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单元导语 指导课堂教学

2021-08-30 16:01严文明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9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严文明

摘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概括了单元教学要素,怎样读懂单元导语?首先要联系本单元的课文,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其次要梳理本单元语文要素,既要纵向梳理,明确各学段各年级的语文要素的分布,明晰“点”“线”的关系,也要横向比较,寻找本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做好这些,是为了在教学时有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对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导语  语文要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是对一个单元核心任务的高度概括,一般标明单元双线主题。教师在开启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要仔细阅读“单元导语”,领会编者意图,教学时才能做到心里有单元整体意识和主题意识。那么,怎样读懂“单元导语”呢?笔者试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课文,明确主题

要读懂“单元导语”,首先要联系单元课文,明确人文主题。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导语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也是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怎么理解?本单元有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和《跳水》,三个故事中的人物都面临着困境,“思维的火花”就体现在故事的主人公用巧妙的办法解决了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体现的是辩论的技巧;孙膑对马的出场顺序的调整是博弈的智慧;《跳水》中孩子救命的一跳,是船长危急时刻体现的机智和胆识。这些故事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思维的火花”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读古今中外的故事,承古人今人智慧,也正是这些故事被编入课本的意义所在。

二、纵向梳理,把握全局

明确了单元人文主题,就要开始梳理单元语文要素。“单元导语”一般会列出两条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紧扣课标,将课标规定的各学段的目标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分布在各学段的各个单元,这样的一个个“点”串起来,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线”。正因为语文要素是以“点”的形式分散在教材中的,所以教师要纵向梳理语文要素,心中要清楚各个要素“点”之间的关联,做到心中有“线”有全局,才能科学合理地落实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

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条“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向阅读;第二条“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指向习作。

“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阅读要素很明确,目标是“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維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纵向梳理会发现,教材从二年级开始每一册都有关于想象的练习,“想象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各种形式的想象意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到了五年级,重点则是抽象思维的发展。不难发现,教材在每一个阶段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是一个相互关联、不断丰富的过程。

写作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纵向梳理就会发现教材编排体系的规律,编故事从二年级开始就有,三年级共有四个单元的习作是不同类型的编故事,从四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每一册都有一个单元是不同类型和不同要求的编故事。这样的编排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知识建构的特点。

通过纵向的梳理,能够厘清语文要素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线”的布局,以及在本单元中需要落实的“点”,这样教学时教师对应该怎样教、哪里是要教透教深的、哪里是为以后更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做到心中有数。

三、横向比较,寻找关联

除了纵向梳理把握全局外,还要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横向分析比较,发现彼此的关联点。本单元的两条语文要素之间有什么关联呢?第一条阅读要素指向思维,这是在提醒老师课堂阅读教学要以发展学生思维为重点。而第二条习作要素中“编故事”的想象力、创造力正是来自思维,是严谨的思维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一单元的整体编排思路: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人物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是以语言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输入。单元习作正是要学生学以致用,他们也要在自己的习作中设置困难并解决问题,实现情节的转折。这时思维能力又以写作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输出。这就是两条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

读懂单元封面,领会编者的意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那么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意什么呢?

单元封面中的“人文主题”和“阅读素养”这两条都指向思维,这就是在提醒老师本单元的课文学习由内容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扣“了解人物思维过程”这一要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水平,提高思维品质。

如何落实呢?依托课后习题。统编教材的很多课后习题都直接关联语文要素,教学中应以此为抓手来具体落实教学目标。

本单元三篇课文分别有这样的课后习题: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2.想一想,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3.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这三个问题可以归为一类,即都指向人物的思维过程。课堂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反复读文本,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思考: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分析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找到解决办法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个人的见解后,全班再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对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才能了解透彻。教师切不可嫌学生自己思考、摸索答案费时间,而直接以自己讲代替学生思,殊不知,思维能力不是靠接受答案或背诵答案发展起来的,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单元习作是“神奇的探险之旅”,习作要求提到:“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难、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如果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想象类的作文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打开思维,无拘无束地想。教师不应给予太多限制,不能用成人的角度和视野去判断学生的想象合不合常理。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想象的文本基于最基本的逻辑判断,也就是在学生自己文本的框架内,无论是对困难的设置还是对问题的解决,逻辑关系应该是通顺、合理的。习作要求中提到的“把遇到的困难、求生的方法写具体”正是关联写作要素中“情节的转折”这个点,而实现情节的转折最终还是回到阅读教学的关注点——思维。因此,阅读教学扎实开展了,学生弄明白了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那么他们在自己习作中对困难的设置、对情节的转折需要的条件以及应对的办法才能表达清楚,才会是逻辑通顺的。这就是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本篇习作中的体现。

语文考试的改革,一度让家长感到恐慌,许多老师也感到迷茫,在大家的心目中,语文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宽广无边,捉摸不透。其实,作为一线老师,笔者觉得部编教材最大的好处就是目标细化,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目标都清晰可见。教师只要读懂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就能洗尽铅华见本色,用好课本,带领学生学好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