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谈家庭教育中爱的智慧

2021-11-29 23:4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以色列作业家长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费 懿

现代父母的教育意识很高,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媒体捕捉到这一热点,近年来的影视作品及媒体节目制作上教育题材的内容越来越多。比如,有关学区房热的《虎妈猫爸》,讲述高考孩子和家长的《小欢喜》,湖南卫视的观察类谈话性节目《放学后》,以及教育类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等,这些作品能够迅速吸引一大帮宝爸宝妈的眼球,背后折射出的就是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因为我们爱孩子,出于爱,我们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如何去爱?如何让我们的爱滋养孩子,而不是起反作用,那就需要爱的智慧。

一、全心全意去爱,不做“虎妈猫爸”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电视剧里的“虎妈”原本过着轻松快乐的生活,直到女儿5岁,才发现其他家长已经围着孩子忙得团团转,而自己的孩子却懵懂无知,开始着急,开始为了孩子搜寻一切的教育资讯,生怕输在了“起跑线”。但这种盲目的爱却让自己的婚姻和孩子都陷入了不幸之中。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老师在她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讲述了太多的与儿童进行精神互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令人感受到李老师不只是把孩子当作“缩小的人”来看待。我感到这就是所谓的“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只有精神上去感动孩子,孩子才会被我们“驯养”。

有一次,我下班走出办公室,看到校园里一对母子正往外走,母亲正在对儿子说话,说得很大声:“我跟你讲,你这样是不对的呀!……”儿子似乎想加快脚步,母亲跟在旁边,手里提着儿子的书包,还在不停地“讲道理”。小男孩一边快步走一边点头如捣蒜,嘴里应和着“知道了”。作为家长,或许在为人父母时才体会到自己父母的苦心,但在孩童时期,父母苦口婆心的话自己又听进去了多少?甚至有些时候,明明知道父母是为你好,也会因为父母的过于唠叨而产生些许叛逆之心。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延续之前父母对我们的那种教养方式,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以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教养自己的孩子。

全心全意爱孩子,就是你的爱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和愿望,而是如孩子所是,看到孩子内心所需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二、拿什么来爱你?孩子们的“放学后”

只要一开学,网上各种调侃亲妈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段子就铺天盖地而来,这背后的现实却令人笑不出来。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有关家庭代际教育纪实类节目——《放学后》,展现了千万家庭在放学后的生活缩影。有两代人教育观念的冲突,有父母辅导作业引发的各种亲子关系的问题,还有孩子学习和兴趣如何平衡等话题,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度。节目中一些真实家庭折射出来的教育现象引起很多父母的共鸣,那就是怎么能让孩子乖乖写作业,自主学习呢?

其实简单来讲,这就是一个情绪自控的问题,父母能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陪伴孩子写作业。孩子之所以排斥写作业都是有原因的,其一作业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任务,其二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接收了太多命令的信息。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

对于儿童而言,只有兴趣所在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学习动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劲头这些统称“学习激 励(Lerrner motivation)”。根 据《学习如何发生》一书的说法,学习激励与学习目标最为有关,目标牵引学习,但是学习激励强不强,也要看学习预期,这种预期,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预期。另外一点,是看学生能不能遇见学习的价值。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者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使孩子对学习感兴趣。

三、最好的爱是什么,理解孩子的“小欢喜”

一部《小欢喜》,无疑是2019年暑假的热门电视剧。它讲述了高考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种种成长磨炼,看完不禁让很多家长为现在的自己暗暗捏一把汗,虽然孩子现在还在上小学一二年级,是否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为了他(她)的高考要开始努力了。《小欢喜》结尾里海清饰演的妈妈刚怀上二胎,就已经开始为肚子里的孩子高考倒计时,这虽然是一种幽默,但也是很多现代父母的教育观。我们常常听到这些耳熟的话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话非常容易地脱口而出,但我们有没有细细去思考一下,这些话到底有没有道理?一定是对的吗?

孩子们简单单纯的快乐,作为成年人不一定能看到,我们往往善于用价值去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心理咨询师李雪的著作中有一个例子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来访者讲述他小时候的事,他特别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他把这种满足和快乐跟爸爸分享,爸爸接过话茬鼓励他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听完这句话,孩子当下的感受是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我们有的时候就会这样,不自觉地评价一件事,而不能看到当下的快乐,总觉得肆无忌惮的快乐是没有意义的。教师有时候也会如此,总认为学霸是不会浪费时间玩一些没有意思的游戏,他们是像成年人一样去做事和思考的。殊不知,能够浪费光阴的快乐也是一种极致的快乐。我们有时候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发呆,在玩泥巴,在看小虫子,在奔跑着大喊大叫的时候,会忍不住焦虑起来,接下来又会忍不住开口提醒孩子“该回家了”“该写作业了”,不断把内心的焦虑变成一种催促,我们就是见不得孩子“毫无意义”地开心太久,好似那样就是在浪费生命一样令我们感到不安。

《小欢喜》里演绎到极致的一组家庭就是陶红饰演的宋倩和乔英子这对母女。虽然很多人吐槽宋倩式的母爱让人崩溃,但也有人觉得要是没有宋倩的悉心培养,孩子最后能够轻松考上名牌大学吗?我觉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父母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千万别让他们去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很无辜,他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成长为自己的样子,如果父母总是以自己内心的要求去教养孩子,比如,孩子认真学习就会有一个好未来,是你要的还是孩子认为的?最好的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四、修炼爱的能力,不去羡慕“他乡的童年”

开学季,很多人被一部“口碑炸裂”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所吸引,这是一部关于6个国度童年与成长话题的一部教育类纪录片。从影评来看,大家都特别喜欢芬兰和以色列的教育,尤其是有着“创业之国”称号的以色列,更是让人着迷。以色列人不崇尚权威,在课堂上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与老师辩论。以色列人面对失败,跟我们有截然不同态度,他们特别包容,就是这样一种氛围,让聪明的以色列人敢于不断尝试,越挫越勇。

现今,中国各个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他们寄希望于通过财富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购买学区房、花钱上兴趣班、出国留学,等等。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讲无疑是在逃避问题,上了好的幼儿园就能进好的小学,进了好的小学就能进入高级的中学,进而有了名牌大学的敲门砖。是真的吗?我们细想下,这里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我接触过一个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问题主动来校找我谈话,过程中,家长不断提到国外的“快乐教育”,言语中充满了对国外教育的向往。细细品味,这个家长不是单纯羡慕国外的“快乐教育”,而是觉得中国的教育需要父母参与的事情太多了,作为陪读的家长很心累。他以为国外的教育是完全不需要父母参与的,只需要靠学校和老师,孩子就能轻松自在学得很好。有这种想法是根本不了解国外教育。其实,没有哪一种教育制度是完美的。以色列作家、《创业的国度》作者之一索尔辛格说:“开学的第一天,我们都有巨大的动力。但这些动力后来都被教育系统年复一年地从我们身上带走了。”所以,把希望寄托在教育系统或制度上是不可能让孩子拥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的。唯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自己,他才会有想改变世界的想法。否则我们培养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一代,没有创新,人生的道路大多相似,只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拥有多数的人生仅此而已。

所以,作为父母需要不断修炼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些固有思维,或则尽量“向孩子学习”,或许,我们也就不必去羡慕“他乡的童年”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你现在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最合适的。

猜你喜欢
以色列作业家长
以色列家喻户晓的“中国奚”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作业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