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取气”“从荣置气”针刺补泻观探析

2021-11-11 06:48赵倪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阴阳针刺阳气

赵倪娟,陆 翔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针刺补泻的“从卫取气”和“从荣置气”的理念,最早见于《难经·七十八难》,其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营卫之气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剽悍滑利者为卫,精华部分则为营。卫气分布于皮肤、腠理、分肉等表浅部位,营气主要分布于脉中。卫气能够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营气化生血液营养周身。营卫二气互根互用,相互协调。笔者拟从营卫理论入手,归纳针刺补泻从“卫”从“荣”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从卫取气”“从荣置气”针刺手法技术的核心要素。

1 《内经》的深浅补泻观

《内经》的营卫刺法偏向于泻。《灵枢·寿夭刚柔》云:“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出气”与“出血”相对,说明刺营与血有关,刺卫与气相关。《难经》所提及的“从卫取气”“从荣置气”是依据营气与卫气分布运行不同的特点而制定的补泻方法。卫气散布在浅表,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部,故“从卫取气”要浅刺,“从荣置气”要深刺。实际上,《内经》中已提出补宜浅刺,泻宜深刺,但未说明具体手法。《灵枢·终始》言:“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针刺深浅因病证而异,脉象坚实有力的实证,采用深刺的方法,不按针孔,使邪气外泄;脉象虚弱无力的虚证,采用浅刺的方法,出针后快速按针孔,使得精气不泻,邪气得出。与《难经》不同的是,《内经》并未明确地说明要依据营卫区分针刺深浅,而是将针刺深度分为浅、中、深3个层次,浅层刺是透过皮肤,中层刺是透过皮肤至肌肉,深层刺是到达分肉之间。有学者认为浅层指皮肉交界处候卫气,中层是肌肉层(相当于皮下组织层)候营气,深层(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肌肉层)候谷气。因此,《内经》中的深浅补泻可能与“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理论的提出联系甚密。

2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的内涵

2.1 卫为阳,营为阴,补泻旨在调节阴阳 卫气主动主升,营气主静主降,卫在脉外,营在脉内,故卫为阳,营为阴,如《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行》言:“清气在阴,浊气在阳, 清气在于脉内,为营为阴也;浊气在于脉外,为卫为阳也。”《灵枢·刺节真邪》论及“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此处的“阴阳”有双重含义,既指人体阴阳二气,又指阴阳经脉。唐代杨玄操在《难经集注》中对“从卫取气”“从荣置气”解释道:“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也;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也。阳为卫,阴为荣。”此说将营卫代表的深浅部位当作阴阳二气所行之处,心肺部属皮脉部较浅,肝肾部属筋骨部较深。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提到:“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其利用营卫的阴阳属性,将“从卫取气”“从荣置气”解释为调整营卫内外阴阳之气,将阳气由浅向深按之为补,将阴气由深出浅向外引之为泻,最终达到调节阴阳的目的。

2.2 营卫为气,补泻意在调气 针刺补泻的作用对象多以“气”言之。《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刺治病是依托调气而进行的,调气的过程便是针刺治病的全过程。调营卫之气是针刺补泻目的的直接体现。《难经·七十六难》言:“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阴气不足”“当先补其阴”,可见阴气在此可以理解为营气,自然阳气就理解为卫气,后文的“营卫通行”意指同时调和营卫二气也证明了这一点。《难经·七十二难》言:“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荣卫之流行,不是单纯地指营卫二气的传注方向,也包括深浅关系,如窦汉卿《流注指微赋》之“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升沉”包括浅深,营卫浅深关系是迎随顺逆的前提,即根据上下二气往来的顺逆行针。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曾言:“补则从卫取气……从其卫气,随之于后……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取其荣气,迎之于前。”可见,“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也可从疏调营卫二气来理解,即浅部取卫气顺其循行方向补之,深部取营气逆其循行方向泻之。

2.3 皮部取气,刺络出血,补泻功在调和气血 针刺补泻有调和气血的功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亦是经气外达散布的部位,能保卫机体,防御外邪。皮部是卫气存留的部位,浅刺法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卫气的作用,“从卫取气”可理解为在皮部浅刺取气。“营”在《内经》中有“血液运行的通道”的涵义,如《灵枢·经脉》之“人始生,先成精……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刺营者出血”就是刺血络。《灵枢·血络论》言:“黄帝曰:愿闻其奇邪不在经络者。岐伯曰:血络也。”“血络”指的就是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血络瘀滞要采取泻邪的方法,即“菀陈则除之”。《灵枢·寿夭刚柔》论及“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即“刺卫”作用于气,“刺营”作用于血,故“从卫取气”仅取气不出血,“从荣置气”既出气又出血。“从卫取气”能针刺皮部激发经气,补气调血,“从营置气”能祛瘀泻实,使经络气血通畅,最终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

2.4 营卫调和,补泻之效在得气 “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难经·七十八难》言:“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得气”是气至针下的征象,也是气调的状态。《灵枢·九针十二原》论及“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得气对针刺疗效十分关键,也是针刺补泻的目的所在。《灵枢·终始》云:“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有学者认为此处是指虚实病证时,通过补泻调气,谷气至于针下而气调的状态,由此可见补泻调气是使针刺得气的方法之一。《灵枢·终始》言:“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张湖德解释:阳气内入,阴气外出,阴阳融通而调和,元气充盛而内守,邪气不得深入,这就是得气。“从卫取气”“从荣置气”是调整营卫内外的阴阳之气,补法为阳气由浅向深内入,泻法为阴气由深出浅外出,故“从卫取气”“从荣置气”这一补泻法的目的也在得气,更是帮助得气的手段与方法。

