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的背后
——教师应对小班新生入园的理性思考

2021-10-13 13:16黄春娥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幼儿园
幼儿100 2021年28期
关键词:入园幼儿园家长

文/黄春娥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幼儿园

幼儿园充满欢声笑语,瞧!孩子们专注地探索奇妙的科学现象,和小伙伴兴致勃勃地商讨建构区的“大项目”;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起歌唱幸福的日子,一起舞出无忧的生活……

这是让新生爸爸妈妈和宝宝们羡慕和向往的幼儿园模样。但是,有些新生入园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的。欢喜,是因为有憧憬,有期待;愁,是因为孩子对于分离,难免焦虑,有的甚至要经过一个“大哭大闹”,令人纠结、煎熬的时段。老师们既要照顾哭闹不休的宝贝,又要安慰担忧、紧张的父母。因此,体力脑力都要经历考验,十分辛苦。

怎一个“哭”了得!孩子的“哭”仅仅是表面现象,家长与老师都要储备专业认知,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指向,才能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们更快适应,科学迈过“哭闹”坎儿。学会看懂孩子的“哭”,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一、充分认识:“哭”背后的丰富内涵

“哭”是家长和老师都最为头疼的第一个坎儿。“哭”的原因我们大家也明白是孩子不适应。新入园幼儿的这种哭闹现象,是一种恋母(亲人)情结。幼儿入园前,他们在家里自由自在,安全感十足。到了幼儿园,陌生感与约束感不断袭来,他们自然感到恐惧。然而,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只能用哭闹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拒绝入园的心愿。所以,走进孩子心中隐秘的一角,揭开孩子为何而“哭”的“密码”,就能让孩子接纳,甚至悦纳幼儿园。

1.“哭”不可怕,“不许哭”才可怕。

孩子的哭闹是缓解紧张情绪的重要途径,是孩子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是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我们一定要从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中,理解、共情,这样的做法会顺应孩子的自然反应,让孩子逐步建立安全感。让新生家长对这一点有所了解非常重要。“不要哭、不许哭”,这样冰冷的话语,是在恐吓孩子,甚至威胁孩子“再哭就不来接你了!”其实,“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很多家长的土办法,有时适得其反,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2.“哭”比“不会哭”好,从儿童角度思考、处理问题。

“如果你想妈妈了,你也可以哭一会儿。”

“你很伤心吗?如果你想哭就哭一会,我也可以抱抱你!哭好了,我们再想办法!”如果成人能够理解孩子“哭”的背后是什么,那么这个适应过程就简单多了。

作为在一线30年的工作者,我知道大哭的孩子甚至比抽泣或闷闷不乐、不敢表现情绪的宝宝,更容易适应集体的生活。有些孩子能力强,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地方,离开爸爸妈妈,他们又哭又闹,喊着:“我要回家,我要爸爸妈妈!”而有些孩子,却坐在旁边默默抽泣,不知道如何是好!孩子情绪需要疏导,需要有个缓冲,我们要给孩子一段适应期。

但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却用了相反的方法,阻止幼儿使用“哭”这一儿童最自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教育家洛克说过:“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年龄小的孩子语言表达还不顺畅,“哭”是其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我们作为专业教师,一定要会解码孩子的“哭”的语言。

把“不许哭”改为引导幼儿适宜地使用哭泣和表达自己的需要,缓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是我们真正应该给与孩子的帮助。

二、深度对话:“哭”背后的理性分析

“哭”不是孩子的错,是孩子自然的、情感外显的基本现象,也是表达自我需要的方式。许多成人因为哭闹烦心,用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入园适应期是一道坎儿,我们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与自我、家长、孩子深入对话,帮助缓解家长和孩子的紧张情绪,使过渡环节更加顺畅与轻松。

1.内在分析,关怀与耐心,建立信任。

“不哭啦!不怕啦!”没有安全感,是孩子离开父母时哭闹最重要的原因。对于陌生的环境和人,孩子自然会有自我防御的天然反应。拥抱、安抚是教师重要的方法,保持耐心,平和心情;摸摸头、拍拍背、拍拍小屁股,用动作传递老师的真诚都是重要的第一步。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坚持了十多年,8月份提前半个月入园,让中、大班老师一起帮忙照顾需要安慰和鼓励的孩子们,让他们减少焦虑和害怕。一个新生班起码六位老师齐上阵,孩子们得到了及时的安慰和照料。孩子的哭闹是求助,多一些人手,让孩子们得到回应,是很现实的方法,也得到了我们多年的认证。孩子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孩子建立对环境和老师的信任,才能让其放下担忧,投入到集体的生活学习中。老师和家长都要给予极大的耐心,支持鼓励他们。

