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面子战”现象及应对策略

2021-09-10 07:22邱伶敏
关键词:班级管理

邱伶敏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常出于对自己“面子”的维护而与教师发生“面子战”,以致给师生关系、教学管理等带来不良影响。班主任要从多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归因法、借鉴“ABC”情绪理论等方法积极解决问题,同时要提升共情能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关键词:班级管理;“面子战”;师生交往

一、班级管理中的“面子战”现象及其影响

笔者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颇受“面子”困扰,感到学生“无知无畏”“死要面子”而不顾师道尊严的脾性越发明显,简述两个新近的案例如下:

【案例一】

课上,我发现教室后排有两男生正肆无忌惮表情丰富地聊天,且一男生是私自调换位置过去的。我让其回自己的座位上,但他聊得太起劲而没听到。我提高声音第二次要求,他还是坐着不动。于是,我加重语气再次要求,他顶嘴:“我为什么要回?我坐这里也能听课。”我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他,按位置坐本就是班级纪律,且他聊天已影响教学。谁知,这男生“啪”一拍桌子站起来粗声道:“是不是我去跳楼了,你就不敢喊我了!”说着一踹凳子,满脸怒气回到自己的座位。后來,其他学生说我当时在讲台上差点“石化”。

【案例二】

今年,我新接手一个高三班,担任班主任。该班学生之前和老班主任频繁发生顶撞、争吵甚至肢体冲突等事件,让我震惊的是,即使老班主任已换且不在同一年级段任教,几个学生仍“不放过”他。运动会入场式,他带新班经过时,几个学生带头发出嘘声。同样,每天的晨练、体育课,他若经过操场被看到,也会被怪声所“嘘”。他私下愤怒,觉得“很伤面子”,而学生被问及原因时,则答“就是想要他没面子,因为他之前多次让我在同学前很没面子”。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笔者发现,学生为争“面子”,除了上述“显性”表现,还有很多“隐性”表现,如不反抗但也不合作,对布置的任务消极拖延,莫名其妙犯错误……在班级实际事务中,很多学生不敢直接表达自己对关系中另一方的不满与攻击,就会用不被察觉的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从而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同行交流发现,这并非是笔者个人的困惑,而几乎已成为班主任群体的困境。“面子战”的消极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师生的自信、教育教学的进度、班级的正常秩序等都会造成重大影响。那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该如何从“面子战”中突围呢?

二、“面子战”现象的多维分析

(一)“面子”古今同源:传统文化造就隐性认知

所谓“面子”,“指熟人社会或传统社会中,主体对自己能力、地位、尊严、道德、身份(或威望)在他人心目中的一种期待”[1]。“面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何谓“班级”?有学者从“初级群体”的角度来定义班级。所谓初级群体,“指成员关系比较紧密,感情较深,参与者将全部人格投入,成员间的认同感较强的群体”[2]。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面子”观已初步形成的高中生,班集体就是他们最大最重要的“人情社会”,高中生的“面子”,其实就是他们在班里自尊与尊严的体现,是他们的自我心像,是一种综合性的呈现,因此让自己把全部人格投入的情感最亲密的班级也有可能成为矛盾最激烈的场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教师得认可甚至重视学生“面子”的存在及合理性。

(二)“你”“我”面子不同:师生异质是问题根源

“师生双方彼此是异质的,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追求的目标、遵守的规范、拥有的资源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3]这种“异质”是发生师生“面子战”的根源。从生理属性看,“面子战”是发生在年龄、心理、身体都不同的青春期少年和成人之间的冲突。从社会属性看,在象牙塔内的师生关系未必纯粹,“小小的师生关系往往是更广泛社会结构的一种折射”[4]。师生之间存在地位、权利的不对等,使得师生的“面子战”演变成教师权威和学生权利之间的对抗,这可视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的觉醒。从管教目标上看,独生子女环境中成长的高中生,以自我为中心、无规则感、无公共空间感的特征非常明显。高中生对纪律、规范、价值的认知与教师执行的规范和价值体系会有较大出入,若是出于此种原因不服管教而认为是“丢面子”,则反映了青少年价值观的迷失乃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

