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1-09-10 07:22王玉琴李荣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校现状

王玉琴 李荣

摘要: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快捷便利、主题明确、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在高校微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微课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从高校微课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主要从高校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出发,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为当前高校微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校;微课教学;应用;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041-02

在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升了教学效果。通过微课在高校的实践,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微课教学模式,对微课视频进行细化与分解,最大限度呈现不同的教学形式,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高校教学的模式来看,教学目标具有专业性,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融会贯通[1]。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中,需要结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课程,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满足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高校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

微课教学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试点日益丰富,并取得了很多实践成果,总结出不少经验。近些年来,各地高校组织多样性的微课比赛,比如浙江思政微课大赛、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重庆市第六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软件和硬件方面来看,高校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現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为教师开展微课教学提供了便利[2]。而对高校教师而言,微课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对教师在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上进行重点培训和指导[3]。与此同时,微课与其他教学方式实现了融合发展,比如微课与慕课的融合、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融合等[4],都推动了微课教学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平台、微课评审平台等的建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创作和分享微课的平台,实现了在线交流与互动,通过网上评价,搜集更多的信息,让微课作品更加完善。

二、高校微课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高校微课教学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尤其在教学选题、材料搜集、学生体验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丰富了教学空间,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但是从高校微课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后续微课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微课制作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微课制作对老师课件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尤其在视频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视频的录制、剪辑等,甚至还要加上字幕。由于有的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技术方面的指导,从而影响了微课制作水平。在利用多媒体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录制软件制作微课讲解视频,但是通常会出现清晰度不够,声音画面不同步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利用PPT讲解过程中,有的教师虽然制作的课件形式精美,但是内容简单,缺乏内涵,不能很好地创造教学氛围。在新的微课形式不断出现的前提下,有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教学效果。基于此,高校在推动微课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微课制作技术水平。

(二)没有真正突破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

从当前高校微课教学现状来看,高校教师通常采用混合式微课的方式,穿插视频、动画、图片等,有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让课程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微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从微课深度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完成微课申报和评比之后,缺乏后续的及时更新和投入,尤其在教学形式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微课为主,缺乏交互性,微课精品课程比较少,对微课使用的范围和方式存在不确定性,很难发挥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5]。

(三)微课作品形式单一

从微课认识上的角度来看,有的教师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是微课或者微课的具体形式,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微课作品质量不高。在微课的具体表现上,样式缺乏创新,没有对微课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与开发。部分微课作品通常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片段,主要采用录制视频的方式,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有效的系列课程,不利于进行持续教学。另外,在微课程作品开发上,创新性不足,尤其在微课设计素材和方式上,需要通过创建更多的微课平台予以支持。

三、高校微课教学应用的对策

微课在高校教学中体现了多方面的优势,有效提升了教学水平,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补充、延伸,不断开发优质微课资源,掌握微课教学技巧,提升自身备课与授课水平,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打造个人教学品牌,做好微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分享。

(一)加强微课与传统教育的融合

为了充分发挥微课的重要作用,需要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融入先进的网络技术。第一,不断应用网络技术,加强平台建设,建立本校微课资源数据库,然后以此为契机,组织学习观摩、教学评课、研讨反思、新方法推广等活动,不断扩大微课应用范围,真正让优质教学资源走上高校课堂。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微课教学的优势,总结内在的教学规律。第二,5G技术的推动使教学资源整理、搜集、积累、共享变得更加快捷与便利,有效推动高校教学质量可持续提升,高校需要真正把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资源结合起来,建立教、学、研、专业发展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创造更多优质的教学视频,从而推动高校微课教学新变革。第三,虽然微课在高校教学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资源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教师要根据以往课堂宽泛的特点,对现有的知识点、重难点内容进行汇总,全面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凝聚精华,通过课堂呈现和在线教学,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让微课教学更加精准,更加均衡。

(二)做好微课资源开发

高校微课教学实施需要开发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效果。第一,重点做好校本微课资源开发,打造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专业的内容,不断开发针对性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再次优化处理,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微课资源库,进一步开发专题化、系列化微课专题,保持开发的连续性,推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习体系[6]。第二,为了避免出现微课资源的碎片化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做好教学视频录制,通过知识点梳理,建立教学网络结构,统筹资源开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微课教学设计,提升素材课件质量,做好日常练习测试,教师要做好阶段性的反思,为以后微课教学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建立微课云,高校要引进当前数字化技术,整合现有微课资源,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进行同类专业和学科的学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区域性校园微课资源库;联合国内网络运营商,为内部用户提供微课资源分享,真正发挥微课云在推动微课教学的创新作用;加强与相关教辅资料出版企业合作,进一步开创移动课堂,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在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提升教师微课制作技术水平

为了从根本上做好微课教学,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制作软件,掌握制作技巧,提升自身微课制作水平。第一,做好微课录制工作,教师需要学习网上公开课等视频,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第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相关的文本、图片、数据、表格等制作成动画,再配上录音和文字,制作成动画微课教学视频,让教学更加生动与形象。第三,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录制软件,对优秀的教学视频进行录制,然后剪辑,保证视频的清晰度,也能制作出精品微课程。第四,教师还可以利用HTML5技术构建交互式微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便捷、高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高校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術,探索各种微课制作技术,结合以往教学存在的不足,做好微课资源开发,融合校本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各种微课教学比赛,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正玲,贾传鑫.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毛中特概论”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35-138.

[2]李新军.微时代高校思政课设计及运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12):95-98.

[3]金斯琴图雅.微课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55.

[4]赵静.解析高校微课“翻转课堂”钢琴教学模式[J].北方音乐,2020(20):200-202.

[5]贾尧天.微课在高校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汉字文化,2020(19):20-21.

[6]徐艳.高校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知识文库,2019(01):157.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微课教学高校现状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