2.珍藏孩子们的哭闹照片,让家长们感受成长的温馨。

娃娃一“哭”,特别是爷爷奶奶,感觉天都塌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呈现,把这个可怕的经历变得温馨一些。入园时,我们会组织家长会,播放照片视频,感受大孩子的快乐生活;也会特别播放一些孩子从哭闹撒泼到活泼能干的变化对比。看到哇哇大“哭”的模样反而让人忍俊不禁。我们会鼓励家长把孩子不适应的各种表现记录下来,我们也会把孩子的各种自然反应拍摄下来,这些都是珍贵的历程,很宝贵。到大班毕业的时候让他们看,到孩子20岁生日的时候当做礼物送给他们,一定很有意思。有了美好的期待,再看到孩子们哭闹的样子,家长们的心中会舒缓很多。他们会更加珍惜陪伴孩子的童年时光,为今后的协同教育打好基础。这个过程也将会令人回味。

这项工作做到位,家长对孩子的哭闹就能够有更正确的解读,家园共育配合起来就容易得多。晚上回家或过段时间看一看自己哭得稀里哗啦的图片、视频,孩子都会笑半天。虽然第二天继续哭,但是这一切似乎没有那么可怕了。

我们常常知道孩子来幼儿园会哭闹,却容易忽视除了哭闹,还有内在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和孩子多交流、多启发,谈论体会,体会与理解孩子。家长的共情,会让孩子情绪稳定许多。

3.变被动为主动,启发家长分析孩子哭闹的原因,打好预防针。

孩子们入园前的家长指导非常关键,所以启发家长自己分析至关重要。我们在家长会中,会用上一届孩子的视频和照片,让家长感受孩子哭闹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不必过于担忧。我们会让家长自己说说:“你认为孩子为什么会哭?你们有什么应对的措施?”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就会找到更多适宜自己孩子的好办法,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就会起到实效作用。

三、多措并举,顺利渡过心理“断乳期”

每年的开学初,刚入园的小班新生由于分离焦虑,哭闹期大致在两周左右。这让精心照料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心疼不已,老师们也是艰辛万分。因此,在科学认识哭闹之后,我们还是需要用充分的工作准备,缩短孩子的分离焦虑。我们的宝典有四步曲:

第一步:收集孩子资料,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发放电子调查表,了解家长的情况和期盼;也初步了解一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初步营造班级文化氛围,鼓舞士气。

第二步:家访,建立进一步的联系。老师得体的着装、真挚的沟通,都会充分展现教育技术和情怀,赢得家长的信赖。孩子在最熟悉的环境中,第一次认识老师,为接下来的情感建立打下重要的基础。

第三步:针对性召开家长会,引发对幼儿园的向往之情。

召开家长会,观看往届精彩片段,引发期待。家长科学、有效地做好家园配合,是重中之重。召开家长会时,我们会回放毕业班小朋友精彩的生活、学习视频和照片,让家长能够为孩子顺利过渡坚定信念,想好对策,坦然接受。

第四步:亲子试园是让孩子顺利过渡到独立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家长陪伴中,体验快乐的亲子游戏,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了解规范的生活要求,是接下来工作的重要基础。

· 我们要给孩子最好的第一印象。精心准备,让班级环境焕然一新,充满艺术色彩和童趣,让孩子产生喜爱与向往之情。

· 充分发挥亲子互动,让孩子感受温情,渐渐融入集体。同时,鼓励孩子到前面来介绍一下自己或者为大家做点小服务。

· 巧妙选择操作活动。选择简短有趣,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充分感受集体生活的美好。手工可选用趣味性强的自制玩具,充分突出“玩中学”,让幼儿体验快乐和自信。体育游戏简单又有运动感,让宝贝和爸爸妈妈挑战“小兔跳圈”“小乌龟爬爬”,在互相帮助协作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还可以带着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教室环境。活动让孩子对一日生活有了大概了解,感受幼儿园老师们对孩子的耐心,消除幼儿心理隔阂以及家长的后顾之忧。

“让天使快乐茁壮,让希望如花儿般绽放!”从家庭生活步入幼儿园生活,这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如果教师能解密孩子“哭”的密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就会用爱心、智慧帮助幼儿度过这段“心理断乳期”,让孩子快乐阳光地享受幼儿园生活。

猜你喜欢
入园幼儿园家长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