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2021-11-29 23:43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立德情感音乐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李 彤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许多专家和老师提出要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注重挖掘各学科学段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倡导寓思想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然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常常被忽视。从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来看,大部分教师对音乐课堂的设计仍集中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与器乐技能的训练上,对教学理性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音乐的思想教育。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指导思想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可行性

音乐是一种文化,它可以感染人。据说美国纽约某一地铁站原本偷盗和抢劫现象严重,市长采取了一个办法,在地铁站不间断地播放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的古典名曲,其中播放最多的是《圣母颂》,后来地铁站偷盗抢劫行为逐渐减少。所以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心灵净化、情操陶冶、情智互补。音乐课堂是学生提高审美情感的重要场所,它在锤炼意志,以及培养个性、提高艺术修养等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旨在把学生音乐能力和其他综合素养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

音乐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善民心、感人深”。正如《乐记·乐施篇》国学名句所言:“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古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排在第二位,证明古人对于音乐的作用与发展非常重视。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兴起是在19世纪下半叶,封建的“雅乐”不断衰退,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民间艺术、戏剧和说唱,以及各种器乐曲等形式大量产生。音乐家聂耳、吕骥、任光、冼星海等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可见音乐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教育目的是对民众的教育普及,通过通俗流畅深入人心的文字,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提高全民族的人文修养打下基础。20世纪以后,音乐教育向“知识、专业、志趣、品格”合一的方向发展,向情感和审美教育更进一步。

当代音乐教育是中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百科大词典》对普通音乐教育的说明是:普通音乐教育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面向广大年轻一代而实现的音育,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的课内外、校内外音乐教育;是全民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见,音乐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大有可为,不容小觑。

二、音乐教育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情感教育,培育艺术审美情趣

“人是音乐教育之本”,音乐教育必须尊重自身规律。学校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他们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从中受益,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而目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是:家长往往一味地要求孩子参加各种音乐考级或比赛,以获奖和服务升学为目的,对音乐的育人功能漠不关心,这似乎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更谈不上德育教育了。

音乐教育应该是以音乐情感为载体的育人和树人,是以提高音乐修养为前提的素质培养。为此,音乐教育关注的是人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和感受不能仅依靠外在的灌输,而要在亲身参与过程中自发、自然地获得。目前的教科书尊重学生音乐审美的发展规律,通过每个单元的“表现与实践”“感受与欣赏”“活动与创造”这三项内容,让学生有更好的审美和文化学习体验。

(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乐以载道,大音陶情”是浙江温州师范学院的院训,表达了学习音乐的美好愿望,即“以音乐传递知识和思想,用最美的音乐陶冶情操”。目前音乐教科书的选材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把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音乐教育学习中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三)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的斗志

音乐教育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出发,着眼于音乐审美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达到潜移默化地完善人格之目的。学校是青少年时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实现人格、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正能量,提升他们将来社会适应能力,并学会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如何在音乐教育中“立德树人”

(一)培养音乐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音乐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作为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信,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老师,在讲授知识点时,不仅要教学生技巧,还要善于利用每一首乐曲不同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更多的共鸣。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单一的演唱演奏或放录音,不免显得枯燥、单调,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充满美感的多媒体或音乐游戏则能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音乐教育家缪天瑞曾说过“使儿童对唱歌发生兴趣,从唱歌中得到快乐最为重要”。

音乐艺术必须注重人的情感想象与体验,以音乐审美创造去再现和表现人的情感理想,多关注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感受,而不是只强调考试、比赛和考级等。

(二)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学科育人,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

音乐教育应当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渗透各科知识,以及与艺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知识,实现学生知识的多元性、素质的全面性、心理品质的健康性。目前,“受其业而不解其惑;受其技而不解其艺;受其能而不解其情”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好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他们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觉得无聊,不能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比如,苏少版音乐课本中《龙的传人》《龙文》《共和国之恋》这些歌曲,因为其婉转动人的旋律,以及含蓄真挚的歌词、视频中动人的画面,学生们受到很大触动,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另外,音乐教师应懂得学生对于音乐的直观反应就是其对音乐的深入感知,鼓励他们用一些表情或律动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要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就需要让他们从基本音乐要素入手,如节拍、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等,之后让学生表现或律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建立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春之声圆舞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里根据音乐进行简单的舞步律动,在音乐和律动中去切身感受,深入体会理解作品。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是把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但这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在日常音乐学习的态度、表现、音乐活动的参与度等,应使用“过程性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要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要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要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要关注文化育人,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要弘扬民族音乐,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理解多元文化,使学生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陶冶情操、培养个性、提高修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应改变教育观念,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出发,在音乐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注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道德品质、提升学科素养、改进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立德情感音乐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