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总在孤独中成长

2021-09-13 02:10肖慧敏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芦苇丛芦苇荡草房子

肖慧敏

《孤独之旅》是初中语文教材九上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它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

《孤独之旅》是原著的节选,作者在节选时,把这部分在芦荡放鸭的节选文字命名为“孤独之旅”,是有很深的意味的。这趟放鸭之旅,对于杜小康而言,确实是一趟孤独之旅,不仅如此,它还是一趟磨难之旅,更是一趟成长之旅。成长的结果是欢欣喜悦的,过程却是痛苦而又艰辛的,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选文中说“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杜小康的足迹,来一步步感受他是如何从孤独中艰难成长起来的。

第一步:“面对”

这一趟放鸭之旅,在一离开油麻地之始,就让父子俩尝到了百般滋味,既有对故土的眷恋、前行路上的寂寞,也对前方的一点期待、茫然和恐惧……

父子俩登上芦苇滩安了家。可是深深的孤独感有增无减。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呢?“他们能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人是社会化的群居动物,有与他人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需求。而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来到浩渺的芦苇荡,孤零零地身处其中,离开了社会和人群,本身就让人感到孤单了;父子间成了唯一可交流的对象,而每一天的生活的内容都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又能有多少话可说呢?所以兩人很快陷入了一种无人可见、无话可说的孤独之中,这是一种让人憋闷、压抑的失语状态。与此同时,还得承受上文所说的家道中落而致失学的苦痛、对大自然的敬畏、遗世独居的无所依托、对未来的迷茫不安……承担这一切,对一个成人来说尚且痛苦、残酷,更遑论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了。

杜小康说了两次,“我要回家!”这是退缩、回避。而这种孤独,根本避无可避,除了面对,别无选择。到后来,杜小康也明白了这一点,平静了下来。

第二步:“消解”

怎样才能更好地面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孤独呢?杜小康父子创造了很多办法。《草房子》中用了很长的一段话列举。编者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在选入课本时将其整段删除了。现先将其整段文字补录如下:

“他们还各自创造和共同创造了许多消解孤独的办法:父子俩一起出发走进芦苇丛里,看谁捡的雁蛋多;他们用芦苇扎成把,然后堆成高高的芦苇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几个散落在芦苇丛里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芦苇编了几十只小笼子,又捉了几十只只有这里的芦苇丛里才有的那种身材优美的纺纱娘放入笼中,使寂静的夜晚,能听到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叫……”(注:此段话原著在“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的前面)

这段话实在太重要了!这是杜小康从孤独中成长的关键一步。这样,就能让少年杜小康深切地体会到:大自然是神秘的,它既能营造无边无际的孤独,也有温情脉脉、宁静美好的一面,能给人带去无比的欢乐,抚慰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而人的内心是可调适的,孤独是可消解的,杜小康学会了将身心投入大自然,让大自然洗涤、消解内心的孤独与忧伤,从大自然中汲取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养料。杜小康的内心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强大、充实起来了。

第三步:“接受”

考验来得猝不及防。鸭子日渐肥硕,一场暴风雨却险些毁灭这一切。

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叹赏的,特别是妙在这两次“孤独行动”:当父亲被打击得还没缓过劲来之时,杜小康没有退缩没有犹豫,“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鸭子仓皇逃窜,他紧追不舍,顾不上被芦苇叶子割伤的脸和脚钻心的疼痛,全心全意地追赶着他们,直到追回,“一个人去扶已倒下的鸭栏”;当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时,顾不上伤痛和寒冷,拒绝了父亲让他回棚休息的提议,说了一句“还是分头去找吧”,就又一头扎进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  独自找寻。功夫不负有心人,鸭子还真被他找回来了,然而他也在这迷宫一样的芦苇荡中迷了路。 天黑下来了,与父亲也联系不上,窝棚也找不到路回去,已经受了几个月的芦苇荡生活历练的杜小康没有惊慌害怕,索性踩倒芦苇,就地躺了下来。

躺下来的杜小康哭了,“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实则这是为这几个月来的艰辛漫长的生活历练而感慨、为鸭子和梦想失而复得的喜悦而哭;同时,不再因想起母亲和小伙伴而哭,因为他已变得独立而勇敢。这“哭”与“不哭”,昭示的是杜小康的真正长大。

芦苇在文中的意象的变化也是耐人寻味的。从芦苇如绿潮般让杜小康害怕、芦苇割伤身体,到踩倒它躺下、在嘴里咀嚼芦苇根的甜美……它其实是代表大自然在教益着杜小康:所有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经受孤独、苦难的磨练,这是无从拒绝的,学会面对、消解、接受,那它就可以变得柔软而美丽,成为促人成长的催化剂。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苏北乡间,作者创作它至今也有将近二十年,可是它给人的感动仍亲切而新鲜,杜小康的成长经历仍让人产生深切共鸣。因为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少时无孤独,谁人不在当中摸索前行呢?虽然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成长心路却是相似的,每个少年都是从这样的孤独中成长起来的……

猜你喜欢
芦苇丛芦苇荡草房子
芦苇荡
鹤鸣
南方的河流(外一首)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叶建明的诗
下雨的时候,你可曾见到刚刚打伞过去的菩萨
芦苇荡里藏头“牛”
打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