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021-09-19 05:33江小鹏
开发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纺织业价值链企业

江小鹏,徐 政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经济学院,北京 100082)

提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保证制造业比重稳定,实现制造强国。纺织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基于目前中国纺织业面临的国内成本上升、国外需求疲软以及政府疲于与欧美国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博弈的大环境下,首先运用全球价值链、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纺织业拥有的要素和需求条件,并通过“微笑曲线”明确当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价值链中所处地位及升级策略。其次,在结合大量相关数据和贸易指数(如TC、RCA等)进行数理分析的前提下,与相邻东南亚国家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得出我国仍维持着轻纺业进出口大国的结论,按照我国经济新常态提质增效的方针,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要素使用效率、树立民族品牌的政府和企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纺织业的出口创汇对我国这个航空母舰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国,纺织服装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由纺织贸易产生的巨额贸易顺差,也是我国增创外汇、积累资金和资本周转的重要渠道。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丰裕的原材料都曾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有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而且纺织业还为我国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有着良好的就业效应。

因此,保持轻纺业的繁荣稳定,促进其转型升级,对维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平稳化、提供充分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全世界经济疲软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逐渐减弱,再加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加大,我国纺织业可能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导致国民经济贫困化增长。所以在新常态下,要积极促进纺织业产业优化升级,树立我国服装品牌,转移低附加值的边际产业,由模仿学习发达国家品牌逐步向建立知名民族品牌的全球价值链高端转变,这种转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为了解决经济增速与发展质量不协调的问题,纺织业须从调整内外循环的关系入手,以内循环为主,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从供求两端为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创造条件[1]。只有深入分析探讨我国轻纺业身处的严峻国内外环境,研究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与贸易大国出口竞争力的动态对比,才能策划并提出轻纺业要素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对策建议。我们要在避免增长陷阱和贫困化陷阱的前提下,促进纺织服装业健康发展,以纺织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梦增添新动力。

一、我国纺织业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影响因素

纺织业曾在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支撑着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东亚奇迹”,尤其是在毗邻港澳的珠三角地区,利用“三来一补”使我国在外汇储备稀缺、基础设施建设匮乏的情况下发挥自己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既促进了我国轻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简而言之,纺织业是我国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东南沿海口岸城市为窗口对我国出口创汇、就业问题的解决和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但2008年以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红利趋于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纺织服装业步履维艰[3]。

(一)非关税壁垒灵活多变,贸易不确定性加大

非关税壁垒主要指各国基于贸易保护主义实施关税以外的政策措施来限制进出口。因WTO允许成员设置正当的非关税壁垒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比关税能更灵活、更有力地打击竞争对手,也更容易达到限制进口和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高标准的协议要求经常会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应对,给本国出口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非关税壁垒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传统意义上的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配额、许可证、外汇管制以及自愿出口配额。20世纪90年代后,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并逐渐盛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指各国当局为保障动植物、居民生命健康安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进口产品质量而设置的技术标准、法规和评定程序。现行规范主要有《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类似,但侧重于保护动植物、居民生命健康安全而对进口的公共产品实施必要的卫生检验,现行规范主要有《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SPS)。

我国纺织服装品的出口就正遭受着兼具隐蔽性和极强杀伤力的TBT和SPS的冲击。比如欧盟对纺织品的技术要求十分严苛,先后颁布了限制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数项新规定。例如,欧盟规定每平方厘米纺织品若含镍超过0.5 毫克便禁止进口。我国轻纺出口企业在这些政策的夹逼下正面临着空前的成本飙升压力和单证不符带来的收汇风险。非关税壁垒的不断叠加对我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人为设置了许多障碍与堵点。

(二)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贸易环境恶化

倾销是指国内厂商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对国外市场出口商品和劳务。倾销的结果是打开并逐步垄断市场,从而对进口方的国内产业形成打击态势或损害威胁。因此,WTO允许被倾销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也就是说成员方可以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过激增长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为保障国内产业不受损害,使用“双反”和保障措施等手段。对出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应该满足以下要件:一是出口方出口商品的价格要低于国内价格;二是这种低价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三是二者有因果关系,即进口方国内产业的损害是由于倾销造成的。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出口方企业可给予价格承诺以中止调查,一旦反倾销被认定成立,进口方便可以采取保障措施以及征收反倾销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一直依靠劳动力成本和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取胜,这也使我国出口遭遇了更多的贸易摩擦、壁垒和反倾销调查。随着比较优势的逆转和贸易制裁的常态化,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一定阻碍,部分细分领域甚至经历着严峻的行业衰退[4]。可以看出,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公告对行业和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若企业能够实现事前的防范性战略转型,且政府的帮扶和适当介入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小贸易救济调查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出现了经济新常态。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是金融创新过度,消费需求不足,经济萎靡不振。于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保护性措施来维护本国产品竞争力。这些贸易保障措施与我国贸易收支双顺差针锋相对,导致我国贸易摩擦不断。中国入世以来已连续10余年成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数量和同期占比的第一。在严峻的贸易争端态势下,我国出口企业深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重创,国际竞争力急剧下滑。

