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老成”释义

2021-12-03 01:54
保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庾信老成杜甫

黄 竺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一、“老成”词义溯源

探析杜甫笔下“老成”的来历,必须追根溯源。本文拟先将“老”字和“成”字分而析之,然后探讨“老成”作为一个词对“老”“成”两字的融合择取,进而探析出“老成”一词的概念内涵。

许慎《说文解字》:“《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1]398《康熙字典》中对“老”字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考源:“《礼·曲礼》:‘七十曰老而传。’《公羊传·宣十一年》:‘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注》曰:‘六十称耋,七十称老。’”[2]960这些都是取人七十而曰老的释义。《康熙字典》载:“《周礼·地官·乡老注》:‘老,尊称也。’又《仪礼·聘礼》:‘授老币。’《注》曰:‘老宾之臣。’《疏》曰:‘大夫家臣称老。’又《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注》曰:‘卿老亦卿也。’《左传·隐三年》:‘桓公立,乃老。’《注》曰:‘老,致仕也。’”[2]960由上可知,“老”字也有致仕、德高望重之意。此外“老”字还可作为一个姓,《列子·天瑞篇》:“老,耄也。又姓。”[2]960《广韵·上声·晧·老》:“老:老亦姓。《左传》:宋有老佐。卢晧切,十四。”[3]301由上述可知,“老”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为年七十,是年龄大之意;其二为德高望重,做官之意;其三可单作姓氏。

再看“成”字。《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从戊丁声。”[1]741“成”便是成就,取有所作为之意。《广韵》对“成”字的其他释义表达得很清楚,有毕、平、善、地名、复姓之意。《广韵·下平声·清·成》:“成:毕也,就也,平也,善也,亦州名,古西戎地州南八十里有仇池山,晋改为仇池郡,后为南秦州,梁废帝改为成州。又姓,出上谷东郡,二望本自周文王子成伯之后。又汉复姓十五氏。《庄子》有务成子、广成子、颜成子、游伯成子、高韩子、有容成子……是征切,十。”[3]191其中“毕”“就”为有所成就之意,与《说文》释义同。“平也”,则为和解之意。《诗·大雅·绵》:“虞芮质厥成。”[2]411“成”取“平”之意,此处引用了虞芮让畔,平息了争执(即和解)的故事。“善也”用法则见于《礼》。《礼·檀弓》:“竹不成用。”《注》:“成,犹善也。”[2]411“成”意即善、精致的、好的。另外,还有姓氏和地名两种释义。由上述可知,在上古时期“成”的释义主要有:有所成就、和解、精致完美、州名、复姓名。

“老成”作为一个词始现于《诗经·大雅》。《大雅·荡》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郑笺》析之:“老成人谓伊尹、伊陟、臣扈之属,虽无此臣,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认为“老成人”应该是年龄较大的贤能臣子。《孔疏》也对“老成”作出了解释,认为“老成人”不仅仅局限于贤臣,还可以扩大范围用来指那些“年老成德之人”[4]。

“老成”作为一个词在秦代比较少见,至汉代“老成”多有用例。在《尚书》孔安国传中多次使用“老成”。这些“老成”除了延续先秦“贤能老臣”的意思外,孔安国还将“老成”应用为偏于“老”意的词语。如其对《尚书·盘庚上》的“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的注释,“不用老成人之言,是侮老之;不徙则孤幼受害,是弱易之”[5]173。这里的“老成”多数是作为一个偏义复词,取的是“老”字,年七十,年迈之意。

汉末,清谈、人物品评之风盛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具有较强褒奖之义的“老成”成为人物品评的术语,最早出现在汉末赵歧《三辅决录》中:“韦元将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如千里之驹。’”[6]69“老成”即老练。稍后,《世说·赏誉》:“有问秀才:‘吴旧姓何如?’答曰:‘吴府君圣王之老成,明时之俊乂。’”[7]89此后,“老成”作为人物品评术语出现于更多典籍。曹子建在《武帝诔》中评价曹操:“年在志学,谋过老成。”[8]189这与《三辅决录》中的“老成”意相同,都是老练的意思。北齐魏收的《魏书·程骏传》中也有:“昞曰:‘卿年尚稚,言若老成,美哉。’”[9]824此处“老成”是指程骏虽小,但是言语间也有超出年龄的睿智。

