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浅析

2021-09-13 02:10祝慧敏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阿长连续性中考

祝慧敏

2000年,“非连续性文本”概念首次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引入,随即引发国内学者的关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分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于是,“非连续性文本”就成为国内阅读教学与考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考语文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是近年来命题者青睐的题型。“非连续性文本”是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表格、图片、文字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题型因其独特的实用性和图文组合的新颖性,已经逐渐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类考题,许多考生往往受到干扰信息的影响,不能很好把握各则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失分较多。事实上,当前一线教学仍然多关注连续性文本,忽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因而导致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结果不佳。以下基于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日常教学,浅谈几点看法。

首先,迁移课内连续性文本教学,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并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通过分析近五年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中考真题,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高级阅读能力。以设置情境任务的命题方式反映出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过程的关注。老师应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增加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思维发展。事实上,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转换和迁移,以帮助学生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

具体来说,一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将课内的连续性文本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深层理解。以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老师设计“人物名片”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己制作“阿长”的身份证、名片等,鼓励学生绘制阿长的课文插图,并选取课文中的句子为阿长配台词,将课文与图片有机结合,进而帮助学生对阿长的性格进行探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积极性。

将连续性文本向非连续性文本转换,实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真正的对话,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思维水平。

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将课内的连续性文本进行整合,组成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例如,在《诗经》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与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子衿》进行整合。通过设计“《诗经》——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材料,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品味鉴赏相关诗词。通过多则连续性文本的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

其次,以“课本”为“本”,丰富阅读材料的种类,由“同类化”阅读转变为“多样化”阅读。从近几年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中考真题来看,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涵盖的主题内容十分丰富,不同形式的混合文本比同一形式的单一文本更加常见。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阅读材料的种类,拓展学生日常阅读等级 。而语文课本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材料种类的宝贵资源。

一方面,利用好课文的插图,提高学生多样化的阅读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从插图中获取信息,借助插图理解课文。例如,《木兰诗》中木兰一身戎装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读出木兰的英勇善战,英姿飒爽;《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叶圣陶先生描画标点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第二,重视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综合性学习”是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也为学生阅读多样化的材料提供了机遇。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结合课本的提示信息,需要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浏览资料图片,找出同学间的差异,汇总阅读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综合性学习评价表。多角度地满足了学生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文本类型的阅读。

归根结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应该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猜你喜欢
阿长连续性中考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阿长与沙县小吃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阿长买《山海经》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阿长买《山海经》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