在这些行业里,纺织业可以说是深受反倾销调查等保障性措施的荼毒。纺织品出口企业被迫大幅增加被调查产品的售价来减少可能被裁定的倾销幅度。然而,产品价格的提高必然会导致这些出口企业丧失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削减已经十分微薄的利润空间。因中国被西方世界认定为非市场经济体,发达国家在认定我国倾销幅度时往往选择某一替代国(市场经济体)该商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格,这极易高估倾销幅度因而使得倾销判定成立。因此,美欧、印度等经济体争先恐后地对我国轻纺产品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三)需求疲软和成本压力叠加,贸易前景不明确

一方面,纺织业面临全球需求疲软,出口动力不足。我国贸易伙伴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而时至今日,全球还没完全走出经济停滞、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自欧债危机后,欧元区经济增长一直乏力,像法、德这样的欧洲核心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再加上欧洲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和过高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使欧洲央行降息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一直不明显,而近期希腊还债日的逼近又恐使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生变,欧洲经济大规模复苏还遥遥无期。签订广场协议后的日本长期处于极低利率和低迷的经济增长中,而“安倍经济学”虽然使日本经济有所抬头,但能否长期维持也是一个未知数。愈演愈烈的乌克兰危机使得俄乌冲突扩大为各个大国间的利益博弈,美欧大规模的经济制裁以及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使得俄罗斯大量资本外逃,经济下滑,卢布贬值。美国在3轮QE之后似乎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美元币值也显得非常强硬,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美国又开始滑向经济疲软的困境。美国一直对中国的纺织品进行大量的反倾销调查,想要再扩大销路也比较困难。总的来说,目前全球总的消费需求都比较疲软,而我国纺织品的目标市场也都为复兴经济自顾不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公司的销售前景笼罩着层层阴影。之前靠薄利多销、物美价廉而畅销世界的老路子渐渐穷途末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繁荣,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也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这对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业冲击极大。我国纺织业由于过多依赖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渗透定价法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现在很容易受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冲击并被取代。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制造业作为我国的出口主导行业,其工资也在不断上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这种低附加值、薄利多销的传统纺织业出口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准确地把握我国纺织业的生存环境和贸易形势很有必要,单纯地依赖加工、制衣的低端价值链角色和分工地位亟须得到转变。

二、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探讨我国纺织业的产业结构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构成

全球价值链理论(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中,一产业间的网状组织为实现某种产品价值而连接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的价值利润分配过程[6]。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治理模式和产业升级三个方面。

首先是动力机制。在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中,格里芬等人依驱动机制的不同把全球商品链分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类型。纺织业更类似于购买者驱动型的GVC,拥有高度的品牌认知和发达的营销渠道的跨国公司经常凭借其全球影响力构筑内部商品流通网,加速纺织品的迭代和品牌价值创造体系的重组。其次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它决定了具体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与安排。通过不同价值环节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安排和制度安排实现价值链内不同价值环节经济主体间经济活动的非市场化协调。学者们一般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5种:等级型、关系型、市场型、依附型和模块型。最后是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不同行业拥有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和升级路线。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分为四个层级: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以及部门升级(链升级)。常见的功能升级路径为:从基本加工到“贴牌生产”(OEM)到“自主设计制造”(ODM)再到“自有品牌制造”(OBM)。了解纺织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升级路线对我国纺织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我国纺织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纺织业价值链的分工特征及现状分析

