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2021-09-13 02:08何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史料实证智慧课堂

何玉

【内容摘要】史料实证是学习、理解历史的难点,对于初中学生尤为明显。如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实现史料实证教学中教、学、评的有效互动与深度融合,是耕耘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不断探索的问题。移动终端和UMU互动平台等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特殊而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图从智慧课堂的视野下,探讨移动终端如何助力实现史料实证教学中的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智慧课堂 史料实证 教学评一体化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史料实证教学一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特别是近年来,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更为突出和重要的地位。纵观广东省历年中考,与史料相关的题型占比越来越大,材料题也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为了提高初中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中山市历史教研室还推出了初中生命题大赛,可见,无论是教育方针的指导层面,还是应试教育的功能性需求,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史料实证教学都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如何充分利用好史料实证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辨析材料、诠释材料,怎样判断学生是否吃透材料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少必要的关注。笔者在个人的教学经历及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课堂中的史料选择是存在片面性的,或者材料选择过多过难,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史料实证教学服务于教师的“教”,但并不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而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探究,落脚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教学的“评”都围绕学生是否学会、理解为参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风向标,无论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角度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与转变。

为了实现史料实证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教学,基于智慧课堂视域下的“线上+线下”教学联动,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途径。特别是UMU互动平台、平板电脑、希沃一体机等智慧终端的混合教学,能实时推送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讨论、拍照上传、分组活动等丰富功能能让每位学生充分参与史料研读,通过大数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目标的达成。

二、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包含三个要素,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三个要素通过科学的方法融合为一个整体,合力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方式和教学模式。可见, “教”其实是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的探究学习,通过自助与互助的形式达成学习目标。“教”与“学”是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判断教学是否成功的有效标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获取史料的途径有限,大部分时候都是教师提供史料,课堂上展示材料并分析讨论。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等设备则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获取史料、探究史料的可能性。

在智慧课堂视域下,基于史料实证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可以分步进行:(1)课前阶段:掌握学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师通过UMU互动平台推送相关的视频、史料、文章等,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视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前搜集整理资料,并记录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UMU互动平台提交,同学们还可以相互查看各自的资料和问题,开展预先讨论和思考。(2)课中阶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史料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平板电脑的分组活动、讨论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参与史料研读及分析讨论。通过UMU的拍照上传等功能,实时收集并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实现教学目标。(3)课后阶段:实战演练,检验教学效果。通过拓展活动、中考题型实战演练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三、智慧课堂视域下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是教、学、评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智慧终端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搭建平台,实现师生之间更高效的互动。

1.课前阶段:掌握学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围绕课本内容提出各种千奇百怪、角度刁钻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往往在教学中被忽略。一是有些问题脱离教学大纲,二是用传统方法搜集整理这些问题费时费力。但这些问题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点,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体现。利用好这些问题,对于分析学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UMU互动平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十分便捷的途径。

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UMU推送了唐太宗、武则天、李隆基等人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便于学生全方位了解历史人物。然而通过浏览同学们的留言,发现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比如,比较多的女生留言“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很了不起”“很威风”“對当时贡献巨大”,言语中透露出对武则天的推崇。然而个别男同学指出武则天死后立下无字碑,说明后人对她争议颇大,不值得肯定。对于唐玄宗,同学们的认识差距更甚,比如有同学认为“唐玄宗是一位贤君”,还有同学称唐玄宗是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从这些留言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判褒贬不一,究其原因,一是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够全面,二是没有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将新课导入进行了这样的设定,分别展示不同人物、文章对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观点,并将以上同学的观点截图、投影,由此设问:该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并给出理由。同时在完善教学目标时,确定了学会结合史实评价历史人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2.课中阶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史料开展探究学习

基于课前学生已经提出了各种问题,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疑点、难点展开问题探究,通过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落实基础,同时还能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平板电脑可以对所有同学进行分组,同学们结成学习小组,利用教师在UMU推送的各种史料以及同学们课前搜集并发布在UMU的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还可以利用平板、UMU的讨论、拍照上传等功能,发布各自小组学习后形成的学习成果。教师利用UMU的数据分析统计功能、希沃一体机的投影功能等,实时展现同学们的发言与观点,并以此继续展开讨论学习,合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仍然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为例,本课的教学就围绕问题探究展开教学活动,结合新课导入时设置的问题,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平板电脑接收学习资料,依靠平板资料、课本内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分别作出评价,并根据所有资料归纳评价的理由。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教学评一体化”以学生的“学”作为落脚点的要求。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进行了自主归纳,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同学们学会结合史实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基础好、学习习惯优的同学,在归纳学习、评价分析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归纳不全面、评价有偏颇的情况。

因此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的随机点名、抢答等功能,由个别学生单独对其他组的观点给出评价,既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又能为基礎薄弱的同学做出示范,以此完善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认识。其中教师可以适当对此加以点拨,并由此引申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课后阶段:实战演练,检验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课中阶段讨论发言、拍照上传等过程中其实就有所体现,教师也能够通过UMU平台的数据统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答题,特别是对史料相关的题型做出解答,教师可以在课堂最后进行拓展活动,或者结合中考题型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如果课堂时间有限,还可以通过UMU平台推送课后习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同样可以在UMU平台进行统计。

结语

基于史料实证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随着UMU互动平台和希沃一体机等教学设备的安装与普及,教学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在线上,教师随时利用学习平台推送、呈现学习资源,供历史教学所用;在线下,教师可以把学习资源分享给学生,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紧紧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学生在自主、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辨析史料、分析史料,提高了史料研读能力和历史思辨能力。

然而,基于史料实证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功底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且专业的知识背景,还要筛选辨别史料,这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给教师更大的鞭策和更高的要求。教学相长,意义就在于此了。

【参考文献】

[1]刘芳芳.“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0).

[2]周慧敏.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提高教学有效性探究——作为实践话语的“学情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2).

[3]何引芬.史料实证:反思性、批判性的方法与思维——以“如何评价李鸿章”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12).

【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专项课题“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9JX0614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山市石岐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史料实证智慧课堂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