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沟通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1-08-22 23:14晏丽明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3期
关键词:沟通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晏丽明

摘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开设“沟通技巧”等沟通类课程,以提高学生沟通技巧为基础,更好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学生走入社会和职场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若不重视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出发,不明确教学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会掺杂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明确的是:沟通技巧是建立在正确的三观之上的,并把以诚相待作为做人做事的原则。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这更清晰了对沟通类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之间是“道”和“术”的关系,“道”为先。只有不断深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内在动力和精神实质,才能很好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偏差,排解学生的迷茫与困惑,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沟通;沟通类课程;学生现状;课程思政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频繁的活动。好的沟通能增进感情、化解矛盾,解除误会,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沟通技巧”或“沟通与口才”等沟通类课程。由于沟通技巧的培养有较强的灵活性,且需要因材施教,故而当前大部分学校都暂时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内容体系。老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有不同的理解。且社会上对于沟通技巧的培训直奔技巧和运用,忽视沟通技巧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校的老师们或多或少会受影响,学生也就会变得浮躁。这需要引起学校与任课教师足够的重视,不能让学生误以为沟通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让自己变得言不由衷或虚情假意。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偏离立德树人方向,后果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及沟通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当代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现状分析

高职学校大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高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數来自农村, 在他们之前的生活环境、应试教育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表达锻炼的机会往往会被忽视,导致沟通能力相对较弱,课堂上也缺乏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有的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缺失良好原生家庭的呵护,自信不足、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与人沟通的意愿较低;还有少数孩子说话时缺乏对他人感受的考虑,沟通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是高职学校学生沟通方面普遍存在的现状。

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开设沟通类课程的意愿是非常欢迎的,很多学生都想通过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无论从学生个人的需求出发还是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都必须开设沟通类课程,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合作能力等,共同构建学生的社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幸福指数。

2.高职院校沟通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高职院校目前开设沟通类课程比较普及,对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不回避存在的不足,其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课程在培养现代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人才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各院校对此类课程在培养现代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人才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沟通类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服务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开68课时相对较好以外,其他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一般开32课时,存在开设课时量不足的现象,这势必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沟通类课程的教学资源不足。具体表现为教材的适用性不足, 教材内容的质量不高,针对性、丰富性不够、可读性也不够强;老师们获取正规的、优秀的课程资源渠道不多,很多时候不得不在网络上进行碎片式的学习、积累素材、收集案例。

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待改进。主要表现在对沟通课程的思想性、系统性认知不足,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有轻理论,重技巧的问题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虽然使出浑身解数教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让客户满意、如何推销产品;苦心设计一个个场景和脚本,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进行情景模仿与训练。这些内容看似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帮助,但从部分学生的反馈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产生了偏差——沟通交流与人相处,往往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甚至虚伪做作,装腔作势!这种结果显然背离了我们的教学初衷和课程教学目标。

以上这些现状需要总结与反思,是不是我们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处理人际关系时,太过急于求成?太多碎片化及快餐式的教学使得课程的系统性出现了弱化或缺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会变成为达到目的,盲目揣测和投机的利己主义者?这种偏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结果,是非常危险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引起高度重视。

二、沟通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让学生通过学习,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 。笔者通过课程教学,对高职院校沟通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做了如下探索。

1.重视教师素养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重视教师素养的培养。21世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学校要打造服务新时代、建设新时代、奉献新时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引导教师重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既要做学问之师,又当为品行之师,教师素养要从品德、职业道德、知识与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态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沟通类课程的老师,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为人处世原则和沟通表达能力,教师要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忘育人初心,对课程的理解要站在为学生立足社会,并求得长足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把沟通类课程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运用好,达到提高学生良好沟通能力的目标。

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学校从不断优化沟通类课程教师能力结构入手,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互相讨论,彼此影响、支持和提高,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推动优质课程体系建设,营造老师潜心研究教学教法的学术氛围。例如可通过举办“上好一节优质课”或“写好课程教案”等各种丰富的教学比赛活动,传播和展示优秀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沟通类课程打造为优质示范课程,推进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最终实现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次,制定教师的培养计划,开展沟通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重视沟通类课程的教科研工作,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等活动,分析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对课程的章节及重点部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学情分析、研究和探讨,比如针对沟通的概述及理念教学,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课讲得比较枯燥,学生不愿意听,于是老师就把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偏重于讲技巧、讲话术、做演练,这犹如盖楼房地基打不牢,楼房容易倒塌的道理一样,轻“道”重“术”导致学生容易把沟通理解偏,技巧用不当。因此对挖掘沟通类课程丰富的思想内涵,是课程的重要基石,而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境界是关键,必须通过共同探讨,互相帮助和系统的培训等方式,方能得以提高。

教师要把基础理论讲得入耳入心,入情入理,才能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把握教学目标,实现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思维模式,把握说话做事的原则,多一些真诚,少一点套路,培养学生的自信、友善、乐观豁达、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的品质。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教好沟通类课程的核心基础

沟通技巧是建立在正确的三观之上。学生在学习沟通类课程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沟通技巧的理解容易产生误解,不能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运用好沟通技巧,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还不稳定,容易受不良的风气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学习沟通技巧的核心基础,不能被忽视,教学中适时的激励学生博览群书,丰富知识,了解世界,拥有力量和勇气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面对未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以诚相待,助人为乐,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让学生懂得人一生最重要、最值得追求和奋斗的是什么?就不会形成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就能正确的看待金钱、名利和得失。

3. 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沟通类课程教学的探索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时代高职教育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沟通类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及沟通能力的技能课,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协同推动沟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能直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教师通过认真梳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把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有意、有机、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融入沟通课堂教学,具体需要从课程内容体系设置、课程目标设计、教材选用、教案设计等各方面入手,把顶层的设计具体贯穿到课堂授课、实作训练、教学研讨等环节,同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

课程思政助力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案例。老师在讲沟通的理论和原理部分,可以挖掘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沟通的理念——“沟通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时,可以从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人格魅力,结合实际的人物和案例进行分析。周恩来总理的例子就很典型,他自然得体、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的魅力和智慧闻名遐迩,他在外交史上的轶事,用故事案例或影视作品的方式呈现,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层层递进的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不是很佩服周总理的睿智和口才?总理身上吸引人的气质、口才、机智和品质从何而来?我们提高沟通能力要具备什么特质?……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好口才非一日之功,要脚踏实地不断学习积累,了解世界,扩充知识面,学习沟通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认识自己,熏陶气质性格,追求真善美。这种把课程思政生动形象植入教学的方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诸如此类的点很多,需要老师用心挖掘、精心打造与生动展现,就可以把课程的理论性讲活讲透,就能在学生的心灵上注入力量,教师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就会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和前进的方向。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对生活理解、性格爱好和心理特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师要细致耐心的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沟通的能力提高,要从树立学生的信心和自信开始,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积极思考、共同探讨的氛围,并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处事原则,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善良待人、彼此体谅和敞开心扉,在互相理解和包容中成长,学会自然真实、和谐与人相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生品质的目标。

三、结语

要持续不断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对应于教学目标中的素质目标,在沟通类课程教学中植入课程思政,能更好的把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及沟通课程的核心要素,实现沟通类课程的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由内而外,散发人格魅力及人文修养的高品质沟通能力目标。教师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同时也要重视自身品格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技巧有温度地在课程教学中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2]宋倩华.沟通技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 陳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沟通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