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外来工子女生涯希望感的干预研究

2021-09-03 23:52邹素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

邹素芳

摘要:外来工子女在异地生活学习,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本地学生相比,生涯希望感水平较低。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的实验设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等干预方案来提升外来工子女的生涯希望感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干预提升了外来工子女的总体生涯希望感水平,在生涯意志力和生涯方法這两个维度上与干预前存在显著性差异;(2)外来工子女的生涯希望感水平在实验干预后高于本地学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农村中学;外来工子女;生涯希望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4-0014-04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沿海城镇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到这些地方,造成外来务工人员的大幅增加,而他们的子女也随着家庭的迁移而流动,这导致外来工子女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趋势明显。位于福建泉州的晋江市就是一个典型的拥有大量外来务工子女的沿海城市,这里的各个乡镇经济发达,因此,外来工子女也广泛地分布在各个乡镇,他们在学校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本地的学生。虽然他们随父母一起在这里生活,但是面临着社会支持薄弱、社会融入困难、社会排斥、社会福利不足等客观困境[1]。与本地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消极的自我评价、社会焦虑和孤独感[2]。在校会表现为学习适应较差、希望感较低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导致外来工子女在生涯发展中存在障碍,如生涯目标模糊不清,实现生涯目标的动力不足,在压力和挫折前面不能积极应对等[3]。

根据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青少年正处于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自己的需求、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以及周围的现实环境等,实现职业偏好,为下一阶段的生涯发展做好准备[4]。而推动青少年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家庭经济条件、亲子关系、社会支持、地域差异之外[5],有相关研究表明,希望是促进其生涯发展的保护性因素[6]。因此,外来工子女在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的生涯希望感来加以改善和解决。根据斯奈德(Snyder)的希望理论[7],希望是个体在挑战困难环境中所具备的强大心理优势,希望感是一种目标导向式的积极心理动机状态,是个体支持自己朝目标行动的信念,包括目标、意志力和方法三个部分。当个体在追求目标时,需要有意志力和方法的支持,当障碍物出现而使目标受阻时,就可以看到希望感的重要性了[8]。

以往的研究多倾向于城市学校的外来工子女,而农村中学的外来工子女几乎是被忽略的,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但这个群体也是需要被关注的对象,尤其是随着新高考 “3+1+2”的实行,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教育显得更加迫切。而农村中学的外来工子女由于家庭、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因素,生涯希望感水平低于本地学生。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等干预措施来提升外来工子女的生涯希望感水平,让他们在面对生涯困惑时能设定适合自己的生涯目标、寻找恰当的路径和方法、克服生涯障碍,最终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选取泉州市晋江市某农村中学高一学生377名,其中晋江本地学生148名,外来工子女229名。

(二)研究工具及主要统计方法

采用陈宛玉[3]编制的生涯希望感简明测试问卷,该问卷由12个题目组成,其中1到4题测量生涯目标,5到8题测量生涯意志力,9到12题测量生涯方法。所有题目均用4点计分制,分数越高,表明被试的生涯希望感水平越高。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设计

使用生涯希望感简明测试问卷对外来工子女和晋江本地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在前测之后,对他们实行了生涯课程、生涯活动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干预措施,为期一年多。干预结束后,对他们施予了生涯希望感简明测试问卷的后测。

(四)干预方法

以生涯课程为主,学科生涯渗透课程为辅。本研究的生涯课程依据斯奈德的生涯希望感理论以及陈宛玉对生涯希望感内涵的解读,将生涯课程分为六个部分,具体课程内容见表1。学科渗透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找到生涯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年多的研究中,具体开展了英语、语文、数学、美术、体育和物理学科与生涯教育的融合课。

营造唤醒学生生涯意识和氛围,开展生涯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渠道:主题班会、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涯规划教育。此外,还开展了各类生涯体验活动,如线上“生涯云访谈”和“毕业学子经验分享”活动;线下“榜样的力量”手抄报比赛、“我的生涯故事”征文比赛及“生涯规划思维导图”制作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了他们对职业的体验和认识。

坚持集体干预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干预的形式不一定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除了集体干预外,对个体生涯发展有困惑的外来工子女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三、研究结果

(一)外来工子女干预前后的整体生涯希望感水平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外来工子女的生涯希望感水平进行了比较。在干预前,外来工子女在生涯目标、生涯意志力和生涯方法三个维度上均处于中等水平,平均值分别为10.79、10.74和10.80。在干预后,外来工子女的总体生涯希望感水平得到了提升。生涯目标的平均值为10.85,比干预前略高一些,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生涯意志力和生涯方法这两个维度在干预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因子上(见表3),这几个因子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生涯希望感水平干预前后差异比较

在干预前,外来工子女在生涯希望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低于本地学生。在干预后,外来工子女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本地学生,与本地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实施激励机制的做法与影响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赣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给每个孩子一双腾飞的翅膀
农村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陕南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实践课实行选课制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