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探究
——以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为例

2021-11-21 14:27钱立宏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8期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羽毛球体育教师

钱立宏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上海 200093)

羽毛球是一项入门易、进阶难的运动项目,没有千锤百炼的基本功练习是打不好羽毛球的。大学生除了在羽毛球手法和步法上进行大量练习外,在身体素质方面也需要全面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需要加深对羽毛球运动的理解。“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说明教师只起着引导作用。学业或技艺上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羽毛球课程需要大学生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除了上课要用心学习外,更需要在课余加以练习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羽毛球运动,增强自身体质。基于此,本文以羽毛球课程教学为例,探究“以学为中心”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1 “以学为中心”视域的诠释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提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要求,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学者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是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则是以学为中心,把教作为手段、学作为目的,给学生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权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会知识与教会学习上,以教会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是高校教育理念的灵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才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另外,还要重新认知和反思教师的真正角色,教师应是引导者,而非说教者。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 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的发展思路

2.1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919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体育课的教育价值是其他文化课无法取代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如果能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那我国思政教育也会更有成效。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具有强大生命力。因此,在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中,也要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2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很多大学生不只是缺学习的方法,更是缺少学习的欲望和斗志。人有需求、有动机,才有心思、有念想,才会采取行动。培养大学生羽毛球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把羽毛球运动生活化才是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最终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羽毛球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真实的运动员案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应将培养大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和爱好和体育锻炼习惯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掌握羽毛球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而且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将羽毛球运动生活化,使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后,也能通过羽毛球积极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

2.3 确立“以学为中心”的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能在课内外主动积极地进行羽毛球的学习,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羽毛球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且在羽毛球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带着“放大镜”去肯定大学生的优点,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巨大潜能。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如充满鼓励和欣赏,其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对大学生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身体上的“懒”,而是意识上的“懒”。很多大学生遇到问题,不能积极思考,而是等待体育教师来讲解。而有些体育教师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特别“细致”地讲解,过多地“包办”,不注重启发式教学,久而久之,助长了大学生的依赖性心理,扼杀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而“以学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能有效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羽毛球的自学自练方法的指导,提高大学生进行羽毛球自学自练的能力。“以学为中心”视域下高校羽毛球课程的体育教学,不光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有思想的教师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大学生。体育教师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应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启发引导。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是主演,体育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在羽毛球的学习中对各种问题发挥自主性和反思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成为学习的主人。

3 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的发展策略

3.1 培养大学生羽毛球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维持大学生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羽毛球课程为例,大学生如果对羽毛球运动感兴趣,其就会积极、愉快地去探究和练习。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羽毛球兴趣是实现“以学为中心”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前提。目前,在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多数体育教师常自己示范动作进行教学,体育教师的精彩示范尽管也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大学生常认为体育教师羽毛球技术好是应该的,对其触动不大;而身边同学的羽毛球技术高,更能激起其他大学生学好羽毛球的冲动。因此,体育教师也可以找其他班级羽毛球打得好的大学生或羽毛球校队的大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这样不仅能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羽毛球技术,还可以通过欣赏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视频等比赛来激发大学生的羽毛球兴趣。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平时可以通过减少基本技术练习,增加教学比赛和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来提高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团队性,推行组间学习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羽毛球课程为例,就是培养大学生能进行羽毛球的自学、自练,并能掌握更多的羽毛球知识、技术、技能及科学的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师可以把班级以2人或多人为单位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推行组间学习和互帮互练。几个小组再合成1个大组,体育教师应定期安排大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可发挥羽毛球社团、协会或俱乐部的传承作用,以老带新,延伸课堂教学效果。

3.3 借助线上教学的成功经验,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疫情初期我国各类学校本着“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要求,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体育课的教学也进行了线上教学,制作了大量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这既满足了选上羽毛球课的大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丰富相关知识的需要,也满足了部分未选上羽毛球课的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需要。信息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当代青少年“手机控”的现象较严重,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利用制作的羽毛球课件供大学生下载学习,让他们在课余也能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和练习羽毛球技术,掌握羽毛球理论知识和练习方法,达到科学锻炼,延伸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体育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4 结 语

“以学为中心”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高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应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以学为中心羽毛球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羽毛球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打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谈“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打羽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