二、杜甫之“老成”及其审美内涵

至唐初,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总结唐前文章之变时称:“昔孔宣父以天纵之才,自卫返鲁,乃删《诗》《书》、述《易》道而修《春秋》,数千百年文章粲然可观也。孔子殁二百岁而骚人作,于是婉丽浮侈之法行焉。汉兴二百年,贾谊、马迁为之杰,宪章礼乐,有老成之风;长卿、子云之俦,瑰诡万变,亦奇特之士也。”[10]1061这是“老成”最早被用于文学批评。当然“老成”一词更为后世所熟知的是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品评,这也基本上被后世文学家认为是“老成”一词作为文学评论术语的滥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杜甫评诗之“老成”不是偶然用之,而是在不同诗歌中反复出现;其二,杜甫将“老成”视为诗歌品评标准之一并运用于创作实践,自己的诗歌更有“老成”之意。

(一)“庾信文章老更成”之“老成”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由朴素趋向华辞丽藻的转变阶段,华美靡丽的六朝文学之后,初唐文学走上了文学复古之路,如何评价庾信和“初唐四杰”成为诗坛论争的焦点。上元二年(761),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其一),表达了自己欣赏庾信的态度: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余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若元人之诗,非不‘绮艳’,非不‘清新’,而乏‘老成’。宋人诗则强作‘老成’态度,而‘绮艳’‘清新’,概未之有。若子山者,可谓兼之矣。不然,则子美何以服之如此。”[11]88可见,杜甫对于庾信的评价有两种:一曰“清新”,一曰“老成”。虽然这两种评价都表达了杜甫对于庾信文学的欣赏态度,但是两种评价其实并不是同时存在的,两者有其明显的先后顺序。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评价庾信之诗“清新庾开府”。《春日忆李白》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天宝五载(746),是天宝三载(744)杜甫与李白结交共游梁宋之后写下的作品,这时的杜甫还很年轻,虽然在之前的进士考试中落第,但是当时的唐朝还是极盛的时期,杜甫也并没有真正地遭受到来自仕途和生活的双重打击,他还是一个秉性天真的诗人,所以他看到更多的是庾信文章“清新”的那一面。《戏为六绝句》写于上元二年,彼时的杜甫经历了家国突变、仕途不顺,他所遭逢的悲凉际遇与庾信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够理解庾信《哀江南赋》《拟咏怀》等诗赋的深意。黄生《杜工部诗说》云:“‘老’‘成’字本相连,插一‘更’字,便见少作固佳,晚作益进,故其笔势纵横,仙乎有凌云之势也。”[12]17卢元昌《杜诗阐》云:“庾信文章清新独绝,老而弥坚,意复纵横。”[13]587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开府文章老愈成格,其笔势则凌云超俗,其才思则纵横出奇。”[14]898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到:“至信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则非陵(徐陵)之所能及矣。”[15]769可见,“庾信文章老更成”中的“老成”即指庾信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岁月的沉淀之后,其诗中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蓄积和人生体验。

(二)“波澜独老成”之“老成”

“波澜独老成”出自于《敬赠郑谏议十韵》:

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

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

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

《杜诗详注》注:“《文赋》:‘恒遗恨以终篇。’《尔雅》:‘大波为澜,小波为沦。’鹤曰:陆机《文赋》:‘或沿波而讨源,或龙见而鸟澜。’波澜二字本此。又诗:‘翻覆若波澜。’曹植《魏武帝诔》:‘谋过老成。’毫发无憾,谓字句斟酌;波澜老成,谓通篇结构,包大小而言。”[14]111吕大防《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洙曰:‘曲尽物理故无遗恨,才思浩瀚故如波澜,兼词意壮健故有言老成也。’”[16]30《九家集注杜诗》又云:“赵云:学者如悟此两句,便会作好诗矣。一篇既好其中才,有一字一句不佳,虽如毫发小之,则心自慊慊有恨矣。旧注所云却是模棱。波澜言词源之浩汗,既有波澜而又老成,则不徒为泛滥矣。盖波澜则俊者容有之,而老成难得也。鲍照《白头吟》:‘毫发言为瑕,丘山不可胜。’《文赋》云:‘常遗恨以终篇。’谢灵运《登池上楼》云:‘倾耳听波澜。’《诗》云:‘虽无老成人。’”[17]45虽然以上诸家批注有所不同,但是总观下来可以总结为,“波澜”是指诗人的诗歌意蕴丰富,才思浩瀚,“波澜”是大多数博览群书的诗家能做到的事,但是“老成”却是少数诗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故上文有言云:“盖波澜则俊者容有之,而老成难得也。”其实体现这一逻辑关系的字眼是“独”字,一个“独”字,体现了“老成”的不可多得,以暗示出“老成”在“波澜”之上的递进之意。概言之,“老成”即是指在作者已有的文学涵养之上(对前人经典作品的广泛汲取),加之自身经过岁月洗礼,文章达到了“老而愈精”“老而愈练”的境界。

