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研究

2021-11-24 23:39沐卫萍马道珍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
关键词:留学生青春一带一路

柏 莹 沐卫萍 马道珍

(1.扬州科技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青春健康教育,即对10至24岁的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我国的相关教育与研究虽然起步晚于国外,但发展迅速,且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春健康教育体系。[1]高校的青春健康教育对象是正值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在“青春健康项目”[2]的推动下,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现已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在《留学中国计划》①、“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请进来”带动“送进来”,留学逆差不断缩小;据教育部2019年4月对2018年来华留学人员的统计,仅该年度就有近50万留学生在我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所高校学习②。面向各类外国留学人员的汉语二语、专业与技能、课程思政等教学与研究成为焦点,教育和管理者的视线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亦应投向在校留学生的青春健康教育。本文以就读于高职院校的“一带一路”国际学历生为考察对象,分析其青春期身心发育与我国大学生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对该特殊群体进行青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构建面向留学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春健康教育体系,将思政向度、地域文化和社会实践融入其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健康、顺利地渡过后青春期。

一、留学生实施青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的教育也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国内在校留学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国际学历生入读预科时年龄最小16岁,最大24岁,他们与中国的大学生一样处于后青春期,随青春期而来的生理、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需要得到正确引导和调适,这一阶段也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婚恋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青春健康教育不可或缺。

本课题组围绕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题,对扬州职业大学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老挝、印尼、柬埔寨、刚果、马尔代夫、孟加拉国等十多个国家的2017—2019三个年级二百多名国际学历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就读于该校的留学生渴望得到应有的青春期指导和帮助,包括生理心理卫生与自我保健、异性交往与恋爱等。笔者通过对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可知,无论是学生还是管理者均迫切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然而对预科及其后专业阶段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的调研结果表明,面向该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教学体系中缺少必要的、科学的、系统的相关内容教育。

虽然一些师范院校和医科大学率先关注到高校留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需求,并以讲座形式开展了相关教育,但比起日益增长的留学生人数,这种单一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校内国际生在青春健康方面的教育需求。加之目前留学生后青春期教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使青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为凸显。

二、实施留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外青年学生的青春期共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我国本专科高校就读预科、攻读专业获取学历,他们在各自国度高中毕业,少数人已获得本专科文凭,年龄在16—24岁之间,与中国的高校生存在着客观共性,如步入青春后期、思想变化、交友恋爱、价值观塑造等,每个环节产生的迷茫都需要安抚、疏解与引导。因此,同我国大学生一样,对其实施青春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但必须根据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差异性,选择正确、恰当的方式和途径。

(二)同向同行理论的教育理念

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在思政同向同行教育理论引领下,我国高校对留学生要实施趋同化管理和教学。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③规定,留学生的培养和要求与中国学生一致,均需符合其所在学校和专业的教育教学标准与规范;此外,还对来华留学生提出了熟悉和理解中国的要求,其中包括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

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以完成预科和学历必修课为核心的立体的教育体系,它实施的学历教育,以汉语二语、专业理论与实践、体育与艺术、职业素养等课程为载体,蕴含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元素,培养出毕业于我国高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际学历生,使其成为促进人类共同体发展、技术进步的职业者和文化交流的使者。

青春期健康教育内容包含青春期保健知识、性道德教育、两性与婚姻,以及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与教育,它们和留学生的汉语与文化、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课程思政、德育教育[3]均同向同行,共同对留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精神文明方面产生影响。

(三)协同发展的实践理念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一名高校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和保障,中外学子同理。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突变、交友的迷惑和失恋的烦恼,都会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产生较大干扰。因此,要在国际学历生人才培养体系中设立青春健康教育,给予身处青春后期的留学生必要的呵护、指引与教导,实施留学生的思想与规范管理、汉语言和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实践等协同发展、多方面教育管理,构成立体保障。青春期心理健康正向助力留学生的在校成长,它在留学生教育统一体中,同管理、教学互相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统一体的各方面形成协同效应[4],相辅相成,目的是使留学生遵纪守法,有着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提升汉语水平,扎实专业知识、能力,最后如期毕业。

三、中国特色的留学生青春教育体系构建

我国学者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青春健康教育体系,它包括性道德宣传、健康知识传授、倡导体育锻炼和审美能力培养四方面。[5]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学历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青春健康教育,既与我国高校生的教育有共性,亦有其独特之处,我们提出对高校留学生实施以德育为先,以美育为内核,融入思政向度、地域文化等要素的青春健康教育,涵盖健康知识、性道德等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其良好的公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婚姻观。

(一)内容选择

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主客观因素选择内容。我国高校留学生处于后青春时期,有别于青春朦胧期的中学生;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中国——核心内容是道德规范和公德意识,使其思想、行为与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合拍。

1.融入思政向度,德育为先,重点是道德教育

通过青春健康教育,培养留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道德观(性道德)和公德意识。核心内容包括社会公德、性健康、性道德内涵与规范(并向学生宣传与性相关的法律知识,诸如性犯罪及其具体处罚条例,保护他人隐私等)、异性关系的正确建立和两性的交往规范,以及健康的恋爱观、婚姻观;涵盖上至国家法律法规,下至学校规章制度,微至宿舍管理条例的遵守等,杜绝一切因性道德问题而伤害自我、他人、社会的思想与行为,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规定的合格留学生。

