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线上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2021-11-21 14:27涛,陆炎,2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身体技能

周 涛,陆 炎,2

(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2.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小学线上教学模式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然而,体育教学属于实践教学,身体活动是其基本特征,线上体育教学无法有效满足师生在同一时空下身体、技能、活动的互动。因此,如何确保线上体育教学的基本形态,做到与线下体育课程“同质等效”,更好地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完善人格”,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标准的视角去进一步审视,探究疫情中线上体育教学的不足,同时挖掘线上体育教学的可能,成为研究的必然,也是一种历史的回应。基于此,本文旨在为中小学线上体育教学实践的开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回溯与启示

近2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随着学校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弱化,必将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断层。因此,我国学校体育正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挽救,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诞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来说是“久旱逢甘霖”,它将被搁置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拉回了正轨,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说《标准》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基本内容,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一门课程。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一门学习时间跨度长、学科涉及范围广的课程,其渗透了教育学、心理学、保健学、生理学、社会学等重要学科,是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标准》将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方面,五位一体的概念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特点和身体、社会、心理三维的健康观。《标准》指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等性质,这也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加以适当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锻炼及其行为的养成,体育教师要融合德育教育,发挥体育教育中最主要的功能——育人,教会学生健康生活、保障生命,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最终目标。

《标准》中提出“要保证大多数的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的建议,是为了保障学生有效锻炼的时间。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重心会倾向于学生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这就导致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完成度很高,但对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来说,却远远不够,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5个领域目标完成度的实现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失衡。因此,需要寻求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调节体育课堂教学5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2 中小学线上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反思

从《标准》之下的体育教学反观如今的线上体育教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线上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受到了威胁,5个基本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受到了影响,偏向于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目标的教学课堂,变得无从下手,同时也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虽然一直以来颇有争议,但也被很多教育者所认可。体育理论知识也好、运动技能也罢,都不是被动习得的,而是生活态度、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线上体育教学就暴露了传统线下体育教学中的许多弊端,如学生每日完成体育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并拍好视频上传至QQ、微信、云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的交流群,但其完成的方式、方法对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身心健康的效果还有待商榷。

体育教师通过示范法向学生展示动作,学生通过模仿进行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这种教学方法在线下体育教学是非常合理的。但线上体育教学从一开始的认知阶段就显现了弊端,教师所示范的动作并不会以平时的三维立体图像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反而是比三维更抽象的二维模型,较难产生“刺激”效果,无法强化动作记忆。在疫情期间,线上体育教学的方式对传统线下体育教学来说无外乎是最合理的,但对于线上体育教学却略显“拙劣”。体育课因存在身体实践性,因此当前的线上体育教学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就其实质而言,只能称作为有一定体能训练的身体锻炼指导课。

《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和线上体育教学都呈现一个共同点——教学目标的倾向性。长久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以身体运动技术实践为取向,给线上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境。显然,传统的线下体育教学方法不适用于线上体育教学,因此为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探寻线上体育教学实践策略成为新的价值取向。

3 基于学科思维理性的中小学线上体育教学实践策略

3.1 促进教师主导意识的明确与强化

教师的主导意识在线上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培养的是新时代的学生,其教学观念、教学教法等也应符合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潮流。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多时候受体育教师的影响。如果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及时地发生转变,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因此,体育教师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地位。“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形成职业意识的阶段就是不断地在实践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教学的阶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对于这样一门育人、育体的“本钱”学科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例如,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也能时常看到体育教师上传略带自嘲的视频,如“泡好一杯茶,坐等主科教师来换课”等,“学”无贵贱之分,学科也不应有主次之分,因此应该避免因为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淡化而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这门学科逐渐边缘化。孔子说的“有教无类”是指所有人都能受到教育,而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这门学科来说就是“有学无类”,好的教育都应当被人们所接受。正是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浅薄才导致了在体育教学时,目标的完成度会出现很严重的倾向性。因此,进行“补偿性教学”也是大势所趋。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观念必须要从学生的“玩耍课”向学习运动技能、体育知识、育体、育人的课转变;教学方式也需要从“放养式教学”向“规范式教学”转变,要与时代相适应,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教师应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学评价不能单单从身体的运动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对于卫生保健知识、急救自救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掌握程度都应纳入体育教学评价的范围;同时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还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可以让生生评价、家长评价、体育教师评价,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应多以激励为主,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3.2 促进教学目标各维度之间的互补与平衡

体育教学目标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根基,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重心存在差异,导致体育教学目标完成度不同。体育教师有必要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进行补偿,并有目的、有意识地向着终身体育意识这一终极目标去培养。让学生的观念完成由“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层面转向“善其身无过于体育”的层面。因此,可以通过有效地补偿,弥补教学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度问题。

体育教学一直重运动技术实践,轻体育理论教学。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疫情期间体育教师可以开展以理论教学为主,以一定量的身体练习为辅的线上体育教学。面对线上体育教学的理论课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应根据体育实践课目标的完成度来安排。因此,本文主要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3个目标进行剖析。

首先,对身体健康目标而言,体育实践课确实能够完成一定的目标,但完成度远远不够。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过程并不是要一味地强化学生体育锻炼,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如何保障生命安全,管理好身体形态和身体姿态(习惯)的重要性,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地震,火灾,海啸等),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方法,疫情、疾病预防的知识等,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线上学习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运动风险防范的培训、建立线上教学运动风险监督机制、完善学生运动风险保障相关措施。其次,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层次来看,体育实践课中的身体锻炼都对这2个层次目标的完成度有着促进的作用,但是促进的范围广度较小,并不能完全对学生起到“健心”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从专业领域出发,从心理学、社会学的层次进行“补偿性教学”,教授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会学生们如何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如何调控情绪、如何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等。

3.3 促进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线上体育教学还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层次跨度大,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所处的阶段各不相同,体育教师需要区别对待。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线上体育教学时就需要因人而异,分层教学,使线上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不具有对立性,反而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两者相辅相成。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健康意识,教会学生自我健身的方法,即使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也能自觉锻炼;理论教学内容涉及身体保健、疾病预防、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快速、冷静、从容地面对以上问题。

4 结 语

线上体育教学延续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节奏,既增强了学生体质,又提高了学生免疫力,更为关键的是提供了审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契机。从系统观的视角看,线上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而又具有一定效果的教学形式,与线下体育教学形成互补。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身体技能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拼技能,享丰收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