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

2021-11-29 23:43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成语思维能力思维

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王 璐

林崇德教授在全国进行了多年的“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他始终将思维的训练放在这一教学实验的首位。我们都会思考,但我们的思考都是有效、合理、具有创造性的吗?所以小学阶段,关注学生“心理能力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全方位的、结构完整的、系统的思维成长方案,如果能综合多学科背景来培养学生更高一级的思维能力就再好不过了,这样形成的良好思维方式,会伴随学生一生以解决其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

一、简述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先生谈到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时提出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理论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

二、思维型课堂教学秉持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

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建立的是和谐、彼此信任的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给予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怀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二)开放原则成为课堂教学主旨

课堂中保持开放性原则。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大可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设计无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对于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能及时做出反馈,做到灵活机动。不要把课堂看成是循规蹈矩的地方,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是在教室也可以是在室外。对于课堂活动的结果,依据课堂的不同要求,不需要保持统一的认识,每位学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三)合作形式成为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实质性合作。他们能在课堂中相互学习合作的技巧、思维方法,分享学习经验。活动过程中,一般为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不固定人数,随着课堂的深入产生变动或者交换,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任务,既是合作关系又有竞争关系。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合作进展,引导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进行深入实质的讨论、合作、竞争。

三、多样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在教育教学中也尝试着加入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以下是我执教的案例记录:

(一)利用思维导图体现动态思维过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托尼·巴赞发明的一种高效的笔记方法,既有文字又有图像,还有颜色,是我们思维的形象化表达。它绘制起来灵活,难度低,容易学会,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整合所学知识,在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1.出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有关成语“四面楚歌”的一段话。

2.理解“四面楚歌”古今意义。

3.这个成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所以它是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4.成语延伸。按照出处分类,列出出自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的成语,讨论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告诉你什么道理,来自神话故事成语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根据交流内容小组完成按出处分类的思维导图。

6.成语还可以按照季节、描写人物的、带有动物的、写景的、含有数字的、有反义词(近义词)的、和学习有关的……来进行分类,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后任意选择一个方面展开小组研究活动,并能用研究的成语写一段话。小组合作中每位组员都明确工作任务,由一位组员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对这个小组的分类进行提问,小组任意成员必须给出答复。

知识是有结构的,并通过一定的结构而存在,学生可以用“结构”的框架去处理大量信息。课堂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引导小组成员之间分享经验与思维方式,鼓励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课堂中学生的动态思维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简单明确地把握住成语的分类方式,还可以发挥迁移能力,对有关联的成语迅速地做出预测。

(二)阶梯式提问方式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学思维》活动课程中的《“0”是什么》一课时,我使用了以下的阶梯式提问方式:

当你看到“0”时,你能准确说出它是什么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先用“分类”视角来进行分层定义,从形状、数学意义、生活引申义三个方面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1.讨论在生活中“0”是什么。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从各种角度谈到了各种物体,突破定势思维。

3)模拟结果显示:标准段距离盾构井50 m内的冠梁轴力呈受拉状态,四个工况下第一道标准段内支撑轴力均大于第一道盾构井内支撑轴力.

2.讨论在数学意义及应用上“0”是什么。当它读作零时,学生谈到它表示开始也是结束(0点),表示分界(正负数),表示没有(0个),也表示有(0度),表示精确值(0.01),表示占位(809);表示编码001;表示静止(G=0m/s)……

3.讨论从生活的引申意义上“0”是什么。

4.综合本堂课同学们的发言,学习制作一份属于自己小组的《“0”的报告》,并上台交流小组成果。

5.谈本节课收获。生活中有的事物不是只有我们表面看到的,要仔细研究它的内部才能知道它的深刻含义……

从思维的方向上说,思维既是可以发散,也是可以集中的。发散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想法,而集中可以让我们总结或者集中不同的想法,使我们的想法更加完善。

(三)跨学科教学指导学生推理能力的转化

跨学科教学策略,是指将内容相近或相关的不同学科的内容综合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以及好奇心、想象力等品质。我们所学的各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虽然采取了分科教学的方式,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同一种思维方法,所以就割不断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在教学语文排列顺序时,与学生展开了以下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学思维》活动课程中的《帽子的颜色》。

1.通过字谜游戏得出推理的4个步骤“读懂题目、有据有理、得出结论、逐一检验”。

2.使用以上步骤方法完成“扑克之谜”游戏。游戏是根据提示,完成三张扑克牌的排列:三张扑克牌正面朝下,摆成一排。有一张Q紧挨着一张K,且Q在K的右边;有一张Q紧挨着另一张Q;有一张黑桃紧挨着一张红桃,且黑桃在红桃的左边;有张黑桃紧挨着另一张黑桃。这三张牌分别是什么?学有生得出答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追问这样排列的依据。写上答案的同学需要向追问的同学说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其他同学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找疑问之处。

3.把学会的推理方法运用到语文排列顺序中来,先做好的同学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继续追问这样排列的依据。(1)明确了此排列顺序主要讲了什么。(2)推断出这个排列顺序就是按照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一个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排列的。(3)逐一检验句子合理性。

在此过程中,我尽可能摆脱学科知识领域的局限和束缚,找到学科知识之间相互的内在联系点,打破学科界限,用相近和相关的内容充分发挥推理在不同学科中的功能作用,达到教学语文排列顺序的目的。

4.谈本节课收获。有的学生说,可以把这种推理思维用在辨别别人和你说的话是真话还是假话;有的学生说,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数学一直考不好的原因,原来是在“读懂题目”这一环出了问题;有的学生在一开始质疑了这4个步骤,认为可以删去第二的步骤,这样可以加快速度,但在完成排列顺序的时候就出了错,想要提高速度并非是把环节省略,而是应该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来思考问题。

我们生活、学习的世界并非是独立的,各学科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完全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大可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小见大,触类旁通。

以上三个案例中,始终保持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坚持开放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旨,不断探索合作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模式。

猜你喜欢
成语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