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2021-10-16 20:18韦焕壮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学结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韦焕壮

【摘 要】本文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等方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框架,论述以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为基础和以思维、审美、文化素养为拓展的中职语文教学实施,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语文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118-02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颁布和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得到大力推进。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探索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等職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对应课程目标,可形成以下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包括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可理解为日常的听、说、读、写、识五个方面的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可称之为基础目标。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的发展是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可称之为拓展目标。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对全册教材要有一个大局观,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要有所侧重,善于取舍,不必面面俱到,可按“一课一基础一拓展”的原则来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以现行的外研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为例,其教学内容由“现代诗文阅读”“古典诗文诵读”“实用语文操练”三个部分组成,在确保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再从思维、审美、文化三个方面中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拓展目标。其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的侧重点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要树立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言认知与积累教学目标的达成,重在语言的感知、领会和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与交流教学目标的达成,重在表达与交流。而思维、审美、文化方面教学目标的达成,则重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渗透、运用与拓展。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运用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以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为例。《地球,我们的家园》是外研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个教学模块(现代诗文阅读)中的第一课。该文通过写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抒发了对地球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珍惜和爱护地球的呼吁。文章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根据教材课文的特点分析,以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中的语言认知与积累为基础目标,以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中的发展思维能力为拓展目标,“一课一基础一拓展”的目标分别为:一是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理解文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二是分析地球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达成第一个素养目标的途径是:教师播放,学生观看《比喻》和《排比》微课视频——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理解比喻句和排比句的含义及作用——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互动协作的答案—— 教师点评,引导、纠错、激励。

达成第二个素养目标的过程是:先给学生观看《登陆月球》微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无法离开地球到别的星球上生活;观看《自然灾害》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惊叹自然灾害的恐怖,探究自然灾害频发的深层原因,然后对照课文,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和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结论,萌发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和爱护地球家园的情感。

(三)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

1.以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为基础的教学实施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文字的简称,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达成工具性的目的,其次是达成人文性的目的,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为基础,以思维、审美、文化素养为拓展的原则,反之,可用思维方法、审美理念、文化参与的形式和手段,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以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如语言的认知和积累,离不开“识”“读”“悟”“品”“记”“背”;语言的表达与交流,离不开“听”“说”“写”“看”。以《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为例,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在实现第一个语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播放《比喻》和《排比》微课视频,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看,进一步明确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格式,方便学生“识”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根据上下文“悟”出其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要求,基于学生,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个实施过程中自然运用到了思维方法,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与文章语句“比较”,进而“辨识”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通过微课视频提示,“类比”“分析”出文中比喻句和排比句的含义及作用。因此,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达成了教学目标。

2.以思维、审美、文化素养为拓展的教学实施

如前所述,思维、审美、文化素养是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的拓展,属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要使之与工具性相统一,就要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因素,并把它当作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去实现。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丰富多彩,才具有动人的生命力。

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目标不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方式和手段也不相同,但始终根植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之上,离开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就变成了无本之木,失去了凭借。以《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为例。教学的第二目标是让学生分析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是认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回答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这是思维素养中“发展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仅凭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是不够的,全文共3个自然段,不足350个字符,要让学生理清其因果关系,就有必要拓展教材內容。观看《登陆月球》和《自然灾害》微课视频,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看—想”的分析和推理,不难得出两个推理结论,推导一: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虽然人类可以到达别的星球,但人类却无法迁居,目前只有地球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地球才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推导二: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很小,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珍惜地球,由于人为的因素影响,地球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面临了各种危险,如果不采取措施来保护地球,我们将失去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判断和推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能力。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的目标定位,为教师指明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建构的方向。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发挥了教学主体作用,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在夯实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的基础上,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欧阳代娜,洪镇涛.语文(基础模块)上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注:本文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核心素养下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编号:ZGJY4226)研究成果。

(责编 李 言)

猜你喜欢
教学结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巧用情感教学,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结构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当前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