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词句更用心 文本阅读更精彩

2021-11-29 23:4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朱秋凤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语句文本课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朱秋凤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英语有了更为明确的标准:“在小学高阶段,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读的技能越来受到大家的关注,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英语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最有效的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作为英语的初学者,兴趣较为浓厚,但是词汇量有限,自学能力里也较弱。虽然他们尝试对文本进行解读,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无法抓住文本的重点,在整体解读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候不妨从“课文标题”“关键词汇”“重点句子”等方面入手,解读好这些核心的信息,帮助学生抓住本文的中心,提高英语表达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也能更好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从而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

一、通过分析标题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内容

文章的标题是文本内容的精确提炼、概括与浓缩。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选用的篇目,绝大部分都是被认真推敲过的代表性故事。课堂教学中把关注文章标题作为文本解读的视点、触点和支点,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标题的解读和探讨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也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关键步骤。

案例1:六年级下册《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故事讲述的是Yang Ling与Mike、Liu Tao与Su Hai之间对于暑假计划的讨论,通过询问展开的一系列的问答。其实对于计划的表述无非就是where、when、how、how long、what、who这 些比较常规的问句,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而标题就呈现了本节课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在呈现标题后就可以围绕这个话题直接和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讨论。

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看到Summer holiday plans这样一个话题一定很兴奋,这个时候就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探求这个标题,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地把想要知道的问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一一罗列出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解读文本,解读时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学生的参与性会被调动起来。

二、通过对比词汇培养学生表达语言的能力

在我们的许多故事文本中,有些故事中的单词很简单,学生也较为容易理解,但是单词的背后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词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观察,做好整理和分析,就能帮助学生掌握,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关键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运用它们。

案例2:六年级下册《Unit 2 Good habits》一课,主要讲述了Wang Bing和Liu Tao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课文涉及的句型都是一般现在时,是小学生最常见的时态。课文中虽然短语较多但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表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课文的难点在哪里?在介绍Wang Bing的习惯时,课文呈现了这些句子:He gets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never goes to bed late. At homeWang Bing always puts his things in order.He usually finishes his homework before dinner.学习文本后与学生交流。

T:Does Wang Bing have any good habits?

S:Yse!

T:How do you know?

S:He gets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never goes to bed late.

T:What’s the important word in this sentence?

S:Never.

T:Do you never go to bed late?

S:No,I sometime go to bed late.

在教学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们常常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词组的解读和理解上,往往忽视了这些比较熟悉的频率副词。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懂得Wang Bing的好习惯在于他的持之以恒,相反,如果去掉这些频率副词句子就会黯然失色。

三、通过推敲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

故事重在呈现情节,缺少对人物性格、神态和情感的描绘,教师如果是按照书本的结构将文本这样直白地教授,则很难把握人物的特点,也就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情感。而且有些句子比较含蓄、隐晦,需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感情。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妨通过寻找紧扣人物行为和心理的相关语句,细细品读,不断推敲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真正理解人物的情感。

案例3:五年级下册《Unit 1 Cinderella》 一课中,故事主人公是大家熟悉的灰姑娘,但是文本以五幅图片快速讲述了这个故事,到最后Cinderella说 了 一 句:Sorry, I have to go now.在学习这个故事的时候,结合上下文我们理解了 have to 这个新词组的意思是不得不、必须,但是却体会不到人物当时那种矛盾不舍的心情,这是需要老师的不断引导。

T:At first, how was Cinderella?

S:She couldn’t go to the party, she was so sad.

T:At the partyCinderella says:“Sorry, I have to go now.”Does she really want to go now?

S:No, the fairy told her.

T:Does she not like the party? Does she not like the prince?

S:No, she has a good time at the party.

T:But it’s twelve o’clock now, she has to go home.

通 过 对 “I have to go now.”这个句子的推敲,我们看到了Cinderella不能去派对时是so sad,在派对上是have a good time,然后到最后不得不离开时就是矛盾与无奈,这些描述中都蕴含了人物丰富的情感,这些词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情感传导作用。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就要从这些关键的语句入手,指导他们在文中准确找到这些关键语句,然后通过反复推敲与诵读来体会。在一步步的推敲中将情感一步步导入,在一次次的引领中让学生对人物感同身受,真正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最后与人物产生共鸣,在诵读中表达出人物的感受。

四、通过探讨文本指导学生感受故事的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围绕故事的文本内容,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来让学生读好故事,理解故事。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文本的学习而学习,缺少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开放性的表达,这样的文本解读是不完整的。

案例4: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的cartoon time中,Billy面对Bobby和Sam的邀请,无论是打篮球还是游泳,他都丝毫没有动摇,只是坐在电视前吃着零食,四幅图片从春夏到秋冬,最后以邀请他野餐才让他出来的,而此时的Billy无奈说道:I can’t get out!一闪而过的四季,吃吃吃的Billy最终成了一个胖子,胖到连门都出不来。学生看了这个故事都会笑话Billy真的太懒了,其实我们要针对“I can’t get out!”展开对生活状态的讨论。

T:What should Billy do?

S:He should come out and play basketball with Bobby and Sam.

S:He should go swimming.

……

T:Yes,he should do more sports.What should not Billy do?

S:He should not eat too much sweet sweets.

S:He should not watch TV all day.

……

在这篇本文背后,我们也应该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的文本解读才更有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每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在实践中去尝试和摸索,不可能有一种尽善尽美的通用模式。而我们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则正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鼓励、启发、引导、帮助”那样,尽量帮助学生去抓住突出本文的中心标题,连接文本思路的关键单词、最富变现力的核心语句以及相互的积极探讨,构建好解读文本的框架。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在问题的引领中出发,在发挥学生的主动中前行,在探索中不断积极感悟,解读好每一篇文本,相信我们的文本阅读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猜你喜欢
语句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