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初探

2021-11-29 23:4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孙 敏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大计,德育为先,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育人铸魂的基础课程。德养于内,修之于身,是为道德;德示于外,施之于国,是为法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阶段学校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是基础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所依托的蓝本,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指导手册。育德普法理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生活德育理论,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指导。关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代教育,做一名合格的铸魂育人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

(一)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

师资安排方面,据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多由担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兼任,在语文教学进度紧张时容易出现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语文课或考试练习课的现象;同时,受语文学科教学思维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容易拘泥于教材内容,教学形式简单,看图说话,走马观花,注重知识点的识背,很少花大精力备课,扩充相关课程资源。此外,教师学科专业性和自身素养也有待提高。

(二)学生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

经过近几年的教材改动与变革,由于主科老师占用道德与法治课,道德与法治课缺少专业化评价等原因,学生群体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很不妙。学生普遍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可有可无,是副科,看图说话的课,画一画背一背的课,没什么实质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观念落后,脱离学生生活

1.无法适应教材更新后的高要求

老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很少提及法治教育内容,不能很好体现社会法治原则,这也成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名的重要原因,提醒广大教师育德普法同样重要,育德普法教育理念必须贯穿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新版本《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时俱进,加入了“知识窗”版块链接法律条文内容,强调了法治教育。新教材内容的编写和情境的选择,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上有话可说,强调了生活化的德育要求。但是随着教材改革,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更高,教师本身法律专业知识的匮乏和德育知识的不完善,都会影响和限制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素养,补充自己的法律知识与德育知识,争当一个合格的育德普法教师。

2.脱离学生生活的知识教学模式

本人是乡镇小学道德与法治兼职教师,深知本学科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前几年品德与社会学科需要考试的时候,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强调书上内容的识记,复印知识点给学生背,着眼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学校排名。教材更替的近两年,不需要考试,迫于语数外的应试压力,兼教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很少正儿八经上课,学科渐渐被边缘化,无足轻重。现阶段,教材确定后需要考试,很多任课教师不得不让孩子背书上的知识点,学生为了应试,也不得不背。最近,有个优秀孩子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觉得德法课是最难的一门学科,因为书上要背的太多了……”顿时让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我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能平静。

以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的讨论与剖析,反映了课程教学现状的难堪与低效。如何改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铸魂育人的实效性,是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探索

(一)教科书内涵的利用和挖掘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模块,包括阅读角、相关链接、交流园、知识窗、活动园、小贴士等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可以充分挖掘的教科书资源,结合课上的生成性资源,因材施教,指导实践。例如,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知识窗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条文规定,老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如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法律竞赛,民主讨论会说说生活中的违法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等展开话题。小贴士部分则介绍了溺水情况下可行的自救自护措施,围绕小贴士,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立场的转变:眼里有儿童

教师的角色应是班级中“平等的首席”。既是首席,就要起到儿童德性发展引领者的作用,坚持育人铸魂。坚持平等,就要跳出教师角色和定位,用儿童的思维和儿童对话。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如果老师按照书上环节依次叙述家庭成员的重要性,我的家庭责任是什么,领个家庭任务袋说一说等,这课也能上下来,但总觉得没有深入学生内心,浮于表面。如果跳出教材框架,从学生经验和生活出发,理解学生在学业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业余时间是什么样的,在时间允许范围内能否为家里做一件小事,是不是能坚持去做?我的家庭责任是什么,是不是必须承担家庭责任?在道德两难的情境中,在学业和责任哪个更重要,比重如何安排?在学生实际的生活中,谈实际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起按教科书的逻辑来上课的走马观花,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儿童的认同和理解,更为重要。

(三)克服知识教学模式的操作建议

1.生活德育理论指导实践

学生具体而真实的生活经验是其德性的生长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展开点。教师有意识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反映儿童生活需要,才能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共鸣。通过每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力使儿童“有所进步,有所成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仅是让儿童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意识与法律精神,指导儿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2.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选择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交流园、活动园、故事屋、小贴士、阅读角、知识窗等资源,都是教师可以借鉴和使用的。教师也可以在整合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如讲故事、情境表演、辩论赛、小组合作讨论、课题研究、调查研究等活动,都是学生喜欢,乐于参与的。但是,教学活动的选择要尤其慎重,必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精准有效的课堂活动形式。

3.评价与反馈方式的多元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如果只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就是对这门课的认识和定位不准确。儿童德性成长与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关乎人一生的事业,不能注重短期成效。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孩子的优势领域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特殊的生命体。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除了阶段性抽测,家校联系簿和成长袋可以成为学生道德评价的主要形式。家校联系簿和成长袋主要记录学生一段时间内有代表性的道德行为表现,侧重对道德态度、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过程的记录和评价,比起分数更加具有科学性、持续性和人情味,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执教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经第八年了,八年经历了教材改革、新课改,也经历了学科的考试、抽考。从开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曾经还提交过对教材的修改建议,也算参与了学科的变革与成长。德与法,之于人,之于国,都很重要。育德树人,法律护航,本学科的铸魂育人宗旨,应被置于高位。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