根据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全球价值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价值链的上游主要是产品的设计及研发环节,中游是产品的加工及制造环节,下游是产品的营销环节。这便是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见图1)。“微笑曲线”主要用以解释知识产权、品牌、服务等要素对企业产品价值的提升,实质是附加价值曲线。它的左端是产品开发,右端是营销和售后,中间是组装、装配。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处于中间环节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装配,是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居于两端的研发和营销附加值高。服装业价值链的分工特征是与其相同的,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占据着整个价值链上大部分的利润,而中游的加工环节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能分到蝇头之利,企业应根据自身资源和对环境变化的判断,采取不同的升级路径[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且总额巨大,但中国纺织业出口贸易增加值来源主要是规模增长和纺织业后向国际关联加强,因此,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提升我国纺织业全球价值链的顺位仍然很重要[8]。

图1 微笑曲线

在当今世界的服装时尚界中,垄断着全球价值链上游的寡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世界时尚著名品牌,在国际时装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引领着世界时尚的潮流。第二类是国际驰名时尚品牌,但他们是模仿出来的时尚,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借鉴第一类企业并结合已有的时尚基础来实现时尚服装的设计及研发。这些跨国服装品牌巨头在引领潮流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行业治理。一般来说,不同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积极影响,而企业自身资源禀赋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不同的创新阶段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9]。在履行社会责任期间,国际巨头的服装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三类是小众品牌,他们不紧跟时尚的潮流,根据自身品牌的理念来设计服装,同样独具特色。

服装产品的设计环节是整个服装产业的源头,只有通过设计师设计出了图纸和样式,生产企业才能加工,销售企业才能策划市场的营销。服装产品的设计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不仅仅是因为其源头的动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利润的分配来决定的。服装设计师的产品设计既要有独创性,又要得到市场认可,所以服装设计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环节。服装产品的设计环节利润也是十分丰厚的,据统计,设计环节的利润占到整个价值链利润的40%左右。

全球价值链中另一个高附加值的子行业则是位居下游、面向消费大众的产品策划营销部门。因而,良好的营销策划对于一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强弱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当今服装品牌的营销策略来说,由于每个企业的定位、模板市场及所处环境等的不同,每个企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身实际运用东道国思维制定4Ps营销策略。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消费群体的定位以及自身的发展阶段等的差异,要求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策略。

但是,光有一套高效的营销策略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优秀品牌还必须随时捕捉时尚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使品牌产品能够紧跟潮流。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无一不是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工工艺的升级以及每一个季度的时尚流行趋势与流行元素有机结合并成功运用。在这个服装产业一日千里的大环境下,不管是多么被推崇的服装品牌都不能故步自封,必然要与全球的信息接轨,时刻保持居安思危,才能在这个飞快发展的时代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即使一件样式普通成本低廉的衣服,通过精心策划包装都可能成为众人追捧的潮流单品,以至于它的价格是其成本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那么其中间产生的利润当然都归于零售商所有。所以服装产品的市场策划及营销环节的高利润是不置可否的。

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一般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间地带,由于进出口壁垒较低、竞争激烈,因此利润空间较小。类似地,服装产品的制造及加工一般位于价值链的中游,也就是“微笑曲线”的底部。这个环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更加偏向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的策划营销的发展,使其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环节的优势日渐突显,同时一些在劳动密集型的环节优势弱化。为了节约成本,这些企业逐渐把服装产品生产部分外包给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低廉的国家或地区,而这种经济行为也正好契合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积极谋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想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批的纺织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出现。民间纺织服装厂主要从事“三来一补”的加工装配业务,尤其是在浙江、广东等地。一方面,这些民办服装厂都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相对简单的机器设备,建立长期、海量的订单生产来获取利润,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大多还处在低附加值的依单生产加工,利润空间狭小。另一方面,因为这些民间纺织企业大多资金匮乏,未建立起健全的公司制度和会计财务制度,又缺乏专门设计研发的时尚团队,它们生产的产品一般落后于世界潮流,也难以达到国际上SPS、TBT等协议的规定,缺乏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优势,但与亚洲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没有优势可言。因此,我国纺织业加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全球价值链顺位变成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三、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和机制分析

(一)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演化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创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一方面,我国的轻纺业出口额早已雄踞世界第一多年,而且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除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下滑,见图2)。另一方面,我国轻纺业出口的区域不断扩大,享有“世界工厂”美誉,除了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外,韩国、东盟、非洲、加拿大、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也逐渐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主要市场。这些足以证明,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图2 1996—2019年中国轻纺业进出口总额

