脑炎或者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损伤其肺功能、心功能、神经系统等,预后差,致死率较高[2]。手足口病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传染性强,病毒传播快,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3]。为加强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本次研究针对2019 年1~1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8 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进行探讨,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策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9 年1~12 月间抽选本院收治的48 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 例,女20 例;年龄0~12 岁,平均年龄(7.65±2.95)岁。本次研究开展前已获得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血常规、肠道病毒抗体等检查确诊为手足口病,手部、足部、口部伴有疱疹的患儿;②患儿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参与研究;③患儿年龄0~12 岁;④无先天性疾病的患儿。

1.2.2 排除标准 ①心、肾、肝功能严重不全的患儿;②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儿;③临床资料不全的患儿。

1.3 方法 ①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归类,统一输入电脑,再利用Excel 表格整理数据,统计发病月份、年龄段等,对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②收集所有患儿的咽拭子或者粪便标本,用密封的塑料管保存(4℃),送至实验室冷冻保存(-20℃以下),之后利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毒核酸序列(CoxA16、EV71 等)检测。

1.4 观察指标 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儿童类型、发病月份、病原体类型。

2 结果

2.1 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分析 48 例患儿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发病率最高的年龄为2~3 岁,其次依次为4~5 岁、0~1 岁、6~8 岁、9~12 岁;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依次为幼托儿童、学生、其他。见表1。

表1 48 例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分析(n,%)

2.2 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月份分析 48 例患儿中,1 月份发病1 例(2.08%),2 月份发病4 例(8.33%),3 月份发病5 例(10.42%),4 月份发病4 例(8.33%),5 月份发病6 例(12.50%),6 月份发病5 例(10.42%),7 月份发病3 例(6.25%),8 月份发病2 例(4.17%),9 月份发病6 例(12.50%),10 月份发病5 例(10.42%),11 月份发病5 例(10.42%),12月份发病2例(4.17%)。2~6 月 份、9~11 月份发病率最高,1、7、8、12 月份发病率较低。

2.3 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体类型分析 48 例患儿中,EV71 的占比最高,其次为CoxA16、其他。见表2。

表2 48 例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体类型分析 [n(%)]

3 讨论

手足口病属于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爆发性强,传播速度快,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部疼痛、咳嗽以及手部、背部、足部等出现疱疹,大部分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可获得痊愈[4]。幼儿的器官、组织、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全,皮肤娇嫩,病毒容易通过皮肤、呼吸道传播,进入机体引起炎症,严重可诱发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危害患儿身心健康,影响患儿的机体发育[5,6]。因此,临床需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宣传工作,为患儿保驾护航。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3 岁属于疾病高发阶段,且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为主;2~6 月份、9~11 月份发病率最高,而EV71、CoxA16的占比最高。根据这一结果可知,儿童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①传播方式: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多,主要有日常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等,尤其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更容易通过日常用具、儿童衣物、肢体触碰等方式传播[7]。同时,低龄儿童的口腔分泌液较多,患儿分泌物中会存在大量的病原体,在咳嗽、打喷嚏时,非常容易通过唾液、空气传播。此外,幼儿对外界的好奇心非常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更喜欢用手抓食物、衣物、玩具等啃咬,更容易增加手足口病发生风险。②传染源: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的患儿与携带肠道病毒的人群,而且,该病会经粪-口传播病原体,日常接触、咳嗽、打喷嚏等均可造成感染[8]。虽然病毒可经粪便排出体外,但耗时长久,一般会持续2~5 周,这样便延长了儿童手足口病的传播时间,增加患儿的感染风险[9]。③易感人群:婴幼儿的器官、组织、皮肤、呼吸道等发育尚未完全,自身免疫力低下,抗病毒能力不足,因此更容易感染病毒,引发手足口病。尤其是2~5 岁的幼儿,在本次研究中发病率占比最高(2~3 岁为45.83%、4~5 岁为25.00%),而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免疫力提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则逐渐降低。但是,2~5 岁的幼儿需要经常与外界接触,且适当接受幼儿园教育,但凡是儿童密切聚集的地方,都容易增加幼儿感染的风险,诱发手足口病[10]。此外,本次研究中散居儿童的患病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散居儿童由老人看护、代养,卫生意识和习惯差,容易增加病毒传播的机会。④发病时间:2~6 月份气候湿热,9~11 月份温度适宜,食物容易腐烂,非常有利于细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在这两个阶段,各类病毒、细菌种类有所增多,从而增加疾病的传染性,加上这两个阶段的早晚温差较大,若幼儿机体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引发着凉,感染病毒,引发手足口病。⑤病原体类型:肠道病毒均有可能引起手足口病,但病原体类型却以EV71、CoxA16为主。这两种病毒最为常见,且感染力极强,一旦发病,更容易引发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危害患儿生命安全[11]。

防治策略:①加强传染源的管理。2~5 岁的幼儿发病率最高,因此,相关托儿机构应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在清晨上学与午休时间为幼儿检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需及时上报、隔离。若幼儿病情危重,需及时走访患儿,让其配合实验室做检查,进行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防控措施,避免病毒传播。②及时将传播途径阻断。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则需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衣物消毒,并对其去过的场所进行消毒,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7 d,因此,在2~6 月份、9~11 月份时,应加强儿童密集场所的消毒、杀菌,已出现病例的托儿机构可适当放假,避免交叉感染,切断一切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染人群。手足口病的患儿中,男性高发于女性,因此,需加强男幼儿的监测。同时,要求托儿机构重点关注抵抗力较差、体质弱的儿童,适当为其补充营养,多带幼儿晒太阳杀菌或进行户外运动,保证幼儿休息时间,让幼儿增强抗病毒的能力。④全面加强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在公共宣传栏上加大手足口病的宣传,并要求相关儿童游乐设施场所、托儿机构等做好疾病预防措施,放置消毒洗手液,督促幼儿勤洗手。在小区中进行手足口病宣传,告知家长不可让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勤洗手,保持室内良好通风,在疾病高发期不要带幼儿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长时间逗留。必要时,教育部门可要求幼儿园放假,阻断感染源。⑤疫苗接种预防。有研究指出[12],灭活疫苗有极高的安全性,且免疫原性高,通过疫苗接种,可为幼儿机体产生相关抗体,预防疾病,最大限度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几率。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疫苗接种宣传,提高人们接种疫苗的意识,或者在幼儿园、小区设置专门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点,扩大受众范围。

综上所述,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年龄、季节、儿童类型等流行病学特征,相关部门应根据季节、儿童年龄等做足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针对2~3 岁儿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进行疾病预防保健工作,以降低病毒传染风险,减少疾病发生。

猜你喜欢
口病病原体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