三、“文章老更成”之于杜甫诗歌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老成”之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席之地,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杜甫将“老成”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引入了自身的诗歌创作。结合杜甫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老成”一词既有“穷而后工”之意,更有“宏博渊雅”之内涵。

(一)杜甫诗歌的“穷而后工”

詹福瑞在《李白诗歌的生命意识》中写道:“漫游追求功业,蹉跎了青春年华,供奉翰林又无情地击碎了他风云际会、大济苍生的理想之梦。这之后是李白生命意识最强烈也最为清醒的时期。”[18]190-208此语同样适用于杜甫。在杜甫经历了将近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讨残杯冷炙的长安生活、“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的安史余波,在他好不容易做了官,回家听到的却是“幼子饿已卒”“里巷亦呜咽”,即使做了官,却因不得志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迫于生计“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之后,他的诗歌不可能不具有深切的生命意识,不可能不具有深沉的生命力量。叶燮《原诗》中提到:“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夭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19]17杜甫诗歌之所以会被后人所接受、喜爱,正是因为他在有限的篇幅里面融入了自己的血和泪,重现了他经历的磨难,其诗歌具有雄浑的力量,直击人心。李纲也曾评杜诗:“子美之诗凡千四百三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见于诗。句法理致,老而益精。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20]277杜诗是有生命的,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磨砺,杜甫诗歌便愈加厚重、沉郁,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把“老成”之意表达得尤为深刻。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造反。次年六月,叛军攻陷了潼关,唐玄宗无奈之下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称唐肃宗,改元为至德。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便将家属安顿在鄜州,而自己则只身一人奔向肃宗行在,想笃行自己的报国之志,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返回长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于烽火之下的萧条景象,百感交集中创作了这首流颂千古的名作。山河仍然是旧山河,但是国都却已经沦陷,长安大大小小的城池也在战火中摇摇欲坠,目及所处尽为焦土、草木荒芜。花鸟本是没有思维的植物,面对战火理应无情无恨,但是在杜甫的眼里花鸟却成为了自己情感的代言人,已然有了对连绵战火的怨恨之情。烽火中家书了无音讯,国愁未解,新添家忧;内忧未除,外患已至。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刻骨铭心的诗句。《春望》一诗虽只短短40个字,却胜过万言,这是岁月和战乱赋予杜甫的笔力,是“老成”在杜甫诗歌实践中的体现。

在《学古堂诗序》里,钱谦益写道:“子美丁天宝之难,间关行在,麻鞋见天子,与包胥之重趼何异!暂时间道,剪纸招魂,《北征》诸什,其为秦庭之哭也,亦已哀矣。人知子美之为秦声,而不知为楚哭也。至今读其诗,茂陵之玉碗,宛然再出;昭陵之石马,如闻夜嘶。厉河朔忠义之气,追宣、光收复之烈,抑塞磊落,感激涕泪,与郭、李之元功伟烈,并存宇宙间,谓包胥之哭足以复楚,而少陵之诗不足以张唐也,其又可乎?”[21]841这也足以说明杜甫的苦难经历造就了其诗之“老成”。杜甫将这些经历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意蕴,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喟。

夔州后的杜甫诗,是更值得我们注意的。黄庭坚《与王观复书》写道:“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公所论杜子美诗,亦未极其趣,试更深思之。”之后黄庭坚还告诫王观复道:“所寄诗多佳句,犹恨雕琢功多耳。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22]939-940杜甫夔州诗中最出名的便是他的组诗《秋兴八首》以及在白帝城高台写下的《登高》。在《登高》中杜甫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目光所触之处,一片凄凉,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在这一片肃杀之中,诗人闭上眼回忆自己的一生,耳边传来的是唰唰的落叶声,是长江滚滚东流的声音。想到自己老而无成、孤苦伶仃,想喝酒消愁,却因身体原因无法借酒消愁,故而更愁。在这样的愁苦之下,作者无法消解自己心中的悲哀,只能够付诸笔墨以求片刻的慰藉。《登高》之高妙令后世诸家赞不绝口,如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明),沉深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23]95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24]80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25]842其实,这首诗尤其是颈联,“穷而后工”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罗大经《鹤林玉露》分析此联:“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26]132-133独特的人生经历使杜诗的情感愈发浓厚沉郁,一切的人生苦难都变为其诗歌创作的一部分。

