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主旨下小学科学课程结构性思维教学策略研究

2021-11-29 23:4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富春江路小学朱先香
青年心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结构性科学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富春江路小学 朱先香

一、小学科学结构性思维教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记忆,无法进行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即使教师进行实验教学,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步骤进行实验,很难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当学生面对突发性问题的时候,很难有效应对,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无法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偏低,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

结构性思维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指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衔接在一起,理清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知识框架和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自学能力的形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强化而言,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结构性思维是促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结构化的科学方法,指导教师设置更清晰的教学目标,确定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提供更科学的实验方案,对学生展开灵活的教学评价。在结构性思维教学中,设置问题和形成结构性思维是最重要的环节。基于结构性思维的问题解决能力,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习惯应用所学习的知识,通过结构化的方法,对问题的形式、表现,以及问题所折射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信息之间的关系,找出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可以让学生拥有科学观念、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态度,在进行科学知识习得、内化的过程中,其结构性思维也得到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会随之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也得以形成。

二、小学科学结构性思维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小学生结构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可行的策略,策略要保证整体化、问题化和深度化。

(一)整体化——结构性思维教学的关键点

结构性思维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整体化,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拥有完整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学科思维体系、全面的学科方法。教师要先明确总目标,即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后从四个维度出发,确定每个环节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确定不同环节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之后,将这些目标和内容衔接在一起,形成课程目标提纲结构图,基于结构图,从整体上确定教学的目标,确保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整体性。

学科大概念统摄,科学教学内容整体化。大概念折射出学科知识结构化的思维模式,教师对大概念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设置简单但清晰的知识框架,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对于学生而言,也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用。《课程标准》就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了十八个大概念,教师可以结合知识树、概念图等的方式,对这些概念进行解构,解构成开放性、立体性、整体性的科学知识框架,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完善,进行结构性思维的教学,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结构性思维的形成。

实施主题单元教学,科学教学过程整体化。主题单元教学即以单元为教学对象,以单元主题为教学目标,以单元知识系统为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低年级而言,科学教材中的每一单元,侧重于内容结构,以及每节课堂知识的衔接性,提出清晰的年段学习内容与目标;中高年级的科学教材,单元设置中,知识专业性在低年级之上,是对低年级科学单元主题的纵深,且在单元之间加以类结构关联,确定相似单元主题的知识类结构联系与概念进展序列,教师需要对每个单元的类结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以单元为基础,设置整体学习、整体活动等方案。教师要执行主题单元教学,通过结构性材料、嵌入结构性思维工具等,将每个单元之间的关系衔接在一起,确保科学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指导学生在进行不同单元科学知识学习后,将前后知识串联在一起,不断完善自身的科学知识体系,教学过程是完整的、系统的、融会贯通的,是学生科学知识体系完整性、系统性的前提。

(二)问题化——结构性思维教学的切入点

结构性思维教学,需要教师设置各种可以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展开训练。在陌生化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问题的产生,进一步形成认知差异冲突,促使学生通过问题化、思维化的方式去发现、习得和理解与内化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从被动变主动。

结构化的材料变式,破译迷思概念的思维支点。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结构化的材料变式,调动学生对新知识获取的热情,在问题探索、解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不断调整认知结构,促使学生的知识系统日益完善。比如,在探究“物体浮在水面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时候认为物体重是导致其下沉原因的学生有83%,这部分学生认为,物体之所以浮在水面上,是因为体重较轻,很大很重的物体是不会浮在水面上的,当物体变小,体重变轻的时候,便可以浮在水面上。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橡皮进行切割,割下很小的一块放在水平中,观察“橡皮体积变小了,在水中是浮着还是下沉”,然后让学生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漂浮或者下沉,是否和重量无关呢?材料变式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对变量的“体积”进行控制,探索问题的答案。

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结构性思维,还需要教师设置结构化的问题链,与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相关的结构性思维表现形式,便是问题链。

琼·梅克教授提出“问题连续体”理论,该理论围绕“问题定义”,设置了问题类型,包括单一性、再现性、参与性、开放性、引导性五类问题。问题链结构是完整的、连续的,将若干单一的问题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开放性、多元化的问题链。比如,在磁铁主题单元教学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磁铁存在两个磁极,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的事实,并能够按照这一事实,根据条形磁铁悬挂法判断南北方向,这种分析判断证明学生的对磁特性质的认知处于浅层次状态,是单一再现性水平。为了让学生对磁铁有进一步的认知,教师可以选择与之前实验所用磁铁长条一样,但N、S极在两侧(厚度方向),两侧指向南北的结构化材料变式,让学生之前的认知发生冲突,然后提出结构化的问题链:“等悬挂的磁铁处于不动的状态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之前所学习的磁铁两极指向南北方向等相关知识,是不是存在误区?”“同学们可以通过水浮法尝试下,观察是否有新的现象?”通过结构化的问题链,引发学生不断动手,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认知冲突中,不断解决冲突,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结构性思维自然会形成。

(三)深度化——结构性思维教学的重难点

深度化结构性思维教学中,重点在于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内涵丰富但是数量有限的核心概念,指导学生养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让学生在以后面对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高效率解决。深度化的结构性思维教学,是将结构性思维作为学科方法、学科能力而展开训练的一种教学方式。

聚焦问题。教师要提供多元化的工具与材料,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活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探究,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根据已有证据和已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并且指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候,不断对自己的认识局限进行辩证、批判,在层层挖掘,层层推断中,深化对问题的认知。

深度探究。深度探究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深度探究要求学生创新科学思维,进行科学交流,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深度探究中,要围绕“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验证”两个环节展开,合理界定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提升的比重,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其情感、兴趣、意志、精神等都得到锻炼,在灵活的探究学习中,发现事情的真相,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科学解释。科学知识的学习,其意义在于当面对各种现象、各种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证据或者科学知识进行解读,包括对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等的解读。科学解释中,需要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能够通过不断的实验,基于实验中获得的数据,结合推理、对比、联系、分析等方式,发现数据中揭示的真相,基于“陈述-证据推理-结论”的结构方法,应用科学知识进行现象的解释。科学解释是学习结构性思维,以及将这种思维应用于现实活动的关键过程,拥有科学解释能力,是学生通过结构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给出问题答案的前提。学生的科学解释形式有很多,比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图画、戏剧表演、诗歌等。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结构性科学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蜗牛看牙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人力资源劳动就业培训分析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饮料瓶中的云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