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是分析纺织业贸易专业化程度和动态比较优势比较好的测度指标。贸易专业化指数主要是由净出口和净出口总额之比所构成,TSC指数一般位于-1~1。它对于分析我国纺织产业的指引政策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较为直接地展示。一般而言,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贸易方式盛行,纺织业的利好政策也较多,纺织业出超的份额也易逐渐增加,纺织业的贸易专业化水平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当TSC=1时,即完全出口专业化;当TSC=-1时,即完全进口专业化。为了进一步度量纺织业的贸易专业化水平,TSC可由下式进一步阐述:

一国A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计算结果大于0时,表明该产品的竞争力强;反之,当计算结果小于0时,则表明该产品竞争力弱。中国纺织服装业的TSC指数一直呈波动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0.84上升到2019年的0.90(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业的服装产品已具备了相对较高水平的贸易专业化水平,但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受阻和成本攀升的困境,2019年TSC指数相对以往有所倒退便是一定程度上的反映。

表1 1996—2019中国纺织品贸易专业化指数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进行商品的贸易安排时会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由此,运用RCA指标度量纺织品对于衡量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很有必要。

用水效率方面,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由2011年的17.0 m3下降到2013年的13.15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1年的11.61 m3下降到9.33 m3,在全国大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8%,城镇供水管网漏损(失)率为12.72%。

(1)

应用公式计算中国2017年到2019年的 RCAij指数发现,中国纺织服装业的RCAij指数始终在1.25左右且变动很小,这就表明中国的轻纺业出口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同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纺织服装的 RCAij指数在样本区间内均大于中国,实力不容小觑。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出口大国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而且始终保持巨额顺差。但我们还是要充分认清我国纺织业贸易的现状,在我国收入水平上升和福利改进的历史趋势下,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纺织业比较优势势必会继续减少。因此,加紧对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改造势在必行。一方面,我们要紧跟世界潮流,聚焦每一个时尚焦点,在模仿欧美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同时,打造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向研发、创新、营销等高端价值链进军。另一方面,可以将纺织业中比较低端的、高污染的纯加工、制造的企业向东南亚以及非洲转移。

图4中列出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2017—2019年的RCA指数对比,近3年的数据和指标与其相比波动不大,可以看出我国纺织业在维持较强竞争力的同时,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在迎头赶上,竞争态势严峻。

图4 中国及东南亚国家RCA指数比较

(二)我国纺织业的机制分析和转型选择

笔者基于钻石模型具体分析我国纺织业的困难瓶颈和路径选择。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他指出国家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就是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也就是一国的国内外大环境如何影响支柱产业的竞争地位。一国某特定产业具备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取决于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企业战略和竞争程度(见图5)。

图5 波特的“钻石模型”

第一,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独特的生产决定因素。生产因素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基础设施等,在这里须突出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非一般的要素禀赋。自然资源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纺织原料和资源,品种齐全,但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依存度仍较大。资本资源上纺织业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同时,纺织业明显缺乏专业素质人才,科研设计不够,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储备不足。

第二,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全球需求状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需求条件考察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各国需求状况的时间差、需求结构的规模差和需求偏好的国际传播。起步早的企业,可以利用经验曲线的效应建立起自己的先发优势。需求状况影响竞争优势的另一途径则是通过一国需求方式和偏好的国际传播。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互利友好的经贸关系,我国轻纺业拥有了广阔的国外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消费者与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正在趋同,这有利于促进纺织业转型升级和培育高端品牌。

第四,企业战略的制定和行业竞争程度的动态变化对我国纺织业的长远发展和价值链的分工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行业与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并不是静态效率,而是企业在行业形势、国家政策、供求状况等因素影响下动态抉择的能力。因此,纺织企业必须在善用自身条件、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才能获得持久的优势。纺织行业一般进入门槛较低,使得企业数量激增,但平均规模偏小,结构上呈现松散状态,并且由于管理经验不足,缺乏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造成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目前,国内真正将发展目标和本身竞争优势相结合的成功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领导者还不具备与世界同步的战略思维,主要反映在缺乏反应快速的信息系统、含金量高的品牌价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这使得企业活力不能完全迸发[12]。

