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佳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021-11-29 23:4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陈晓军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情境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陈晓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曾经的兴奋、迷茫徘徊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更多的是理智的思考。思考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数学,使学习成为高效率的学习?除了教师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外,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应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使学习活动成为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活动。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与学的有效统一,使数学课成为一堂好课,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

一、学生学习需要引发的策略

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必先引起认知的需要。我们不能只靠说教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而应采取引导学生经历的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入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可见,引起学习需要的策略立足于创设问题情景。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欣赏故事,以感情相融

孩子们对于故事、童话是非常喜欢的。因此,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童话故事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一位老师是从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引入的:当讲到白雪公主走进7个小矮人的房子时,屏幕出示7张小床,7把小椅子,7个碗等,同学们看到后争先恐后地回答看到了什么,分别是几个。老师继续往下讲:白雪公主太累了,她在小床上睡着了,等她睡醒一睁眼。呀!身旁围着几个小矮人,屏幕上同时出现了7个小矮人。同学们被这栩栩如生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他们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入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悬念,以疑问激趣

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悬念,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如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知识时,在引起学习阶段时,教师先进行听写算式的活动,教师口述算式,学生写:2个7相加,3个6相加,4个3相加,6个2相加,8个5相加,50个2相加,100个4相加……刚开始时学生很轻松,积极性很高,但一听到50个2相加,100个4相加时教室里发出一片“啊”的叫声,很多学生干脆坐着不写了,此时教师便抓住机会问:“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太麻烦了。”教师追问设疑:“那有没有简便的写法?只要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就能很快写出来。”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点,这个悬念的设置,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学会这节课的知识,充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三)走进生活,以真实吸引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里充满数学,因此,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时,我是这样引入的:首先屏幕出示玩具店一角情境图,然后问:“这是哪儿?你们去过吗?现在请你选两样喜欢的玩具,并算一算要多少钱?”由于买玩具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学生一听是选两样喜欢的文具,兴奋之情跃然脸上,经过积极思考非常自然、活跃地进入了探索新知的情境中去。

二、学生学习进行过程的策略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一)在直观操作中进行学习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时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操作:“说一说”,请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摆一摆”,请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上面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能够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这样,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同样,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把二分之一的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首先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在初步感知二分之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做一张纸的二分之一,通过对比不同纸张折法的二分之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二分之一的理解。教材对于分数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先认识二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一,我在有限的教材资源上给予了一定的扩充和加深。当学生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后,我让学生自己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去创造喜欢的几分之一,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动手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由直观到抽象,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

(二)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

游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能使儿童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比多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每位学生准备一副扑克牌,拿去了Q、K,并做好几张比较大的扑克牌教具。上课时,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做个猜点子游戏。”接着边讲边示范游戏方法。听清意思,说出点子数,教师先出示一张6点的明牌,接着又出示一张暗牌,并说明暗牌比明牌少2点,猜它们一共是几点。学生有猜8点的、10点的、12点的……教师把他们猜的点子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不做评价,只是把暗牌翻开来说:“你们看到的一共是几点呢?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接着,教师又出题让学生继续猜,两次、三次、四次……尽管题目里已经把暗牌比明牌少几点,改成了暗牌比明牌多几点,但是发现猜错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于是我就请猜对的学生介绍经验,即让学生对原来的认知识方法、认知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获得了理解信息、理解问题的经验,知道猜点的思考过程。接着,我安排了同桌同学一个人出题,另一个猜点的游戏,学生玩得很开心。游戏结束后,我出示一道习题:蓝花有5朵,黄花比蓝花少两朵,蓝花、黄花一共有几朵?这样的问题,学生已经胸有成竹地说出结果了。

在这样的猜点游戏中,学生边玩游戏边反思,同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错误行为,懂得应该怎样去解读信息和问题,以后再遇类似问题,他们就不会再犯错了。原来是教学中比较难的内容,现在也变得简单了。

三、学生学习练习巩固的策略

原来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以后,一般教师都重视练习的安排。必须指出的是,以练习为主的巩固,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但只会把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记忆的水平上,只能在记忆中巩固,在记忆中深化。究竟巩固什么?怎样巩固?在学生巩固学习中可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让学生学会整理学习内容

学生自己整理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主,可以通过“学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里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原来学过的知识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等问题展开,通过整理,帮助学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从积极的意义上促进学生巩固学习。

(二)让学生自己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自己进行情感体验,是以教师组织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为主,对自身价值进行确定的活动,可以通过“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希望我们怎样上课更好?”等这样一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

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主,总结正反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等这样一类问题展开。通过学习小结,领悟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个性品质上的不足,促进对自己的认识,改进与同学交往中的问题。

总之,关于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是教育发展中一直充满挑战的课题。以上几点策略,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效、主动的建构过程,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超级变变变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先找规律再计算
小长方形找朋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拼正方形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
巧替换,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