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建构

2021-08-06 20:50唐启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

唐启玉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语文教学理论与语文学习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范式和语文教学活动流程。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否直接关系语文教学效果与语文教学质量。为了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努力贯彻践行新课程理念,大胆颠覆守成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颠覆封闭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颠覆控制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民主型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中庸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模式建构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语文教学理论与语文学习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范式和语文教学活动流程。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否直接关系语文教学效果与语文教学质量。然而,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一旦形成之后,往往容易成为一种固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定式。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与语文教学质量。有鉴于此,贯彻和践行新课程理论,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颠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实施新课标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颠覆守成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语文课程理论支配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往往具有守成性质。譬如,有的语文教师固守自己熟悉的一套习惯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只重视接受与传递教材上的内容;有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多年采用同一教案,运用同一种方法传递着不变的教学内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守成性,导致不少语文教师不敢也不愿意打破固有的教学现状,往往存在着求稳怕乱、不愿创新求变的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师对原有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情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放弃守成性格,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事物,运用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应该有意识地避免因循守旧等消极心理的滋生,取而代之的是要拥有接受新事物和接受社会挑战的开放心态;针对新事物和新情况,多去探索与尝试,及时改变原有的落后观点;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多走出去接触社会,多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永远与时代同步合拍。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面对自己在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践中的困惑,积极参与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培训,认真把握与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把握语文学科新的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涵,将生活与社会需求引入课堂,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进入语文;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

二.颠覆封闭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的语文课程理论观的支配,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往往疏于合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语文课堂几乎成为其“个人语文空间”,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一手遮天”,在课堂上演“独角戏”,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的教学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对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意味着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师生共同分享与理解;教师从事语文活动不仅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还意味着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即破除教师的“自我中心化”,由教学活动的“主演角色”转为“合作角色”。合作型语文教学形式属于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教学范式,它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语文教学关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合作型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的关键所在。

三.颠覆控制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民主型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遵循“师道尊严”、“学高为范”的古训,作为知识上位者的教师,因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而置身于特权之列。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语文教师全权操控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的一切主导因素,整个教学过程全由“自我中心化”的教师一手把控,往往忽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形成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语文教学活动机械化,教学气氛沉闷化,语文知识传授呆板化,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被动化,而语文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往往被忽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张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交互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应该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收获,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相互沟通,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由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演者”转换成为“合奏中的首席”。因此,在实施语文课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切实建立起民主合作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便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语文教师从“独奏者”角色变成“伴奏者”或“协奏者”角色,并且不再把语文教师的责任仅仅理解成为传播语文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处理与运用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拥有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角色作用、平等的对话和自我评价的权利。

四.颠覆中庸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容易使人在思想上形成从众心理定势。一旦教师形成从众心理定势,往往会导致他们在恪守共同的职业规范的同时,也容易形成随大流的中庸思想,并渐渐养成封闭守成的中庸文化心态。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在贯彻语文新课程理论、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仍有语文教师尚未突破传统文化的中庸思維方式的束缚,难以变革长期例行的教学习惯和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其批评精神的缺失和创新意义的匮乏,使得个性化教学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有必要变革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颠覆传统的中庸性的语文教学范式,构建创新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范式,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真正得到张扬和升华。首先,从“重教”转向“重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从单纯地重视学习结果转向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过程,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把握规律,掌握知识。再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转变。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学法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地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问题意识。最后,应重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我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观察社会事物和自然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省鹤峰县思源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语文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