第五,政府政策和行业趋势也是我国纺织业高质量发展路线设计时所需重点考量的因素。政府在增强国家竞争力中起着企业无法取代的作用,能为企业创造有利环境,国内外政策会对纺织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机遇则是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对纺织行业产生的动态影响,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对纺织业的未来走势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指向作用。从国际环境看,欧美等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纺织品进口实施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纺织品中的染料禁用和其他化学品清单陡然增加,生态要求与环保要求越发严苛[13],中美贸易摩擦越发严峻。当然,不断趋紧的外部环境也是我国纺织业逆风翻盘的重要机遇,纺织品出口企业应抓住窗口期进行绿色服装、清洁生产的认证,采用高新技术和高端工艺,树立起清洁绿色低碳的发展思想,构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以适应新时代下清洁环保的消费潮流和高质量发展的行业趋势,为我国碳减排乃至碳中和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关于我国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通过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要素优势形成了较大的国际市场占比和较强的竞争力。虽然我国仍然维持着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但不得不警惕贫困化增长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纺织业在发达国家高端时尚品牌和东南亚纺织业迅猛发展的夹逼下已呈现竞争力下滑的趋势。为了促进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整合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自主品牌,向高端全球价值链进发。

第一,完善升级产业链,构建新型产业集群。一个完善和成熟的产业链是需要上下游企业和政府在国内外大环境下长时间共同努力才能铸就的,中国作为世界级轻纺加工基地的优势是一些新兴纺织工业国在短时期内无法企及的。丰富的物产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我国纺织业发展奠定了先发优势,我们应继续采取措施保护棉花种植基地,改善原料生产环境,合理规划利用丰裕的自然禀赋,维持我国纺织业目前拥有的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为了维持并提升这一竞争力,中国轻纺业亟须通过整合、完善相关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强自身研发和营销能力。具体而言,尤其要增强上游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更新换代能力,通过层层传导带动中下游企业间竞争,加速整个产业的创新步伐。我们要加快建成本土优势产业集群,依托产业规模塑造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普拉特的毛纺织业集群,将自身特色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使集群内不同企业间形成良性、优质的共生系统,推行循环经济,使上下游企业资源优势互补。这种产业集群不仅能将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还能通过高效合作方式使产业链的每一环节达到高水平,使生产、物流、贸易、信息等渠道环环相扣、连接顺畅。

第二,政府要加强对服装产业人才的培养,着重加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开发。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正迅速改变着传统的投入产出结构,对进一步提升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世界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基本被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所垄断。我们要认清服装设计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制定相关的政策迎头赶上。一方面,高校应该组织大规模的交换生赴海外交流学习,与世界级的服装设计接轨,同时给有才华、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以奖学金来激励服装设计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要设立一些奖项,崇尚设计创新,奖励那些对中国服装设计有突出贡献的设计师。为了促进服装产业的创新和营造纺织业的时尚氛围,我国政府应创造优良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和培养专业化的设计型复合人才,以人为本,保护科研成果。海关应尽量放宽海外高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政策,积极引进世界高端品牌,使我国服装设计师在世界级名品的熏陶下加快引进、吸收、创新。企业也应打破传统的等级制管理,创建扁平化公司管理机制。只有拥有大批高专业素养的设计人才、研发人才和经营人才才会跨越式地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掀起新一轮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种智力和技术投入会通过后发效应使我国纺织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加强对民族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树立创新意识。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相关的法规条例也不是很健全,我国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大多缺乏创新的设计。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优秀的服装产品,要大量的资金和有执行力的研发团队来做支撑,在成熟后标准化阶段才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见面并经受市场检验。因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民族品牌意识的建立迫在眉睫,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组织相关领域法律专家,研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内设计人才的创作欲望,加速推进民族服装品牌的建立,进一步巩固我国出口纺织服装业的领先地位。同时,我国出口服装企业也应加强技术创新以促进功能升级,加强符合最新时尚潮流的服装设计研发和符合东道国习惯的营销,立足高端的全球价值链,增强企业创造力和综合实力。

第四,企业应基于自身实际制定升级策略。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贸易方式大致遵循OEA(组装)到OEM(贴牌生产)再到ODM(自主设计生产)最后到OBM(自主品牌生产)的升级顺序。但我国企业更应该根据自身所处发展阶段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升级路径。首先,大型出口服装企业需要不断对设计产品创新升级,不断更新生产设备,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赶超欧美竞争对手。同时,大型服装企业可构建产业集群,使中小企业围绕其周围,带动相关下游厂商发展。其次,中型企业应抓住时机走ODM向OBM的升级之路,在不断增强自身设计能力的同时,提高品牌的推广能力并完善品牌,制定策划营销战略,基于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最后,小型企业受自身规模小、资金匮乏的限制,应申请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应加强与大型企业的沟通联系以获得设计和营销方面的帮助,谋求从贴牌生产向自创品牌的转变升级。

猜你喜欢
纺织业价值链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中国纺织业对外投资版图
纺织业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