(二)杜甫诗歌的“宏博渊雅”

宏博渊雅,则是杜甫在汲取众长之后的自成一格。

一是杜甫提倡汲取众长的诗歌创作观。从杜甫“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17]582(《宗武生日》)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要求其年幼的孩子熟读萧统《文选》。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指出,“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27]5-6,表明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汲取众长的成果。在理论方面,杜甫也经常表达他汲取众长的诗歌创作理念,像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提到了自己作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诗”。《偶题》中,他说:“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17]610这说明杜甫的诗歌创作是在有意识地汲取众人之长,故而其诗歌深具中国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的情怀,既有《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色彩,又有《离骚》悲歌慷慨的格调,更有盛唐诗人创作意境、创造兴象的经验。从与同时代人的横向比较来看,杜甫诗歌的厚度使之拥有超越众人诗作的力量,前述元稹赞扬杜甫的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宋代秦观语之“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更有韩愈在《调张籍》中论及的“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杜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遵循了文学创作的历史规律。陆机《文赋》云:“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批,启夕秀于未振。”[28]22刘勰《文心雕龙》也指出“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29]694,又说“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人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29]520。文学发展就是一个文学继承与革新的过程,而杜甫汲取众长的诗歌理念也正契合了其文学继承的观点。“老成”不只是指杜甫经历了苦难,其诗歌创作老而弥精,也不单是因为他对于文字的打磨,更是因为他对于经典的汲取吸收,对于文学传统的继承发展。

二是杜甫汲取众长的文学创作实践。杜甫经受的磨砺淬炼了文笔,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更能博采众长。黄庭坚在《大雅堂记》提到:“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为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而入其门耶!”[22]927清代钱谦益还化用元稹《杜甫墓志铭》中的看法,在《曾房仲诗序》中说:“杜有所以为杜者矣,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者是也。”[26]928这些说明杜甫的诗歌创作完全是遵循了其汲取众长的诗歌创作理念。

众所周知,杜甫的五律在很大基础上承袭了其祖父杜审言的风格。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30]13杜甫也曾写过关于早春的诗句:“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14]784这首诗不管是题材、情感基调,还是用语、炼句,都受到杜审言的影响,二诗从题材上看,都是回友人信说早春,表达的情感并不是看到早春嫩物抽芽的喜悦,而是一种时光飞逝、独自飘零的悲伤;从用语、炼句来说,在句式倒装之中,用简单的动词加颜色点活整句诗,“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中,“催”“转”“入”“归”展现了春日生机与活力,“黄”“绿”“红”“青”代表着春日景物的颜色。用一字点活一句话便是杜甫承袭杜审言之处。又如杜甫《登兖州城楼》对杜审言《登襄阳城》的借鉴和发展,先看杜审言《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30]16

再看杜甫《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14]5

从题目上看这两首诗都是登高之作,诗歌布局基本上是一样的。首联是全诗的引线,表明时间、事件;颔联都是对于远观景色的描写,杜甫的“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更具美感,突显出杜诗的笔力;颈联写历史古迹仍在,但却早已物是人非,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的无奈之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愁闷之情,杜甫用一个“独”字,赋予其更加强烈的思想情感,暗示了这份愁情登楼者未必皆知。杜甫在汲取其祖父的长处之后,经过熔炼,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是杜诗的“老成”之处。

