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
——以人教版《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为例

2021-11-29 23:43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群文核心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 周 俊

核心素养的落实,已经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有两种理解:一是从核心素养概念演绎出来的,即通过语文学习而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二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相比较而言,前一判断与核心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密切,而后者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更加密切。当然,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有着比较严格的界定的,比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四个要素组成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就要围绕这四个要素去落实核心素养。需要强调的是,落实核心素养需要具体的途径,对途径的探究离不开对传统教学的研究,又或者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渗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从这个角度看,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有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有着充分的必要性。这是因为阅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将信息从视觉与听觉通道输入,其后就可以进行高效的思维加工。同时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立足教材文本、借助群文阅读、多元阅读品味、加强课外阅读等方式,达到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发展思维素养、提高审美素养、发展文化素养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我在教学的时候,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郁达夫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描写“故都的秋”的,而当赋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之后,学生确实能够通过阅读而有所感知。比如,不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琢磨这样一句: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些学生说在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大脑当中不由自主地浮想出相关的情景,仿佛自己就是作者。在我看来,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感受,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语言进行高效加工的过程,而说出自己的感受,又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语言建构的过程,而毫无疑问,学生的认知本身就是思维的产物,因此这样一个简短的阅读就同时实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

因此,可以肯定,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阅读,同时将阅读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在一起,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就是有保障的。

二、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落实的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自然发生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组织了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一定能够落实。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要素,去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也是有着多种方式的,不同方式的核心素养落实效果也有所不同。近年来,群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师喜闻乐见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强调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活动,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关联的多文本阅读。尤其是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对落实新课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都的秋》正是一篇精美的散文,郁达夫通过高超的文笔,写出了数十年来一直为文人所交口称赞的这样一篇文章。很显然作为课文的美,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此时如果想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文本互解,又或者说以《故都的秋》作为线索,来串联起群文的阅读,无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有可能实现的。为了保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当以问题为切入点,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运用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品质,理解文化意义。

例如:其实在这里设计群文阅读,对于《故都的秋》而言一点儿都不复杂,因为这个单元所设计的三篇课文,除了《故都的秋》之外,还有《荷塘月色》和《囚绿记》,这三篇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同时也都是借助自然情境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心不同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朱自清的细腻,还是郁达夫的旷达,又或者是陆蠡的忧思,都值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仔细琢磨。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借助《故都的秋》这样一篇课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去承上,进一步解读《荷塘月色》;另一方面去启下,初步解读《囚绿记》。由于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自然会进行比较与判断。比较与判断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首先是有形的语言,学生会判断三篇课文的语言风格。比如,有学生认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而《故都的秋》有所不同,读起来有着一丝厚重,甚至还有一丝萧瑟,秋蝉衰弱的蝉声、秋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而《囚绿记》一开始所写的“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让人的感觉有一些压抑,而读到后面“五点左右的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这又让人感觉到有一丝阳光……这样一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确实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自不必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的对象就是语言,由于是群文阅读,因此学生会对这些语言进行比较,这又是一个深度加工语言的过程;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对“形散”的感觉往往是比较直接的,而对“神不散”的认识,则是需要思考的。当学生用含义不同的词语来描述阅读不同散文之后的感受时,就已经说明学生进行了高效的思考,因为没有这种有深度的思考,学生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概括的,于是发生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就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样态,而这正是阅读教学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充分体现;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朱自清选择的荷塘与月色,还是郁达夫选择的故都与秋,又或者是陆蠡所选择的绿,首先应当认识到这是作者审美的自然结果,而文字衬托出来的不同心理,则是美的另一种体现。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此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又是一幅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交织在一起的阅读过程。

三、阅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须锁定“学生”

从以上分析来看,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核心素养培育的意识,那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有着充足的落实核心素养的空间与时间。我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度的反思,感觉有一点不能不提。这就是无论是阅读教学的对象认识,还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认识,都有着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学生”。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存在,阅读教学和核心素养落实才找到了共同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讲,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目标,也是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锁定了学生,也就明确了阅读教学实施的主体,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实,最终就在这些主体身上。

因此对阅读教学的设计,归根到底还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只有这样核心素养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落实,而阅读教学也因为核心素养得以落实,而彰显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群文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