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有趣的数学

2021-07-27 02:23秦静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4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观察思考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题目是否看得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是否梳理得清晰;所列算式是否同相关的量与问题对等……凡此种种解读,直接关系到学生做题的正确率,甚而影响到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喜好。

关键词:数学阅读;观察;思考

一、营造“读”的氛围

【案例一】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做一做”中有这样的一道习题:“小丽有19枚邮票,小明再增加3枚就和小丽的同样多,小明现在有多少枚邮票?”学生通过入学后对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大多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增加”用加法,“减少”用减法。所以不少学生看到这一题时,没有仔细读题就想当然地列出算式“19+3=22(枚)”。

【我的思考】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入学,识字量开始逐渐增加,数学阅读经验和阅读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他们不懂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是必要的。往往粗读题目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的精确意义,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细读,甚至反复推敲,才能彻底弄清每一个数学术语(词汇),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内涵要求。

二、以“读”促“思”

【案例二】在讲解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依托课本,借助教具展开教学,大部分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可是处理习题“写出下面各数,并读一读”时,学生的出错率很高,为什么会这样?认真反思后发现,原来学生的数位意识不够清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通过绘画,帮助他们加深对数位的印象。通过练习,他们画出了简单的数位表,再把自己画的数位表讲述给同桌,这样“说”“听”并进,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我的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找到能读懂题意的辅助手段 ,诸如画图、操作、情景再现等。这种方法是学生感兴趣的,更能激发其对数学文本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能对文本的解读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有意思考也会逐步完善。

三、以“读”明“理”

【案例三】人教版四年级(上)有这样一组题,很快写出商:24÷6=(  );240÷60=(  );2400÷600=(  );24000÷6000=(  )。学生如果没有养成观察、阅读、思考的习惯,遇到此类题,往往会拿起笔就列竖式计算,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掌握算理的目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大量的竖式计算很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我的思考】像这样的题,后一道与前一道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学生细致觀察、认真解读。如果没有良好的观察、阅读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列竖式计算了,对于较大数字的除法运算,学生很难做到题目中所说的“快速”和百分百的准确。阅读能力的欠缺,造成解题方法的不得当,致使学生失去做此类题的信心。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他们逐字逐句理解题意,养成阅读的习惯,在 “读”和“做”中体会数学算理。

四、以“读”解“意”

【案例四】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练习十一的第6题:“100kg小麦可以磨多少千克面粉?1000kg呢?”仅仅通过材料中的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对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小麦是怎样的?小麦是怎样到面粉的?这些是不太容易想明白的,因此无法顺利解答,只有结合书上从小麦到面粉的实物图片和符号语言1kg→ 0.85kg,做更深入的解读,学生才可能理解题意。

【我的思考】数学语言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阅读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更是材料中各逻辑关系的阅读,学生要仔细观察和解读材料中相关的数学符号和图例,真正理解,并能根据算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数学语言具有精准性,材料中的每个词汇、符号和图例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只有认真、细致地解读,才可能把已有的知识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前提,经过把抽象表述方式转化成具体的表述,或是把自己的语言转化成数学抽象的表述方式的训练,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才能逐渐形成。

只有智慧地引领学生“读”数学,学生日后才能收获更有趣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张景中.帮你学数学[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2]王从强.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J].中小学教育,2014(8).

作者简介:秦静,任教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师范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观察思考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数”山有路“读”为径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