杜甫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写道:“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14]294《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又云:“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4]640由此可见杜甫对于鲍照的欣赏,而杜诗的创作有一部分也是得益于鲍诗。鲍照的诗歌既有乐府的真情实感,又有古诗的雄浑沉挚,而且他作诗从来不循规蹈矩,往往另辟蹊径使之作品别具一格。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提到:“鲍参军既怀雄浑之姿,复挟沉挚之性。其性沉挚,故即景命词,必钩深索异,不欲犹人。其姿雄浑,故抗音吐怀,每独成亮节,自得于己。乐府则弘响者多,古诗则幽寻者众。然弘响之中,或多拙率;幽寻之内,生涩病焉。二弊交呈,每伤气格。要须观过知仁,即瑕见美;则以虽拙率而不近,虽生涩而不凡,音节定遒,句调必健。少陵所诣,深悟于兹,固超俗之上篇,轶群之贵术也。所微嫌者,识解未深,寄托亦浅。感岁华之奄谢,悼遭逢之岑寂,惟此二柄,布在诸篇。纵古人托兴,率亦同然;而百首等情,鸟睹殊解?无烦诠释,莫足耽思。夫诗惟情与辞,情辞合而成声。鲍之雄浑在声,沉挚在辞,而情反伤浅近,不及子山,乃以是故。……鲍境异于庾,故情逊之;庾时后于鲍,故声逊之;不究此二家之蕴,即不知少陵取法何自。”[31]杜甫对于鲍照诗歌是“去粗取精式”的继承,不光是在凝字炼句上,如杜甫“檐动玉壶冰”(《赠汝阳王》)化用鲍照“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勿受外嫌猜”(《示从孙济》)化用“不受外嫌猜”(《代放歌行》)、“射猎起黄埃”(《昔游》)引用“唯见起黄埃”(《芜城赋》)中的“黄埃”、又“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哭严仆射归榇》)引用“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代东武吟》)“部曲”二字[32]148-153;还有更深层次地对鲍照诗歌构诗立意的继承,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答客诗》与鲍照《代东武吟》都采用了主人公自述的形式,这种文学形式最早见于《诗经》,如《氓》中弃妇的自述、《静女》中男主人公独自倾诉对静女的爱慕,再到后来被屈原广泛运用于其文学作品之中,如满腹心事的《离骚》、诚心发问的《天问》。

此外,还有通过自然之物寄寓诗人自身情感。鲍照在《瓜步山揭文》中把那些因家族势力而身处要津的权贵们比作渺小的瓜步山,并对此加以毫不留情地咒骂与嘲弄;杜甫在《种莴苣》中用久旱得雨的“莴苣”来隐喻“晚得微禄”的自己,用趁机放肆繁衍滋蔓的“野苋”比喻那些残害忠良、败坏朝纲的权奸。无论是整体构思立意还是景物抒情的写作手法,两者都有近似之处。从杜甫对前人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历代文人用文学实践赋予文学以愈加深厚的积淀。

三是汲取众长而自成一格。这一点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可能体现得还并不是很明显。真正将杜诗汲取众长理论发扬光大而形成一格的是黄庭坚以及其后的江西诗派。北宋后期,吕本中在《江西诗社宗派图》第一次提出江西诗派,称黄庭坚为诗派之祖,并列出了陈师道等25人的诗派名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单不断地增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十九写道,“近时学诗者率宗江西,然殊不知江西本亦学少陵者也。故陈无已曰:‘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少陵,故其诗近之。’今少陵之诗,后生少年不复过目,抑亦江西之意乎?江西平日语学者为诗旨趣,亦独宗少陵一人而已”[33]446,指出杜甫对于黄庭坚以及对于江西诗派的影响。此后,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明确提出了杜甫为江西诗派“诗祖”的地位及影响,他在其卷一晁端友《甘露寺》后批云:“惟山谷法老杜,后山弃其旧而学焉,遂名黄、陈,号‘江西派’,非自为一家也,老杜实初祖也。”[34]18又《清明》后批:“呜呼!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馀可预备飨者有数焉。”[34]592可见,江西诗派得益于黄庭坚,而黄庭坚又直接诗承杜甫。杜甫汲取众长的特点在黄庭坚“点铁成金”论中有直接体现。“点铁成金”出于《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22]733我们看到黄庭坚学习杜甫博览古人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融裁诗句、化为己用。《王直方诗话》:“山谷尝谓余曰:‘凡作赋要须以宋玉、贾谊、相如、子云为师格,略依放其步骤,乃有古风。’老杜《咏吴生画》云:‘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盖古人于能事,不独求夸前辈,要须前辈中擅场耳。”[33]24杜甫汲取众长之后所形成的“格”,是在广泛地阅读古人优秀作品之后,或化其意、或用其语、或沿其典,再加入自己对于文字的锤炼、对于人生的深思。这也是杜甫“老成”的自成一格。

猜你喜欢
庾信老成杜甫
一个人的工地
一个人的工地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庾信的“小园”之思
杜甫改诗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爱的警钟
绝句
叹乱世烽火,迷我江南归路
头悬梁锥刺骨