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7-16 02:35郭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微创脑出血神经功能

郭玲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1]。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微创手术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而深受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欢迎[2]。术后患者往往依然留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的康复期较长,康复医学认为早期开展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提高生活质量[3,4]。本文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开展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139 例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②有微创钻颅血肿引流术的指征,无手术禁忌证;③年龄40~79 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头部手术史者;②合并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颅内或全身感染者;③治疗护理依从性差者;④合并精神疾病、痴呆、认知交流障碍者。将139 例脑出血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9 例)与观察组(70 例)。对照组中男38 例,女31 例;年龄45~77 岁,平均年龄(60.4±5.6)岁;出血量30~70 ml,平均出血量(43.4±8.9)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0 例,丘脑13 例,脑叶8 例,小脑8 例。观察组中男40 例,女30 例;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60.7±5.9)岁;出血量30~75 ml,平均出血量(43.8±8.6)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2 例,丘脑15 例,脑叶7 例,小脑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后心理护理、病情监测、并发症预防护理、康复锻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刻开始康复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早期心理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在床旁与患者一对一交流沟通,使患者对疾病以及术后康复锻炼形成正确的认知。给患者列举多个术后康复锻炼后产生不同效果的病例,形成对照,若条件许可还可邀请术后康复锻炼良好的患者到病房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增强患者的康复锻炼自信心和依从性。②早期肢体功能锻炼。a.良肢位摆放。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协助患者保持良肢位,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协助患者保持良肢位,并在床旁讲解良肢位的摆放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遵医嘱定时更换良肢位,每间隔2~3 h更换一次体位。b.术后2~3 d,可指导血肿控制良好的患者在床上进行短期的肢体关节被动运动,平卧,自上而下,先健侧后患侧的对患者上肢、下肢的肌肉、关节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动作轻柔,15~20 min/次,2 次/d。c.术后3~15 d,逐渐增加肢体康复锻炼的强度,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从床上运动过渡到床下运动,依照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动作轻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开展搭桥运动、上肢功能训练、肩关节训练、肢体肌肉训练、下肢功能训练等。在过渡到主动运动后,逐步穿插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如梳头、穿脱衣物、如厕、洗脸、刷牙、拧毛巾等,从指导患者并协助患者完成到患者能独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自理项目,实现生活自理。③早期语言功能训练。对于术后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循序渐进开展系统性的语言功能训练,从发音器官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简单声母韵母训练、字词发音训练、对话训练、阅读训练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 d、术后3 d 的血肿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头痛、应激性溃疡、颅内感染、再出血等。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4 d 的NIHSS 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 的血肿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 例,头痛1 例,应激性溃疡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对照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 例,脑水肿2 例,应激性溃疡2 例,再出血1 例,颅内感染1 例,头痛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P=0.031<0.05)。

2.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4 d的NIHSS评分对比 术前,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22.4±2.9)分与对照组的(22.2±2.6)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8,P=0.669>0.05);术后14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6.8±1.1)分低于对照组的(10.2±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33,P=0.000<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32 例,一般满意36 例,不满意2 例,护理满意度为97.14%;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3 例,一般满意36 例,不满意10 例,护理满意度为85.5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64,P=0.015<0.05)。

3 讨论

近年来,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临床研究指出: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死率高达30%~40%,存活的患者中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学习[5]。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微创手术成为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手术方法,本院对患者应用的是微创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该术式有助于快速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且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但是微创手术依然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会给患者造成一定创伤,为了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修复,提高生活质量,本院对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刻开始康复锻炼。从心理康复护理着手,早期心理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对疾病、术后康复锻炼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术后康复锻炼的依从性[6],随后及早开始肢体康复训练,由于康复医学认为脑出血发病时间越短,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强,及早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脑功能恢复,利于中枢神经功能的重建。为此本院在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刻开始康复训练,此时大脑所具备的适应能力强,以大量的功能训练来促进侧支长芽中形成新的突触或是潜在突触,并且通过反复训练确保新的突触连接靶组织时做到准确无误,最终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修复,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7]。与此同时,本院结合患者是否伴有语言障碍等开展系统性的语言康复锻炼,促进患者语言功能好转。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开展的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修复,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康复。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修复,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微创脑出血神经功能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