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2021-11-27 09:36王家平金明昊
魅力中国 2021年2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王家平 金明昊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实践育人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对于高等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如何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切实帮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获得正确认识要以坚持实践为原则,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中要坚持实践原则,要不断提升、深化和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全面提升传统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要始终扎实做好实践育人的各项工作,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推进,不仅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思想认识水平,还要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顺应新时代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部分高校针对其开展实践育人的具体实施中也显现出问题和不足,影响、制约了实践育人成效的发挥,亟需改善,通过对部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产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规划不够科学

部分高校缺乏对实践育人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的科学规划布局,实践育人工作设计不够科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如,部分高校缺乏对实践育人的明确要求和工作方式,没有对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明确,实践活动开展不成体系,规范性有待提高,同时缺少专门机构牵头具体负责实践育人工作,影响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推动落实和成效发挥。

(二)受众群体存在偏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现有实践育人活动覆盖面不够高,参与主体往往为低年级同学,且以学生会、学生骨干和学生社团成员为主,高年级学生参与普遍偏少,受众群体不够均衡。部分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甚至认为高年级同学往往专注“第一课堂”学习,没有必要针对其开展符合高年级学生特点和年龄的实践育人活动,导致实践活动受众群体偏差,育人成果不全面、不明显。

(三)参与度不够

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全员参与实践的硬性要求和规定,对于参与实践活动积极的学生未有表彰奖励机制,导致实践活动“参不参与一个样”“参与多少一个样”,没有有效对学生参与实践情况进行区分,导致实践育人参与度比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同学积极主动性不足,部分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达到了实践育人的目的,但对于其他未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发挥的实际成效十分有限。

(四)缺乏系统有效指导

学校及教师往往把目光专注于第一课堂,着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收获教学成果和学术科研成果,没有真正重视起以实践育人为主体的第二课堂,缺乏教师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学生往往只能浮于实践活动表面,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领悟学习实践所蕴含知识经验和道理,不能很好做到举一反三。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基本情况

当前由高校共青团组织负责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进一步探索实践育人全覆盖和强化团组织实践育人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以往“第一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按照专业课、公共课、通识课等模块进行修读,“第二课堂成绩单”也分为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创新创业等模块共同组成课程项目。不同的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修读方式与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或课外素质拓,并将其参与情况和有关实践成果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依据,对当前高校各领域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有着促进作用。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主要特点

指标明晰,全面发展。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基本采用模块化修读形式进行,主要围绕学生在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情况、实践实习锻炼、创新创业训练、文体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等方面划分修读模块,明确在学习期间学生除必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和完成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记录明确,评价客观。以往对于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为主观的判断和估算,缺乏明确精准的记录,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清晰明确地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践经历进行记录,真实客观记录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各项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取得成绩情况,有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参与实践情况。

占比科学,实践有度。第二课堂设置的各修读模块均有达标标准,修读成绩达标即可完成第二课堂的修读,避免了学生由于修读第二课堂成绩而挤占了第一课堂成绩修读时间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实践育人应有的效果。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意义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第一课堂实现专业学习和学术能力提升的目标,作为其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在有效提升和评价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制度的出台与运行为实践育人机制开展注入了新活力,并指明了新方向。一是调动实践热情,提升参与质量。“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由“自愿”转变为“刚需”,学生由于有修读规定分数的需要,进而必须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育人活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实践育人工作的热情。二是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社会融入。一定程度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在引导大学生提升课外实践能力的同时,做好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记录,为学生在未来求职就业中,为用人单位提供学生的实践经历参考和有力依据。

四、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新路径探索

(一)科学规划设计,提升实践育人专业化水平

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实践育人部分进行科学规划,使之形成体系,设立专门机构牵头负责实践育人工作,并针对不同实践内容,立足专业特色,为学生配备实践导师及专业指导教师,保证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实践育人成效发挥。

(二)丰富活动形式,推进实践育人规范化水平

在现有实践育人工作基础上,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丰富创新实践育人形式,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生社团实践等,不断丰富实践育人形式。同时,规定实践学时,量化学习指标,建立社会实践服务时常认定机制,明确不同类型、级别、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如全国性大型展演、赛事、论坛会议等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所占分数的权重,并明确记录。增强实践育人的规范化水平。

(三)实现“三全”育人,扩大实践育人覆盖参与

实现实践活动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以双向受益为原则,与各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依托实践育人共同体,就业实践基地等,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特色和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育人活动并引导其参与其中,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现,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情况研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浅析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成绩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