3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补泻法手法核心要素

营卫补泻的作用特点可概括为三方面:一为部位分布的深和浅,二为传注方向的顺或逆,三为活动功能的盛与衰。“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相关针刺手法的核心技术要素主要分为层次、呼吸、营卫传注方向、手法轻重几个方面。

3.1 层次有分,操作有别 营卫的深浅关系决定了针刺手法有层次之分,也就是分部,主要有单层操作和双层操作两种方法。

3.1.1 单层操作方法 《难经·七十难》载有“初内之,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据此可知“从卫取气”要在浅部得气后将阳气向内按,“从荣置气”要在深部得气后将阴气往外部引伸,从而达到调和阴阳二气的作用。这与《难经·七十八难》所提出的“推而内之”与“动而伸之”的提插手法吻合。在提插补泻的操作中,浅层至深层为补,由深层至浅层为泻,浅深二层实为同一提插运动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并非指两层,实指单层。提插补泻还常结合开阖补泻,卫气主司腠理开阖,在补法时导阳气深入,防已入的阳气外泄,则“推闭其门”不令气逸,泻法时“摇大其孔,不闭其门”,使由内达外的阴邪得以疏泄。

3.1.2 双层操作方法 双层操作是指补在浅部,泻在深部。《灵枢·终始》所载的深浅补泻属此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难经·七十一难》指出:“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意为针刺卫阳部分,只宜浅刺,沿皮卧针,防止伤及深部营气。当针刺营阴时,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使浅层的卫气散开,然后针刺至一定深度。此外,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道:“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泻则从荣置其气,宜重深而刺。”李梴强调针刺当分两层,浅层轻浅为补,深层重深为泻。

3.2 欲调营卫,须假呼吸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指出:“故欲治经脉,需调荣卫,欲调荣卫,须假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荣卫的运行离不开呼吸的推送,杨继洲认为呼吸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与营阴卫阳属性互通。在补时,先采用扪、循等法,使经气舒缓,在呼气尽时进针至浅部,用弹、弩等针法使经气隆盛,而后捻转针体使经气散布,再于吸气时出针;在泻时,选穴后按压局部,使阳气散,取“刺荣无伤卫”之意,并在患者吸气尽时进针,得气后刺入深层即置气于营,于深层行提插泻法,最后随呼气时出针。呼吸是气血活动的契机,吸时气盛,呼时气虚,因此补须于呼时进针、吸时出针;泻须于吸时进针、呼时出针。

3.3 卫传营注,针刺有循 营卫传注方向影响着针刺手法。卫气的传注方向是白昼从目而出,行于手、足三阳经,从足走手;夜晚行于五脏,从足少阴而入于内。营气的主要传注方向即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脾、心、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肾、心、手心主(手厥阴) 、手少阳、三焦、胆、足少阳、足厥阴、肝、肺,上循喉咙至鼻孔。针刺可以根据营卫顺逆行针从而调和营卫之气,如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所言:“补则从卫取气……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荣置其气……取其营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在深浅的基础上配合针刺迎随进行补虚泻实,浅部顺卫气循行方向针刺为补,深部逆其营气循行方向针刺为泻。又如金代何若愚所提出的针刺深浅结合生成数分补泻的迎随补生泻成法。《流注指微论》言:“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逆顺浅深之分。”阳经的经浅、络深,阴经的经深、络浅,补法针刺0.1~0.5寸,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顺其卫气循行方向补之;泻法针刺0.6~1.0寸,即用六、七、八、九、十“成数”逆其营气循行方向泻之。

3.4 营卫补泻,轻重决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意指补法应当如同蚊虻叮咬一般轻,则泻法相对补法来说手法较重。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提到:“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泻则从荣置其气,宜重深而刺。”“从卫”当手法轻,“从荣”则手法较重。《灵枢·寿夭刚柔》言:“刺卫者出气,刺营者出血。”不出血、仅出气属于“刺卫”,刺出血属于“刺营”,“刺卫”与气有关,“刺营”与血有关,故“从卫取气”所补为气,“从荣置气”所泻为血,“取气”与“出血”的关键在于手法的轻重。如现代皮肤针刺法,其由《内经》中所提到的“半刺”“毛刺”等浅刺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言:“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素问·刺要论》言:“毛刺者,刺痹于皮肤也。”皮肤针在皮部叩刺可以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皮肤针依据叩刺的刺激强弱分补泻。弱刺激指用较轻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此时并不出血,强刺激用力较大,使得皮肤表面出血。轻叩不出血属于“从卫”,为补法,适用于虚证;重叩出血属于“从营”,为泻法,适用于实证。

4 结语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依荣卫深浅分针刺深浅的原则与《内经》中浅刺亦补、深刺亦泻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其内涵可以理解为调和营卫内外阴阳之气,调和营卫二气以调和气血及针刺得气。虽然针刺操作手法上历代医家论述各异,但技术要素不外乎层次,即操作部位、呼吸、营卫传注以及手法轻重。选择深浅部位操作在“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的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但针刺深浅尚不能量化,仍需探讨和思考。

猜你喜欢
阴阳针刺阳气
清明的雨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