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视域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1-11-24 23:39徐洪娟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政治

徐洪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为代表的“微传播”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微媒体”带来的网络化生存方式,每个人通过微媒体都可能成为一个热点。网络碎片化和快餐化的信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新媒体网络背景下各类信息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影响着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和观念,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方式、观念和态度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如何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与他们内心产生思想共鸣,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树立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标杆,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微媒体视域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微媒体”时代,网络是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的集中地,各种信息资源海量传播,“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大众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了他们对“微文化”的热衷与互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普及率达到70.4%,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为99.7%。网民中大学生群体占比为19.8%。[1]大学生网民的不断增加,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又充满了新的挑战。

新时期,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都已发生改变,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微媒体”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平台、互动的交流渠道,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大学生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来源和知识广度更加丰富,他们更倾向于表达,内心情感更加外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对“微媒体”的过度依赖,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这种判断、理解、选择能力亟待提升。

面对新形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现有的“微媒体”技术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怎样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上来,怎样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需要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二、微媒体视域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1.“微媒体”交互信息的多元化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国家的意识形态决定的,具有浓厚的政治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具有系统性、丰富性特点。[2]在当下网络和现实环境冲击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使用传统的说教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化,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中,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不利于大学生理解,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不能根据外界变化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摇摆、理想信念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的交互空间超越了学校的范围,师生借助新媒体可以轻松采集到世界各个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3]

新媒体为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交流方式,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趋势所需。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在课后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可以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传统的理论性的、单向输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的照本宣科都过于传统守旧。“微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教师在信息传输方面趋于被动,教师传统的权威地位有所动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势必要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一个理性积极健康平和心态的人,培养一个具有责任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学习,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思考人生价值,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铭记使命与担当,认知国家的伟大力量,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弘扬民族精神中强化文化自信。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错位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群体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基本是利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主题讲座、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展开教育,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接收信息途径多元、良莠不齐,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及各类不良信息的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推动者和使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却还未真正地实现高效运用。

微媒体视域中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更难的要求,同时也使原本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采取课堂讲解的形式,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枯燥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循守旧,教育内容良莠不齐,千篇一律机械化的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大学阶段的青年正处于思想观念构建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牢固的甄别能力与选择能力[4],既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教育模式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诉求,无法真正做到为有个性、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疏导。

3.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认同存在差距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认同存在差距。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社会价值,不区分大学生个体的认同度、接受度,把所有的大学生统统当作一个标准模具,造成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理念上缺乏人本思想,不重视大学生个性化需要;在教育模式上重规范灌输,轻人格塑造;在教育目标上操之过急,缺乏对学生真正的终极关怀。微媒体视域中具有现实与虚拟的两重性,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大学生线上活动和线下生活高度融合,在现实与虚拟中不断成长。

微媒体视域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高职院校一部分学生在现存的成长环境中重自我、重个人,缺乏基本的与同学和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价值取向多元的个性特征比较显著。新媒体致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是新闻的发布者、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由于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受到新媒体传递信息的影响,日趋复杂、多变、多元化。

三、微媒体视域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1.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地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着力破解思政课与专业课脱节的问题。[5]全面构建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整体设计、系统实施,主动适应新媒体语境特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内在动因与外部特征、趋势变化与规律遵循,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转化成为大学生自主行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与感染力,真正实现“寓教于网、寓教于乐”。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导、灌输从而进行价值观教育,两者必须要同频共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坚持党的政治正确方向放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教育广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觉”、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加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对各类微信公众号、网站、学校官微等新媒体建设,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内容,深入贯穿融入当下思政课堂,挖掘探索思政教学中的基本元素和主要内容,丰富课堂形式,推进课程思政、与学生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相融合,突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及劳动精神,把“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讲得“有意思”,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让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更加有温度。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引导大学生、贴近大学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2.搭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平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已经在慢慢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在未来思政教育发展中是必然趋势。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有效互动,突破了现实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因地域空间互动交流的局限,实现了主客体互动交流即时性和思想同频共振性。[6]网络平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高职院校要注重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开设线上思政课、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品牌,搭建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着重探索注重实践、走进生活、互动交流、主题研讨、一线体验的教学方式,挖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史馆、图书馆、文化景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互联网+思政”的“云思政”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更吸引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教学方式由过去传统的线下转变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宽教育思路,推动学生“云实践”,采用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打开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渠道和阵地,筛选出优质的线上课堂资源,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思政”模式,通过“微宣讲”“微讨论”“时事热点辩论”,打造“线上线下,课上课下”交互配合模式,与课堂无缝对接。邀请优秀毕业生、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走进课堂,走到学生中,分享学习成长经历,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注入新鲜活力,让学生可以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增加探讨话题,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打造有灵魂、更走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情景、有画面、有内容,也让思想政治教育有观点、有活力、有温度、有风景。

3.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静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传导知识的过程,还需要融入情感和爱。结合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时代特点,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将大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班会、主题演讲比赛和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唱响主旋律、守好主阵地、打赢主战场、建强主力军。真实的英雄事迹和感人的事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以情感人最鲜活的案例、最生动的资源。学生需要的是灵活多样、打动人心的课堂,高职院校要主动做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大学生的人民立场和家国情怀,强化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结语

微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走上了“云端”,成功打造了“云上思政课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所展现出来的令世人惊叹的民族精神、中国效率、使命担当等生动的实践题材也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素材。要善用“大思政课”,跟现实结合起来,要向广大学生讲好“大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应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把理论知识讲透彻,把学生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引导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发挥现有的政治理论等资源优势和“微媒体”等技术优势,注重内容转化和双向互动,积极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以自身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政治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