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徐徐“花儿”开
——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2021-11-29 23:4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黄晨烨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微风张老师美术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黄晨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2020年2月中旬开始,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始录制网课,直播教学,这成了至今为止我国互联网普及以来最大规模的网课行动。随着小学美术对小学生引导作用的增强,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美术课程在这场浩大的网课行动中呈现出了方兴未艾之势。经过一个寒假的教学初体验,美术微课的优势已露端倪。基于学校研究课题《描摹童年的课程履历研究》,立足创新“多彩童年”实践的需要,我以本市“锡慧在线”录制的课程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论微课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见微知著

微课二字显而易见重在“微”,其授课时间比传统课堂更短。一般时长为8至10分钟,围绕课堂中一个“小”知识点来展开线上教学,主要以直接简单的动画或图片来讲解一个较复杂和抽象的美术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并突破课程重难点。进行微课视频观看的客户端也比较简单,如手机、电脑等都能辅助学生学习。因此,美术微课受众面广、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跨越空间等互联网的优越性契合了美术学科以形象和图像为语言的特点,具有显著的优势。微课虽“小”,但它正以迅雷之势稳健步入这场教育改革的漩涡中,成为时下最新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中灌溉着祖国的花朵。

二、以小见大

(一)教学时间“简”

“简”是微课的灵魂与要义。微课的“简”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简”,教师在选择微课主题时要尽可能地缩小切入口。其次,教师的讲解“简”,将若干知识体系打乱嚼碎内化,深入浅出并言简意赅地让学生理解吸收。此外,课程形式的“简”也更利于教学在有限时间内实施落实。因此,微课主题、微课语言,以及微课形式都要做到“极简”。

微课能在简短的几分钟内能浓缩知识要点、绘画技法、名作赏析、画家介绍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在“锡慧在线”录制的苏少版美术一年级下册《下雪啦》一课中,丁铭亚老师利用微视频的方式,只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就高效完成了雪花的形成、雪花的形状、下雪的感受、绘画要点和技巧这一系列内容的教学讲解,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由此可见,若将微课的“简”运用到原理性极强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色彩的明度渐变》和下册《色彩的纯度渐变》这两课,教学重难点可侧重于让学生认识纯度和明度的含义,以及学会体现渐变的一些基本方法,但学生极可能因为教师一味枯燥的讲解原理而一知半解。教师若采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对原理和方法进行辅助介绍,从听觉到视觉,从理论到实践,省略旁枝末节,简明扼要讲解,那么,色彩在镜头下就随之渐“变”而来了。

(二)教学内容“新”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效益的攀升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成正比。运用微课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是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效运用微课的具体表现之一。在“锡慧在线”张华老师录制的《病毒日记》一课中,张老师在贴合学情的前提下,紧扣时事,以2020年头号大魔王“新型冠状病毒”为题材,以“新”博得了众多学生的眼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都在家中自我隔离,有个小朋友因此闷出了“病”,扬言要把“新冠”吃掉,这是怎么回事呢?而令人闻风丧胆的新型冠状病毒到底何许人也呢?课堂一开始,张老师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随后,张老师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色彩和造型的分析想象,生动形象地揭开了热门话题主角的神秘面纱,随后情节有趣的新型冠状病毒自白书让整个课堂仿佛“活”了起来。紧接着,张老师通过文字与图片揭示了本课主题:新型冠状病毒日记!这表达了大家对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的迫切心愿,也成了学生童年记忆中一份难忘的课程履历。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往往更能触动人心。受张老师的启发,在复课后的第一堂美术课上,我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疫痕”摄影作品,照片记录了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卸下防护罩时神情疲惫、眼中布满血丝的情景。我还播放了意大利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一个人的演唱会”活动的视频和全球艺人积极投入抗疫战斗的感人视频。这些当下真实发生着的故事让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震撼美,瞬间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他们仅仅用了两周的美术课堂学习时间就完成了抗疫主题画,从构思到绘制,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表达了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思维“变”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美术教学不变的主题。微课的运用可突破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其发散思维,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花儿一直是学生乐于表现的绘画题材。在“锡慧在线”录制的《会变的花》一课中,张华老师以花最显著的结构——花瓣入手,通过不断改变花瓣的形状和数量,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变化出了不同造型的花。接着,张老师运用不同的元素为每一片花瓣编织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梦幻故事:印象颜色、梦幻小水珠、有趣的虫儿……在点线面、色彩的舞动下将春天动人的使者——百变花描绘得分外夺目。张老师始终围绕“还可以怎么变”,从造型到色彩,从外貌到灵魂,逐步解读着“变”,而就在这样的千变万化中,学生的思维也在瞬息万变着,不断丰富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微课创作思维的“变”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创作灵感。在苏少版一年级下册《叶子片片》的微课教学中,我通过剪、画后再剪和撕这三种方法创造出了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试着改变学生对叶子形状单一的认知。接着,学生们聆听了日本画家伊东宽创作的《落叶跳舞》,绘本中将这些树叶赋予了生命,启迪了学生的创作思维。随后,我从单片树叶到多片树叶的不同组合,从神态到动作,在不断变化的示范中改变叶子的造型和性格特征,创作出了不同叶子经历的不同旅行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创意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四)教学方式“活”

为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提倡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得美术课堂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能力来开展微课教学,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综合方式,让美术课堂“活”起来。其中,课堂的情境创设对于微课来说是连接学生与课堂的桥梁,学生站在桥上看风景,站得高,就能看得远,创作的灵感就能在胜似美景的课堂中轻易涌现。刘继华老师在“锡慧在线”录制的《口罩明星》中创设了小桥流水、舞者精灵和夕阳小镇的情景,营造了“高效灵活”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一下子就被美妙的景色所吸引,如临其境。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微课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可将微视频放置班级微信群或QQ群中,方便学生下载观看,巩固学习美术知识。学生还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资源共享到朋友圈,提供更多灵活自主的网络学习机会。学生在家中也能拍摄微视频,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促进师生互动。如在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青铜艺术》一课的教学中,由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种类繁多,教师可以课后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制作成微课,帮助学生认识更多青铜艺术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美术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学生喜爱它,它的自由、真实、内敛,都迫切地需要教师和学生去挖掘。毋庸置疑,将微课恰如其分、灵活自如、富有成效地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中是教育新时代课堂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微课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完整了学生的课程履历,生动地刻画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经历和发展痕迹。微课的有效运用,是尊重和落实学生课程履历的完整,回归学生童年意蕴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美术微课教学的完善还需要广大美术教师共同努力。

我相信,这场时代“微风”徐徐而来,必将成为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益,丰富儿童课程履历的新推手,引得“花儿”朵朵开。

猜你喜欢
微风张老师美术
美术篇
微风吹
张老师喝茶
微风轻轻起
杜小同作品
花底微风莫惊梦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