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2021-07-28 08:13夏永忠
教育界·A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深度学习生活化

夏永忠

【摘要】理念的及时更新并不能完全保证行为的相应转变,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理念中的“应如何”转变为实际中的“如何做”。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深度学习发生呢?文章结合实践谈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生活化;知识生成;问题意识

一、选取“生活化”的有效材料,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时,在课前布置学生找1~3个生活中百分数的运用资料,并记录下来。上课时,教师结合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板书出三个典型生活素材,先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三个含有百分数的典型生活素材中各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初步感受百分数是表示“(    )是(    )的百分之几”的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独立分析自己收集的含有百分数的生活素材中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再在小组与全班交流多元化的素材资源,丰富百分数外延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单个的关于百分数的认识,逐步聚焦于概念的内在实质,即提炼出百分数表示“(    )是(    )的百分之几”的数学模型,从而自主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因此,选取生活化的有效学习材料,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才能使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下,参与数学活动,引发数学思考,积累数学经验的课堂教学形式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比如,某些概念的建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才能把握概念本质。核心环节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必须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后,要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经历发现、猜测、实验、观察、推理、交流、概括等验证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思维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这两个第一次接触的三维空间概念,从比较篮球和乒乓球大小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渐逼近“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的本质,从而自然而然地推出“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就值得大家借鉴。其教学片段如下。

整体感知“大小”

师:篮球和乒乓球哪个大?

生:篮球比乒乓球大。

(说明:建构“体积”概念的基础是“空间”,由感知篮球和乒乓球的大小,让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占有空间”,启发学生观察比较整体感知物体有大有小,其所占空间也有大有小,故物体的体积也有大小之分。)接着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当的土豆和红薯。

师:土豆和红薯相比,谁大一些?请先猜猜看,有什么办法验证刚才的猜想呢?

生1:可以称重呀,谁重谁大。

生2:不行吧,都是两个土豆的话才可以称重。

生3:可以拿出同样大的水杯,再装入同样多的水,然后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入水杯中,水面上升得高的那个杯子中的物体就大。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说的最后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接着学生做实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师:刚才我们在相同的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放入土豆的烧杯水面上升得多一些,说明土豆比红薯大一些,你刚才猜对了吗?

师:那为什么把土豆和红薯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呢?因为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可以说把水挤上来了。

师:那为什么两个杯子的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呢?因为它们占有空间的大小不一样。

(说明:通过杯中水面上升不同,把占有空间的大小解释得淋漓尽致,从而为下面顺利推出“体积”这个抽象概念作了悄无声息的铺垫,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接近了“体积”概念的本质了。)

师: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语“空间”和“大小”。

师:下面请观察,这些物体不但有体积,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出示课件:旅行箱、矿泉水桶、冰箱、茶杯、碗、纸箱。

师:这些都能容纳其他东西的物体,我们把它们称为容器。

(说明: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自然而然引出“容器”“容纳”等词语,让学生无障碍地转入到下一个概念“容积”的准备中,从而为“容积”的提出做了十足的铺垫。)

师: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出示一个没装满水的烧杯。

师:烧杯装了一些水,现在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烧杯的容积,你同意吗?为什么?

(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生:不对,因为烧杯的容积是指能装满水的体积,所以烧杯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

出示一个壁比较厚的盒子。

师:盒子的体积就是这个盒子的容积,对吗?

生:不对,因为盒子的体积是指整个盒子所占空间的大小,而盒子的容积是指它里面能容纳多少物体,所以盒子的体积不等于它的容积。

师:那么体积與容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1.从测量方法来看,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

2.从它们的大小来看,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时,它的体积近似等于它的容积。

(说明: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体积”和“容积”概念的生成,使“体积”和“容积”变得愈加直观和形象,留给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三、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去思考,并能逐步想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努力纠正一种现象,即学生一直在做,一直在算,一直在动手,但就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就是要求学生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购票学问多”时,就进行了大胆的改进。

题目:“六一”门票优惠,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团体票(8人或8人以上)每张6元。

师:说说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

師: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

生1:成人票贵,儿童票便宜。

生2:成人票的价格是儿童票的几倍?

生3: 3个小孩和1个大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4:如果人多一些,应该是团体票便宜。

……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有个价值判断,哪些问题是有空间的,是值得去探究的。显而易见,前面三个回答或问题通过观察或计算就可以得到答案,而第四个问题“如果人多一些,应该是团体票便宜”就有探讨的空间。教师抓住第四个问题追问。

师:你举例来说说看,人多一些团体票便宜。

生1:只要达到8人或者8个人以上的话,团体票要便宜。

生2:我有疑问,如果8个都是小孩子呢?

生3:是不是8人或8个人以上团体票要便宜?

生4:什么情况下买团体票最便宜?

生5:什么情况下分开买划算?

生6:少于8个人又应该怎么买票?

生7:到底怎么样买票最划算呢?

……

问题越来越多,原因就在于教师开放情景,提供一个大问题的空间,新的问题也会源源不断产生。整堂课就围绕着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自己寻找数据来解决问题,学生自然就一直在思考。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在“动起来”的外显操作活动和“静下去”的内隐思考活动中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动静结合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帮助他们形成较完整和较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效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深度学习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