2.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以美育为内核,感受地域文化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内容包括性与生殖健康及营养保健知识、中华体育、地域文化。传授青春期营养健康知识,突出中华养生理念,引导学生欣赏进而模仿、趋同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适应中国高校生活作息,保障课堂尤其是晨课的出勤;倡导体育强身健体理念,以武术、太极拳、乒乓球等中国项目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灌输“健康即美”的思想,防止和纠正盲目减肥等有碍健康的错误行为,制止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习惯;通过我国传统文化和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使学生领略古典诗歌、民间音乐、水墨书画等文学艺术之美;宣传中国的传统美、古典美,宣传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的审美标准,提倡社会性伦理、男女交往礼仪规范等,培养守正含蓄,尊重尽责,内外和谐,人格健全的留学生“君子”风范。

(二)特色凸显

1.突出素质教育

留学生青春健康教育实质为开展与素质教育密切联系的性道德、性健康的品德教育,通过融入思政内涵的青春教育,正向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恋爱、婚姻价值观,使其与我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国情合拍,自觉以性道德观、公德意识约束行为举止。

2.地域文化陶冶性情

融入了养生、体育、文学艺术、传统仪礼等富含我国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陶冶性情,如从“入乡随俗”这个汉语成语的习得,认知中国人的作息日常、饮食习惯、社会礼仪、文学艺术。在接触、了解、习得、掌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使其自觉地“入乡随俗”。

3.注重协同发展

青春期教育并非孤立地实施,它注重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国际学历生的教育管理、语言及专业教学、课外社会实践协同展开。学生在汉语语言工具和汉文化习得中,在与中国学生同课堂学习时,在参与高校所在地及社区的社会活动中,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我国社会习俗,恪守两性交往礼仪,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健康的婚恋价值观。

四、留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实施载体与途径

以“线下课堂—校园活动—社会协同”多平台为载体,实施多元化的教育,即以课堂为主的课内课外结合,以校内为主的校内校外结合,以线下为主的线上线下结合实施教育。

(一)校内线下课堂为主的教学实施

校内线下课程体现系统性与科学性,通过课程的顶层设计使教育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首先,进行课程设置,写入“一带一路”国际学历生在高校所攻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青春健康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给予额定的学分,制定教学标准。其次,启动师资储备、教材编写与资料汇编。再次,实施教学并构建效果评估体系,对师生的反馈及时作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最后,配置激励机制。

双语教学是校内线下课程顺利进行的首选,学生母语是课堂的最佳辅助语,教师适当使用可事半功倍,因此,储备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编写双语对照的教材是重中之重。

(二)课外(校内)线上下结合为辅的教育实施

课外教育作为辅助手段,巩固和拓展课内的教学,当以体现趣味性为特色,形式丰富多彩,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内的课外教育可通过课外主题讲座及相关社团、文体活动等实现集体教育,也可通过心理咨询室、电话/线上咨询,网络开放课程、手机App与小程序等实现个体教育;实施教育的实体与虚拟平台并存,不仅可以施教于受教育者,而且能服务于受教育者;课外教育是线下课内学习的补充与延伸,为学生提供即时解惑释疑、心理疏解等帮助。

校内课外教育灵活多样,不受时空限制,不但为学生呈现了碎片化、颗粒化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体现差异化、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能够较好地契合和满足学生主观上对个人生理、心理私密保护的需求,学生也愿意在这种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接受相关指导。

(三)校外(线下)社会资源为辅的社会实践

校外教育侧重的是整合多方面资源协同育人,以领域专业化、载体多渠道化为特点。

高校主动联系地方计生协会[6],并在其领导下、帮助下,与校外各层级部门和机构建立合作,协同各方组成团队,开展留学生青春健康项目,实施多领域参与、多渠道协同的育人实践。校外教育拥有业务技术专门性、资源全面性的优势,打破校内教育的局限,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有效改善校内师资的短板。整合校外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使留学生的后青春健康教育路径更加丰富多样,形式更加轻松灵活。

留学生可得到医生给予的生殖健康与预防艾滋病指导、心理专家给予的咨询乃至治疗服务、法律顾问及警员等专业人士传授的法律知识和案例预警;可参与诸如体育赛事、城市/企业/社区活动、景点旅游等各种社会实践中,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着力引导留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接触高校所在地百姓的文化与生活,培养情感,促进人际关系良性发展,使其成为热爱本地文化、遵纪守法守礼的“编外”公民之一。

在教育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外大学生青春期共性而展开教育,关注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个体差异性。“一带一路”国际学历生离开父母亲友,远道来华求学,应得到青春期生理上、心理上的关爱和呵护;此外,要尊重来自不同国度留学生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其宗教习俗。

五、结语

本文以我国“一带一路”的高职国际学历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中国特色的留学生青春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度对其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从树立正确道德观、健康婚恋观的教育,到中华文化传统的宣传和具体校纪校规的遵守与管理,把学生的常规管理与青春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他们成为敬重中国文化情感的、具有正确三观、守国法公德、守校纪校规的身心健康的留学生。

注释:

①②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

猜你喜欢
留学生青春一带一路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