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探究

2021-11-29 23:4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初级中学王建佳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民族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初级中学 王建佳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关注的一项任务。从全球化角度分析,家国情怀的培养,是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建设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拥有民族自信自强的精神,形成对待世界包容与开放的理念。家国情怀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浓厚的民族意识,还要求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学者徐蓝表示,家国情怀即“个体对待自己国家极高的归属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这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前提,也是对人类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来的大爱”。历史作为一门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分析当下、展望未来的学科,有必要将家国情怀教育贯穿于其中。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如何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我结合自己工作经验和知识系统,从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价值引领,体悟“家国情怀”意蕴

历史课程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清楚表示“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穿于历史教学中”。对此,历史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历史教育,来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建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怎样将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对社会、民族、国家的忠诚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应该被教师重视起来。比如,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题导入环节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等进行简单概述,并且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整个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地倾听这段历史,在悲怆的曲调和歌词中,了解惨痛的历史,感受妻离子散、亲人生死不明的痛苦,在情感上与歌曲创作者达到共鸣。教师引入与教育主题相符合的音乐,进行历史的回顾和重点内容的阐述,在浓厚的课堂气氛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中华民族儿女被侵犯的屈辱的过去,了解在惨痛岁月中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不断反抗和战斗的历史,让学生发现家国情怀的价值所在,为接下来的正式学习做好准备。荀子在《乐论》中曾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二、博古通今,关注时事热点

目前对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很急迫的任务,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关注点在网络、明星,对政治热点、军事建设、经济发展等的关注度很低,缺乏基本的家国情怀和意识,这种现状与社会建设、民族发展、国家强盛等对人才的需求相矛盾。基于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要将家国情怀的教育纳入其中,纳入初中课堂,尤其是历史课堂中。每一名青少年都应该将自身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的建设,关注科学的研究,关心中国梦的实现。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讲解历史上的趣闻和时事热点,博古通今,让学生明白祖国建设、民族繁荣等任务中,自身应该承担的职责。

比如,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屠呦呦获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英国脱欧进程等都属于社会热点,教师可以将这些社会热点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分析这些事项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指导学生通过历史看现在,结合现在预测未来,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时代的一往无前;让学生走进历史,体会落后就挨打的悲痛,感受民族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见证在当下中华民族一步步向着实现中国梦前进的步伐;也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三、聚焦乡土历史,挖掘课程资源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进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乡土史课程资源是具备地域性的历史教学资源,被当地社会群众高度认可。历史教学中,要进行乡土史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应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很多,比如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名人馆、爱国教育基地、档案馆、展览馆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参观,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历史,认识当地历史文化,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理想,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在进行“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的时候,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到忠王李秀成的府邸进行参观,这是保留最完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历史建筑,这座建筑是这段历史的承载者和见证者,是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学生可以到这里参观里面保管的文物,更全面且深刻地了解太平天国的性质、背景和过程,感受在历史长河中,这场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偶然性以及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能够以正确的观点看待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学者周刘波曾经表示:“家国情怀是个体将国家、民族衔接在一起的一种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可以驱使青少年将自己的发展与民族家国的繁荣结合在一起,努力成为祖国栋梁。”

四、情境创设,渗透“家国情怀”意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家国情怀是重要的体验性目标。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历史资源各种各样,以史为鉴,可以为学生是非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形成提供不同的维度,为学生为人处世等提供科学依据,以正确的方式生活、生存和发展。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结合情境教学法,为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提供支持性的环境,赋予枯燥的历史知识以生命力,让学生对历史上的人物、事迹进行深刻的体验,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家国的命运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教科书中的内容有限,而民族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是教科书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素材,通过历史故事的描绘,刻画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的距离。比如,在进行“一二·九运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二·九运动中学生与军警搏斗”的图片,感受面对武装强大的军警,爱国青年依然奋勇直前,不惧死亡的精神。

东北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马占山等人的行动、精神,也都深刻烙印于历史中。在抗日战争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有关抗日历史人物的事迹,在课堂中与同学共享,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历史人物,感受历史人物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明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发展主题和民族使命,不管是在动荡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应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五、开展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通过课堂教学,远无法达到这些目标,只有实践中得到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才会对人的行动和思想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周末和其他闲暇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者张羽丰表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要选择最合适的时机、最精准的主题、最科学的方案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历史教师要将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作为一种长期性的任务展开,教师可以在假期为学生布置任务,明确活动主题,提供活动方案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将活动过程、结果和体验等记录下来,进行汇报。比如,教师可以布置暑假看《国家宝藏》的作业,观看该节目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国家宝藏,搜集相关资料,更进一步了解该宝藏的由来、传承等,以历史小报的方式进行整理,在班级中展览,教师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在实践中,让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历史文物所折射出来的深厚文化,从而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祖国、认识世界,使其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对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树立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民族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