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视域下生态伦理思想

2021-09-10 07:22张金鑫王松晨张恩晟
今古文创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独特性儒家思想

张金鑫 王松晨 张恩晟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千年传统社会里根深蒂固的主流思想,其相关伦理学说时至今日也对当代中国人有所影响。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四十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为了应对现实生活中日益出现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的学说。本文试从儒家伦理的新视角为切入点,分析出其过去隐含的对于当代有益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所包含的独特的生态伦理思维方式,将有利于解决当代一些生态伦理理论的困境,在儒家伦理思想的视域下为生态伦理提供新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儒家思想;生态伦理;独特性;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60-02

一、儒家思想中生态伦理思想的隐含

回溯历史,中国在曾经漫长的传统社会里,儒家的思想可谓是一直占领着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直到近代列强用坚船利炮、货币通商强行打开了国门后,儒家的这套思想系统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大发展,大机械化生产,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异化,地球的生存环境的日渐恶化。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态伦理学自然逐渐兴起。那么人们是否能从这古老的思想中汲取到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知识启发呢?

答案是必然的。中国的儒家思想承前启后,一脉流传。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氏,据说他曾经坐在群山之巅,仰首观望群星苍穹,俯身洞察大地万物,取法于自然,而创制了历法、八卦,教人渔猎驯养,发明乐器歌谣。可见儒家思想的起始就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生态环境的一切成就了思想的诞生,而思想的一经诞生便又会融入环境之中,正体现出了原始朴素的天人互动,相辅相成,和谐为一的思想。后有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仲尼厄而作春秋,再经孟子、荀子,至西汉董仲舒成为正统。此后几经波折又有了宋明新儒学的高峰。

儒学历久弥新,究其原因,除了官方的倡议主导为了维护统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其背后的社会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潜移默化。正是因为中国过去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导的农业社会,所以想要适应这样的生产方式,儒家的思想,特别是伦理思想中,就必须包含着关于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典型的例子就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這最符合、自然的日常生活方式,依据节气的农耕生活规律已经融入了自然的规律之中,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在过去的一种体现。

可见,当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优劣变化,人们就会顺应效法于自然之道,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发展。这也正是那时儒家伦理里面关于生态伦理的隐含之处,虽历经时间沧桑,但仍然会在当代闪耀出它应有的光辉。

二、儒家生态伦理的独特性

从儒家的伦理学说中发现了其隐含的生态伦理之后,就该来分析一下儒家生态伦理在当今看来,到底有哪些独特性。

现代的环境伦理学存在着两大阵营,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前者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真正的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是目的,而人以外的一切物质只有工具价值,因此,人只有在基于自身利益面前才具有道德身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要取决于人类自身利益大小与否、长久与否等来考量。而后者则认为,世上存在的一切自然物,都具有其内在价值的,万物才是目的,而非是人。所以人必须以对自然界的万物负有一种道德的义务,自然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其应该享有的“道德权”,而不应该被人视为工具。

可见,这两大阵营都存在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谁才是真正的内在价值的主导者,究竟是人?还是自然物?这就构建了一个以一个核心为基础的两大流派的二元无穷讨论范式。这样的抽象探讨结果将会是无穷无尽的。而儒家的生态伦理学说中就会提供一些独特的启发。跳出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二元无穷探讨的范式,将德性伦理学与应用规范伦理学之间的鸿沟解构。

例如,在规范方面,古代儒家所主张的生态伦理行为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一种“时禁”。这种行为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具有道德的属性,而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禁忌和礼仪制度。因为久远的过去,人们其实并不需要有过多的理性去维持行为规范,而是仅仅靠着宗教信仰的约束力量就足够了。

而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内在的宗教信仰已经崩塌,外在的礼乐形式更无法维持规范。所以孔子就在这个关键的时代,发掘了“理”的力量补充“礼”的规范,重建人的“仁”的道德信仰以替代宗教的信仰。正如他自己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高举人文主义理性的道德情怀在当时所处在的环境里切身的躬行践履。这也同样适用于生态伦理,非是以人类中心主义去抽象地面对自然的一切,也非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去抽象地否定人的一切,而是怀着“仁”的情感,用理性引出“礼”的规范,重建出天人合和的道德信仰。将“时禁”与“仁”勾连起来,将人的情感由近及远,最终仁爱天下,将环境赋予他人的道德属性,实现合一。

孔子曾经这样解释“时禁”: “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董仲舒也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儒家的古籍有关于生态伦理的文献数不胜数,但他们都体现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万物相互联结的,整体统一的系统结构。深刻地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的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学也给出了其独特的启示:如果我们固执于内在价值而游离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可能就会在环境伦理学领域之间,无意地派出了建构其他规范伦理学的可能。形而上学的伦理学讨论一定具有多元性,而要解决真正生态伦理的细节问题,就必须怀着“仁”的情感,运用理性的人文精神,将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在具体的、形而下的问题中,逐一解决,才能树立以“天人合一”的道德伦理境界。

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在工业革命的助力下,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大机械化的生产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直接原因,启蒙运动,科学的发展,促使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理性与主体性成为一切领域里的绝对权威。当今重提儒家思想并非是对旧时的复古,而是对于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恶化愈演愈烈的现状的挽救,毛主席说的“古为今用”在此解释最适合不过,儒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生态伦理道德准则提供其理论依据。

《吕氏春秋·长见》:“今之于古也, 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 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 知古则可知后, 古今前后一也。”儒学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因为它给予社会需要的理论上的满足,儒学常存久远必有其内在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对此的理论有人是主体,征服、占据自然的倾向,也相继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而东方对此的指导思想往往是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有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意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对当下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儒学指导人们改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态伦理体系有着重大的作用。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的机械化大生产社会中城市的空间布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的城市规划问题依然受到学界内人士的重要关注,有富裕的地方就有贫穷的地方,大机械化生产的今天,需要的劳动力是可观的,人们付出了劳动价值,但有一部分人却得不到相应的等价回报,资本家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把一部分人变成了所谓的劳动工具,而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现实也造成了相应的城市的空间问题,城市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出现了巨大差异化。

儒学思想的继承人之一的横渠先生曾提出“民胞物与,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的抽象命题,这也对当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如何相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儒家的仁學思想也是要求人成为美德之人,成为人之为人,人们要以平等姿态对待一切,实现仁之最高境界,天地万物同体,与天地合徳,人与万物和谐相处,平等自然,这才遵循了天地之冥冥规律,达到张载所说的“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生态伦理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论“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伦理学视野[J].江海学刊,2005,(04):44-49.

[2]徐朝旭,黄宏伟.儒家生态仁学的独特性及启示——基于对环境伦理学二元论范式反思的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38-46.

[3]张紫薇,谢树放.试谈儒家人学生态伦理思想[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03):34-38.

[4]严丹.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以“仁义礼”为论域[J].广东社会科学,2018,(04):77-82.

[5]鄂非.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J].兰台世界,2015,(36):186-187.

作者简介:

张金鑫,男,河南开封人,苏州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王松晨,男,江苏南京人,苏州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张恩晟,男,新疆克拉玛依人,苏州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独特性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