如案例一中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非常突出,他无视班级纪律,自行调换座位以方便聊天,不顾及老师,当堂以“死”顶撞。当下,这类学生日益增多,他们把自己的“面子”凌驾于班规校规之上,不分场合不择言语地和教师“硬干蛮干”。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发现,越是这种不受约束的学生越是看重面子。

(三)谁的面子更值钱:新型鄙视链的演变

近些年,社会上兴起并迅速传播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态关系——鄙视链。笔者发现,这个风气也极大影响了校园的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历来将教师抬到很高的位置,教师这个职业生来就被赋予传统型权威。在以前,教师知识和经验水平等均优于学生,在学生中自然具备威望,容易得到尊重和认同,但随着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知识传播途径的扩大化,加上高中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部分学生不再推崇和认同教师所持有的价值观,不再绝对依赖教师的学识,教师权威逐渐弱化并受到威胁,由此被动地置于鄙视链中,教师面子频频受攻击。

此外,“学生间流传着与学校主流文化不同的亚文化,学生利用主流文化提供给他们的资源,如空间、时间、社会关系等,创造出能够为他们提供快乐的亚文化,如建立‘帮派’或采用学生间才能听懂的代指符号等”[5]。学生会经营班级的人际“圈子”,他们鄙视“圈外”的学生,也鄙视学校的主流文化,若感到被教师的不合理或强制手段“侵犯伤害”,就会站出来捍卫自己的“面子”,此举甚至会引发其他同学的模仿。有的学生,成绩优秀,但爱闹腾,讲义气,非常爱面子,有一定号召力,在班里有专属“朋友圈”,班主任和他“怼”上后,不久便发现班里冒出了一个团队,从此,班里事事不顺。前文案例二中的情况便是如此。

(四)师道尊严何存:教师或成弱势群体

按常规,教师能够在实践锻炼与时间沉积中逐步专业化,但在现实中,工作职能的专业化并不能够消除教师内心的恐惧。“当和谐的师生关系被赤裸裸地撕破时,教师不得不直面混乱的冲突场面,还要承担修复者与重建和谐场域的重任。”[6]当被学生“伤面子”时,教师采用权威进行压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同时,也是内心对“突如其来的冲突”感到恐惧的一种应急反应。 另一方面,教师会降低自我认同,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职业选择与发展。教师陷入这种困境时,我们的教育环境很少有相应的机制救助,“没面子”的学生会有学校、老师、家长关注辅导,而“没面子”的教师似乎就被打上失败者的记号任由他自己消化调整。

三、班主任应对“面子战”的有效策略

(一)归因法:千人千面,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是介意自己面子的,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每个人介意的面子“内涵”却各不同,因此班主任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处理问题,而是应找出学生的介意点以及原因。心理学常用的归因法很适合班主任拿来认知复杂的学生“面子”,它呈现这样的分析思维:非预期结果→不平衡状态(情绪与认知相冲突)→归因→应对方式→成长发展。对周围人、事和环境的归因,尤其是敌意归因,可以辅助预测后续的行为问题。

如班里一男生谈恋爱一年后“被分手”,心有不甘,成绩极速下降。笔者找他谈时,他朝我吼“不用你多管闲事”。但他萎靡的状态让笔者无法坐视不理,笔者告诉他:“我知道你是一个能自己扛事儿的男孩,这次分手也是希望自己能扛得住,但是独立疗伤不代表就是拒绝所有帮助,你把内心的难过告诉我不代表你就没面子。”他的眼泪马上就出来了。笔者知道他心里的压力和难受也一同释放了,但意想不到的是,谈话快结束时,他告诉笔者:班里有个男生上交了一个手机,又留了一个。他说这手机是该男生托他前女友买的,让他很没面子,所以把这信息“卖”给笔者。对,他使用的就是“卖”这个字。这个时候,他不是为了给老师面子,而是想利用老师的权威为他弥补面子。笔者告诉他:老师不希望这场短暂的恋爱毁掉你原有健康的三觀和阳光的性格,恋爱不管成败,你都要让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让它值得记忆,否则,那段美好就被糟蹋了。谈话至此,他才打开话匣子讲述他和她的过往以及现在的心情……很多时候,学生对“面子”的执念,是由自身的认知偏差、自我中心思维和消极情绪所引起,班主任只有寻求根本原因,才能有准确的应对方式,才能在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增进师生感情。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学生喜欢的特色评价与激励措施
关于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感的运用研究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