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课堂 大大乐趣

2021-09-13 09:50李羚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李羚

【摘要】“数学魔术”是行之有效的新兴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并且注重数学知识的内核。本文研究了“数学魔术”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推进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合理使用“数学魔术”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魔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要在基本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魔术是一种绚烂多姿的教学方法,不仅迎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组学生的数学思维[1]。

一、环环相扣,在数学课堂上设置悬念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设置悬念,使课堂导入环节更加精彩。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上课前精心设计这一环节,借助教学辅助课件让学生明白整个课题设计的深意。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和保持,教师要设计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揭开数学知识的神秘面纱[2]。

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运用“读心术”教学9的倍数规律。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步骤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读心术的原理是什么?”“9的倍数究竟有怎样的秘密?”整个课堂学习时间为40分钟,其中,教学导入时间为3分钟,“读心术”魔术表演时间为10~12分钟,“读心术”的揭秘时间为20分钟左右,并且给学生留出2~5分钟的练习时间。

教师出示板书,板书上详尽绘制了9的倍数,然后用神秘的语气告诉学生:“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也是一名魔术师。”教师的“魔术师”身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魔术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PPT课件向学生表演“读心术”,要求学生在心中设想任意两位数,而后用两位数减去十位数上的数字,再减去个位上的数字,将结果记在心里或写在笔记本上。教师可以举例子,如两位数25先减去2再减去5,然后将得到的结果牢牢记在心中。

学生了解“读心术”的规则后都不太相信,但是计算完后,却不得不承认结果就是9的倍数。

最后,教师给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在魔术表演时发现百位数图表的秘密,讲解9的倍数知识,并且让学生自己尝试和总结9的倍数特征。最终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刚好是9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这一“秘密”[3]。

二、选择与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魔术”知识点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且基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呈现方式,进行魔术教学,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对数学更感兴趣了;数学原来还有这么好玩的一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顾此失彼,而是应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真正要学的内容上[4]。数学魔术课堂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学内容。

《数学魔术(84个神奇的数学小魔术)》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书,其中的数学小魔术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数学魔術,如算年龄的数学魔术,“魔术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年龄乘以67,然后告诉“魔术师”所得结果的后两位数字,“魔术师”就能马上推算出学生的年龄。也就是说,在魔术师不知道对方年龄的情况下,只需要将对方年龄乘以67,然后根据所得结果的后两位数字就能知道对方年龄。比如,学生的年龄是12岁,12×67=804,最后两位是0、4。魔术师能马上判断出对方是12岁。这个魔术的秘诀是,将这个人的年龄乘以67后,所得结果的后两位数乘以3,就能得到另外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后两位恰恰就是这个人的年龄。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这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有趣的数学规律。教师可以替换另外一个人的年龄,比如,假设一个人的年龄是39岁,39×67=2613,后两位是13,13×3=39,因此,这个人的年龄是39岁。

三、引导小学生共同探究魔术解密环节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数学魔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魔术解密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也就是说,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环节是魔术解密环节,每位学生都对“数学魔术”有好奇心,但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自主解密魔术。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密,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5]。

以扑克牌为道具进行魔术,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容易上手的数学魔术。比如,随便挑选12张牌,让对方记住一张牌但不能指出来。教师随机将牌分成三组,每组4张牌,按照顺序分成1、2、3,牌面逐次摆放,不组合或连续摆放,同样排面的数字不摆在一起。

教师作为魔术的表演者,指着第1组牌问学生:“有没有心中认定的牌,如果有,就请把它放在另外一组上,然后将剩下的一组牌放到最上面。”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把自己心目中认定的牌放在最上面一组了。这个魔术表演的小秘密就是:连续轮流3次,最后一次的第7张牌就是学生认定的那一张牌。

教师为了能够达成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目标,一开始不公布答案,只是快速进行多次演示让学生自己看到演示的结果,但是学生可能无法判断其背后所蕴藏的数学原理。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讨论、判断、探究数学魔术背后的秘密。当通过小组讨论最终得出答案的时候,学生就会非常有成就感,也愿意进一步学习数学,用数学原理解决类似问题。

同样地,学生在看到这个结果时,内心非常惊讶,虽然有的时候可能会有误差,也就是说第6张牌和第7张牌都有可能是自己内心认定的牌,但是教师可以揭示这个答案的秘密。只要通过三种连贯的完整方式进行选牌,就可以在分牌时大致认定学生选择的是哪一组牌。12张牌只是一个基本基数,学生也可以跟教师一起,将总牌数换成21张或23张进行二次尝试。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个魔术有漏洞,有时候选择的是第6张牌,有时候选择的是第7张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解密,这恰恰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奥妙的过程。

四、“数学魔术”助力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魔术”可以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这是很多小学生平常没有想象到的,教师可据此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是有秘密的,也是很奇妙的,数学课堂的魔术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也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加灵活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注重对知识的迁移,注重知识的多样化。“数学魔术”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数学魔术”教学要把握魔术的“外壳”和数学知识的内核,不能顾此失彼[6]。在多轮教学实验中,“数学魔术”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展开对数学学习的探讨和思索。

例如,教师拿出一个日历牌,在上面任选一个月份,任意框出一个4×4的数字框,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圈4个数,但是不要给魔术师看。学生先圈出一个数字,然后划去与它同行同列的其他数字,并在剩余的数字中任意再圈一个数字,划去与它同行同列的其他数字,用同样的方法重复三次,最后圈出4个数。教师虽然不知道圈起来的数字是哪4个,但是却能够知道这4个数字的总和。这个魔术被教师称为感应魔术,其原理主要是在同等变化的情况下,4个数的和其实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4个圈移动到框的4个角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行与列之间的差额,如相邻两列之间相差1等规律来计算总和。

综上所述,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源于“数学魔术”的奥秘,将“秘密”和“魔法”的奇妙作为数学学习的养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数学魔术”迁移到实际问题中作为解决策略,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奥秘,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袁怡.数学魔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方法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16):71-72.

刘婷.关于数学魔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學的思考[J].读写算,2021(13):205-206.

金洁.“数学魔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途径与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08):76-77.

杨志宇.巧用数学魔术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数学思考:数学魔术课“猜擦掉数字”教学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05):48-50.

陈洪杰.数学魔术,给学生不一样的数学世界[J].湖南教育(C版),2019(10):32-35.

黄灏,刘小莉,张川.实施数学魔术课程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5):239-240.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